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05-19 08:06李睿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李睿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精神力量、思想保证和道德滋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政治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6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五年“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目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探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有助于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关系,深化对共同富裕理念的理解。

1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1.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三大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类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得益于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展现出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社会结构形式合理、社会风气文明高尚、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性需要和对知识丰富、信仰坚定、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个体性需要。同时,伴随现代化事业的快速推进,青年群体出现“摆烂”态度、浮躁情绪,中年群体产生社会焦虑与怨恨情绪,老年群体出现的黄昏心理和无价值感等现象,现代性诱发不同群体出现精神危机。精神需要的满足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向度,精神文明的集体进步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优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对这一关乎人类发展问题的积极回应。

唯物主义将“精神”作为“意识”的同义词,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共同是全体人民,强调公平的重要性。富裕相对贫瘠而言,“既是表示人们对各种资源追求的一种动态进程,又是描述人们对各种资源拥有的一种状态”,“对个人来说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裕,表现在社会则是政治、经济和文明的共同富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是衡量个人、社会、国家整体精神风貌的范畴,指基于一定物质基础之上,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知识、文化审美、理想信念等精神要素的追求、创造与享受,从而达到解蔽精神困境的目的。

对个人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个体具有“钻研精神、求知欲望、道德毅力和对自己发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具体包含强烈的学习志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对社会而言,精神生产充满活力,不受经济关系奴役;精神分配公平公正,优质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完善;在精神交往中,人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包容,不再只是金钱关系和竞争关系;在精神消费环节中,人们不再被“符号价值”营造的虚假需要宰制,自觉从自身真实需要出发追求超脱物欲和世俗化的精神享受。对一个国家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不仅强调中华儿女具有团结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同时需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的开放心态,以宽阔胸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1.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明确定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多样性和精神分配的公平性提出更高要求。人民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不是在意识形态灌输和强大的宣传压力下的被动行为,是社会成员自发的普遍利益追求。

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主体选择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依据历史发展规律作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上的合规律性设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这一主体选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具体国情审慎把握后的自觉追求。

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与发展道路的统一。“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在资本逻辑支配下,人的“自主活动”与“对象性形式”相分离,陷入“人对物的依赖”的桎梏,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人类能够获得精神和个性的充分自由是人类文明更高阶段的特征。现代化的表层是“物”的问题,而深层却是“人的发展”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使人们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

2.1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社会,但在西方之乱中,资本逻辑驱使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经济关系”,社会伦理道德不断被消解、人文关怀缺乏,“精神无用论”抬头,诱发物质财富积累与精神极度空虚的社会二律背反。在唯物史观视阈中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需求,缺乏精神世界的建构,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虚幻的目标。现代物质主义泛化,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水平不相称、不协调将阻碍现代化进程,精神富有愈发成为衡量国家落后与先进的重要指标。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无论哪一個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能够得以实现。”在心理思想维度,现代人应当具有乐观积极的心理、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与高尚的德性。因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2.2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辉煌的艰辛奋斗中建构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清醒认识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是机遇与风险相伴的事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此,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2.3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向度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稳步前行并取得可持续的成果。唯物史观也十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方向引领的反作用。对一个社会来说,既要有物质财富,又要有精神财富,物质与精神文明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对于个人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物质财富的积累可满足人民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精神的富有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民心、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应当认识到共同富裕始终强调物质和精神的双富。

3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政治引领,以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之“钙”,只有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才能真正挺起精神脊梁。“理想信仰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澄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以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的政治引领。学好用好这一思想法宝,一是读原著、悟原理,静心深钻细研、研机析理、史法理相融合,深刻把握其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二是以网络媒介为载体,打破以往依赖专职思政教师、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宣传的传统方式,既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的引领作用,又善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智能化、互联化的理论宣传活动,以人民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入魂,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三是抓好青少年理想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提高教师素养、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中介、优化教学环境,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做到知信行合一,将科学思想的真理力量转化为自我价值的实现。

3.2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源泉,涵养文明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此,新征程上滋养人民精神世界需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发中华文明喷薄出强劲活力,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精神富有之路。一是以现代性视野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弘扬优秀文化基因、摒弃落后文化传统,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化表达。二是善用现代科技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数字虚拟技术呈现历史文化场景,深化人民群众的认知与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善用数字化存档等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使人民在厚重的文化资源中增强文化认同感、汲取精神养料。三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素养。既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国人文化自信,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心理根基;也要弘扬国学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人们在对古诗词、绘画与书法作品的品鉴中提高审美旨趣,培养理性宽容的文明素养。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培育道德风尚教化人

人民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实现“双富梦”的道义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培养公民道德人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思想道德基础。一是“软治理”与硬性约束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融入规范与制度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刚性约束对道德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实现社会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促进。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抓好以文化人,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道德模范的文艺精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精神文化高地,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崇德向善。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构筑上下互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明辨真善美、假恶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4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基础,开辟实践新方式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涵育精神文明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具体来看,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高对资本的驾驭能力,遏制资本逻辑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分配的僭越,防止精神资料与劳动者分离。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精神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横向转移,弥合地域差异,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补齐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短板,以共享理念确保人人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创造和享受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三是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根据城乡特色依托博物馆、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搭建数字化的文化体验场景,增强视听体验,使人们在亲身体验中丰盈精神世界。

4 结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现代社会发展衍生的困境。因此在新征程上,既要着眼物的全面丰富,也要聚焦精神生活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精神世界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对现实映照的历史必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道德良知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必然;夯实物质基础,创新精神文化活动是新发展阶段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必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3]汪青松.论精神富裕的内涵与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2):3941.

[4]詹小美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2.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7.

[8]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6.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12]王金,孙迎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要义、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J].理论探索,2023,(1):1218.

[13]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