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用”视域下的高职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5-19 14:30谢洪
科技风 2024年9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实践高职

摘 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以“有用、用景、有趣、有效”为指向的“四有课堂”的课堂改革活动。“有用”是指课堂内容要提炼出学生专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有景”是教学活动要有境;“有趣”是指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有效”是指高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有用”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改革的主攻点,是课堂实施指向“用景、有趣、有效”改革的载体。

关键词:有用;高职;教学设计;实践

一、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动因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其类型特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长久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始终未能跳出普通教育的学术性教育的思维框架,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重,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错位,致使课堂沉闷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一些学生不能与教师教学活动和谐配合。职业教育开展“课堂改革”,是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需要,也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课堂改革”就是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为起点,倒推教育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核心,重构课堂。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以“有用、用景、有趣、有效”为背景的“四有课堂”的课堂改革活动。“有用”是指课堂内容提炼学生专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有景”是指设计有用课堂的“硬件场景”和“软件情景”,改革课堂教学情境;“有趣”是指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师生、生生)学习活动”,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是指线下听课评课和线上评课率、参与度、有效性和满意度的统计,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效率。“有用”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改革的主攻点,是课堂实施指向“用景、有趣、有效”改革的载体。

二、重新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这一规定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操作者,是在生产一线,诸如从事工艺设计、流程监控、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产品、服务的改进和更新等工作的劳动者,是技术服务者或管理服务者。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是有其相应要求的。

从知识层面看,技术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线实际生产所需要的,不仅需要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找到应用和发展的机会,但并不需要一直对未知领域进行深入探究。

从能力层面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则更需要被重视,由于毕业生大多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作,不需要做过多的科研工作,但需要成熟的操作技能,并掌握各类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应用,学校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感”,注重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应用的相结合,帮助学生有效地累积学习经验和形成综合能力。

从素质层面看,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就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为我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同时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职业素质除了侧重在专业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外,面对未来,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在一个简单的专业方向,而是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融合,无论什么岗位,都需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有用”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决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学生在未来岗位表现出的能力。什么是“有用”的课堂?一方面,教学内容选择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接,另一方面,课堂组织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把专业对接的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按照工作岗位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梳理、细化每一个工作任务,制定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每个学习目标“靶向”化,课堂组织具有“阶梯”化。一个课堂有一个中心任务,一个中心任务由多个子任务组成。开展“有用”课堂改革,是对现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

第一,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

以職业能力形成为依据,以完成中心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任务设计具有“靶向”特征。

案例一:英语课的“英文简历”2课时的教学方案。

两个方案的比较:

方案一: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是围绕“英文简历的组成框架、常用英文单词和短语”来展开的,任务一和任务二针对性不强,潜意识里会引导教师重在讲授知识,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和要形成的能力没有清晰的理解,对能力形成很难实现“有效”,更谈不上“高效”。

方案二:以能力为中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且可测,教和学的目标聚焦在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掌握了,自然大部分的简历也会写了,这就是能力。教学目标“靶向”准确可测,教和学都会变得轻松,也更容易获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指向能力培养。能力的形成是在实践中,通过感知、体验、反思、再体验中不断加深和提升的,因此职业教育的课堂需要教师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参与活动,用口表述、用笔写、用手操作,多操练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也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职业技能是智慧智能,是在一定的知识结构思考下的行为能力,因此知识的学习要服务于能力的建构,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要把握知识的实用、够用为度。

第二,以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原则设计课堂内容。

要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计课堂内容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计课堂内容,使课程与工作更好地对接起来。

案例二:某教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4节课的课题:“动态显示程序设计”。

教学任务:完成一个LED显示器的动态程序设计。

其教学内容方案如下:

两个方案分析对比:

方案一:把步骤(1)至步骤(3)用2课时讲解,步骤(4)至步骤(6)也用2课时完成。这是把相应的理论知识做了充分的学习铺垫,然后才针对当前的任务进行编程。无形中引导教师一直在灌输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距离学生直接完成任务相对有点远,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性,也没有马上感受到学习的成就。

方案二:学生接到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自己会主动学习新知识,制订方案,很快就感受到学习的满足感,并形成经验,这是前2课时完成的。紧接着,在后2课时又练习另外使用显示缓冲器完成通用性的显示,加强了经验的累积。在后面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就能带着相应的经验和思考进行讨论,学生参与感明显强烈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了经验支撑,这是先感性后理性的学习。

职业能力的形成,既和相关知识的量有关,也和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密切相关。课堂内容的组织遵循由近及远原则,先是初级岗位的职业能力学习,后是高级岗位的学习,可以先会做,再会说、会写。我们要改变先储备知识再实践的固有认知,可以先学习后实践,也可以边实践边学习,或者先实践后学习。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表达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也许更有刺激性,在教师恰当的鼓励下,学习也会更有兴趣和成就感。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将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进行。

第三,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案例三:“CAD绘图与识图”课程的课题之一,原课题名称为“CAD基本绘图命令:圆、圆弧、圆环命令”。该课题名称在教学组织中潜意识地会将教学目标引导到掌握知识点上。如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可以将课题命名为:“CAD绘图员完成圆弧特征机械零件图的绘制”,这样的表述引导的是能完成一项任务,是职业能力。下面是一位年青教师的教学设计:

任务一:CAD绘图员完成图1所示的圆弧特征机械零件图的绘制。

(1)识图:指出下图有几个对象?

(2)定位并创建对象:请在电脑屏幕上定位并创建对象;

(3)选定创建的对象:通过菜单完成“设计”的参数;

(4)验证:验证你完成的零件制图与原图是否一样;

(5)练习画一个类似的图。

该案例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有用”教学内容,“CAD绘图员”是“准员工”的角色,教学内容设计是基于“准员工”这个角度去思考的,这个“角色”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基于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推出课堂的教学主题。基于教学“主题”如何去设计教学任务?然后,再完成每个教学任务的“有用”设计。该案例中,通过识图、定位并创建对象、选定创建的对象、验证四个步骤的参与学习,学生得到了工作步骤的训练,多次训练就形成了工作步骤的职业能力,“圆弧特征”是该任务的个性特征,把“圆弧特征”替换成直线特征、螺纹特征、非圆特征,其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依然成立,通过不同的绘图训练,学生知识的量积累了,工作经验也形成了,自然就完成了CAD绘图员“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职业能力发展。而原课程课题名称“CAD基本绘图命令:圆、圆弧、圆环命令”是围绕知识学习展开的,未能体现职业岗位的角色,未能指向工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

四、高职“有用”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的成效

(一)改变了课堂导向

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得到很大的转变,教师在备课时,开始着重考虑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学习任务是否指向能力培养目标,即学习后能做什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了明晰的思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有用”是一个导向,在思维上引导教师成为自己课堂里的课程决策者,是一个设计者与开发者,设计的依据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有了依据,就能更好地把控知识的范围和深度,把控课堂组织的方向。

(二)改变了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

职业能力的形成不是知识的累积就能形成的,一定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做中累积经验并形成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有用”的指向下,高职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的突破,提出了全新的高职课程理念,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首要问题是能力目标是什么?培养能力的任务载体怎么选?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哪些主要知识点支撑?课堂组织顺序如何排列?在审阅教学设计时,会问一问,能力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模块化内容描述的专业行动能力吗?任务载体是与岗位要求一致吗?大小合适吗?靶向明确吗?知识点学习能够支撑任务的完成吗?知识拓展度合适吗?通过对传统课堂模式进行了较为彻底审视、解构和重构,找到了一条较好的连接岗位、职业能力和高职课程之间的纽带,体现了高职教育课堂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对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三)增强了教师的改革意识

在近一年的“课堂改革”活动中,学校有10个二级学院共63名教师负责的课程团队参与,开展了小组听课、课后即时评课、复盘、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堂改革”典型案例,提炼出课堂改革柳铁模式2.0版的“四有课堂”。在“课堂改革”的改革实践中,教师既看到了高职现行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看到了改革后课堂的变化,在不断的改革、复盘、再实践中,逐步找到了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掌握了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增強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改革”活动实践,培养了一批课程改革的能手,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改革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用”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加,最为突出的改变是教师讲课少了,学生有任务了,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大大提升。课堂小目标明确了,学习就像闯关游戏,过关就有奖励。课堂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感知、体验、操作不断累积经验到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有用”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以职业环境为支撑,学生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感知了知识的应用场景,学生的协作意识、竞争意识、自学能力等,在摸索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露颖,于志宏.高职教育课堂革命的要义、要素与要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6):104108.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01):710.

[3]贾光宏.打造“有用、有趣、有效”职教课堂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5):2021.

[4]胡悦.课堂革命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策略[J].山西青年,2023(05):2527.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谢洪名师工作室(编号:2020MS008);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KCSZJGB05)

作者简介:谢洪(1967— ),男,汉族,广西平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及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实践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