立足结构化阅读?审读诗歌鉴赏教学

2024-05-20 20:08高元通朱武兰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

高元通 朱武兰

摘 要 结构化阅读是基于结构化思维的系统性核心特征,针对散点式、碎片化、浅表性的低阶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一种阅读路径。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运用结构化阅读思维可以形成确切事件的诗歌鉴赏途径。关注诗歌中的真实情境,能够助力学生整体性阅读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结构化阅读  确切事件  诗歌鉴赏

结构化思维的核心在于整体的有机的系统认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构化思维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教与学的不同环节中。结构化阅读正是基于结构化思维的系统性核心特征,针对语文散点式、碎片化、浅表性的低阶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一种阅读路径。在古典诗歌鉴赏中,诗歌存在语意表达有限性和情感表达广泛性的特征,立足结构化阅读,能帮助学生在限定语意关系中发现情感表达的广度。

一、结构化阅读思维下的确切事件

运用结构化阅读思维进行诗歌鉴赏基于抒情的本质属性,形成阅读内容的结构。基于这一要求,进行诗歌鉴赏需要一个明确的支点以理解抒情的特征,这一支点普遍表现为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以意象作为解读诗歌情感最基础的元素,是最能揣摩诗歌情感维度与变化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囿于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知差异,诗歌教学普遍存在模糊化或泛化的学习过程,难以体现意象分析作为解读方法的有效性,“其突出表现是学生没有建构起古诗词阅读方法的结构性知识体系”[1]。如果教师能在具体事件或具体情境片段中给予学生诗歌抒情的起点,让学生以事件性的发展理解情感的表达,收获更精确的诗歌阅读体验,由此脱离模糊感知的层面,进一步理解诗歌抒情的本质属性。

无论抒情情感色彩、题材来源特征的差异如何,古典诗歌总有一个确切的诗情缘起。然而,由于语意表达的有限性,除长篇叙事诗外,大部分古典诗歌是叙事的“闪电战”。诗歌中的事件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叙述事件(长篇叙事诗除外)有着明确的事件发展脉络,而是在内容相对简短的事件甚至某一时间节点下的事件画面。因此对于诗歌中的事件认识要有确切性,基于确切的事件才能形成理解诗歌情感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早有明确解读,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要做到“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2]。作品欣赏、艺术形象、审美体验、联想想象等作为关键词组,从宏观上呈现了诗歌鉴赏的主要教学指向。但诗歌鉴赏伊始,并不是直接走向诗歌语词的理解的,而是由确切事件在鉴赏过程中自觉地发挥着作用。这一作用并不是直观地指向诗歌鉴赏的全知视野,有时可能只是源于诗歌题目、注释、语言中所关注的一个确切事件。诗歌中的确切事件是诗歌情感依托的情境片段,是具备抒情特征指向的,能够联系诗人与写作对象的具体情境。因此诗歌中的确切事件至少要具备四个要素,即主体人物、客体人物、场景情境、抒情特征,如此,诗歌才有了创作的必要,诗人才有了抒情的必要,读者才有了共情的可能。确切事件有可能是同类事件的不同却真实的感受,也有可能是不同事件的相似的想象感受。总之,无论是诗歌鉴赏教学还是高考视野下的鉴赏考查,读出诗歌的确切事件也足以产生对诗歌确切的理解。

以近年高考视野下的诗歌鉴赏考查为例。仅从其诗题层面分析,绝大部分诗题都具备对诗歌的事件性特征的不同程度呈现。如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等,大都明确体现了确切的事件。有些诗题看似没有给出确切的事件,如王安石《读史》、陆游的《苦笋》《示儿子》等,但内容和结构还是给出了具体的指向。《读史》即读史书的所见所感,《苦笋》即以咏物的态度对苦笋的形态特征予以赞美,《示儿子》即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些诗歌都从确切事件出发,指向学生诗歌阅读与表达的综合鉴赏能力,同时又回归于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因此通过诗歌中的确切事件,引导学生寻找形象,有理有据地体会诗人情感,并在有限时间内精准赏析诗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应对诗歌鉴赏的考查问题,具有明确的价值。

二、立足确切事件,建立诗歌阅读的结构

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阅读教学而言,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复杂的语言材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3]。在结构化阅读的思维下,诗歌阅读教学需要寻求一个具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抓手,从而满足学生在阅读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从诗歌中的确切事件来看,主体人物、客体人物、场景情境与抒情特征四个维度的关系能够有效体现诗歌阅读指导的支点(见图1)。

如确切事件要素结构图所示,其中包含了两条线索:其一是横向的事件情境与抒情线索;其二是纵向的基于情境的主客体形象的处境。这样的结构关系在很多诗歌(包括词)中都有明确体现。以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其一,从横向的事件情境与抒情线索来看,沙湖道中遇雨的确切事件引发了“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事件情境,这一情境对比鲜明,呈现了一个不畏风雨的旷达形象。其二,從纵向的基于事件情境的主客体形象的处境来看,词中似乎没有一个显性可见的写作对象,但从情境中我们可以读出,词的写作对象即是处于“向来萧瑟处”的作者自己。对于作者自身的处境,我们完全可以从“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烟雨任平生”读出那个不萦怀外物的洒脱形象。其三,纵横两条线的汇集点实际是词作情之所向,我们可以立足该词的确切事件,并通过其场景情境、主体形象、客体形象三个要素,剖析出该词确切的情感。

以确切事件的结构作为诗歌鉴赏的途径,需要进一步思考其是否适合作为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在诗歌鉴赏中,学生有“借助合理的联想去丰富自己对诗歌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时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4]的实际需要。借助确切事件进行诗歌鉴赏实际是对诗歌中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的关注,是以情境作为核心对诗歌语言中的真实信息的重新组织。质言之,需要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明确人物在真实事件下的真实反应,这一过程既符合学生对诗歌语言中确切信息的判断与筛选,也符合诗歌鉴赏中主体情感的梳理脉络,同时在诗歌语言理解中脱离了零散意象带来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避免大而化之的术语对诗歌泛化的解读。如此,必然能够引发学生基于确切事件的合理想象,丰富学生在具体诗歌情境中的体验与感受。

因此,确切事件的结构能够强化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具体认识,让学生在分析中整合对抒情色彩的准确判断。同时,借助确切事件要素结构的指向,教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诗歌文本,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其类型化阅读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其在确切事件分析中实现素养能力的提升。

三、围绕确切事件,梳理诗歌鉴赏考察特征

确切事件作为诗歌鉴赏的载体,不仅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结构化阅读的作用,还在高考复习指导教学中凸显了事件的整体结构之于诗歌鉴赏的实践价值。以2022年全国乙卷的古代诗文阅读题为例(见表1),我们可以立足确切事件的中心,通过审读诗文、围绕确切事件,以体现事件情境,呈现抒情色彩,同时审读题目信息,关注确切事件与题目信息的关系。

表1        2022年全国乙卷诗歌鉴赏题

主任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

原文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诗歌

原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赏读诗歌原文,形成确切事件的要素关系

诗文中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是形成确切事件的要素关系的基础。首先从标题、作者方面来看,所提供的事件参考信息较少,但依旧可以读出“白下驿”——分别之地、“饯”——分别之宴、“唐少府”——送别对象这些事件信息。其次从正文方面来看,其中出现了很多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如首联的“穷交日、旅食年”直接体现出诗人与唐少府属微贱之交,即两人的处境都不尽如人意。另如“怀抱即依然”一句指向两人因为理想抱负一致,故而一见如故、心意相通。颈联虽是即景抒情,看似没有与事件直接相关的信息,但其中的“晚照”“乡路”之语无不体现了分别之际的不舍与牵挂。尾联的“长安”“日边”之语更劝慰友人长安虽远,“指日”可“达”,此时虽然穷交旅食,但长安梦必可实现。由是展现出一件同为官场未得志的旅人,王勃在白下驿送别即将前往长安赴任的唐少府,虽然内心失意,但慷慨勉励友人的事件。据此可以形成诗歌确切事件要素的关系表(见表2)。

表2     《白下驿饯唐少府》确切事件要素关系

事件要素 特征分析 情感

主体形象 王勃:穷交,旅食,怀抱依然 惜别

慷慨

勉励

客体形象 唐少府:穷交、旅食,怀抱依然、前往长安

场景情境 白下驿饯别、浦楼

2.分析试题内容,关注信息的印证与补充

在诗歌鉴赏中关注题旨信息能够有效印证或补充确切事件。首先,从选择题的选项信息来看,每一项都能对根据原文读出的确切事件作出印证或补充(见表3)。

表3           选项中的确切事件信息

选项 原句 确切事件信息 阅读确切

事件价值

A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饯行之作

送别的对象

早年的知心好友 印证诗歌标题;

补充诗句“相知何用早”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潦倒不得志的经历

友谊的基础 印证“穷交日、旅食年”之语;补充理解“怀抱即依然”

C 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饯别场景

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补充鉴别场景凸显的意境,即景抒怀,暗示送别心绪。

D 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问句

语气起伏

豪迈昂扬气概 印证语气及情感的起伏变化,补充理解“长安在日边”的豪迈气概。

其次,在主观题题干“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的分析中,很多学生深陷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的回忆,而忘记了题干的两处重要表述。其一是“送别之作”,送别友人的作品,情感起伏变化较为明显,有分别之际的不舍伤感,有境遇对比下的离愁或高兴,更有劝慰之意等等。这些信息虽不具有确指性,但就学生诗歌鉴赏的阅读经验而言,仍能够体现一定价值。其二是“排遣离愁的方法”,即两首送别诗虽都满怀离愁,但终得排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打破了空间的距离,即使分别再远也无法阻隔二人如知己般的情感,“同是宦游人”的别愁更不必再提。

“长安日边”既指路途遥远,不易到达,含日日眷恋之意,也指任职京城,得近龙颜,仕途通达,前途可期。题干信息既明确了诗意,暗示了饯别的情境,又与首联的“穷交”“旅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王勃虽然舍不得朋友离开,但对朋友此去前途无量的理性的认识压倒了感性的依恋。如此结句,足可见得诗句经营上的匠心,艺术上的过人魅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诗歌鉴赏日常教学的抓手,还是作为复习指导的学习工具,确切事件的阅读鉴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一价值的基础就是结构化阅读的整体性阅读思路的构建。但不可否认,以确切事件为诗歌鉴赏的途径,难以实现对诗歌语言之美的关注,难以深入诗歌意境之于情感的构建。但不论基于哪一种思考的方式,诗歌鉴赏的审读意识都不能丢,教学生读诗的体验远胜于教读诗的方式,而对确切事件的要素结构分析,是能够让学生不断生发读诗体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盲目指向意象的不断猜想与意境的无限渲染时,教师不妨让学生的思绪沉下来、静下来,读出一个可以充满确定性的事件。

参考文献

[1]朱武兰.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古诗词阅读方法考查——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创意测评综述[J],语文教学通讯,2019(9):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

[3]王本华.高考命题如何发挥“引导教学”功能——以语文学科为例[J],人民教育,2023(11):53.

[4]余昆仑.浅谈语文学科思维品质培养与提升——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J],中国考试,2019(2):68.

[作者通联:高元通,西北师范大学教师

教育学院;

朱武兰,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
赋物随形,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要用好课本这眼活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摭谈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古诗鉴赏“四步曲”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