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洁
摘要:本文探讨以“00后”为代表的高职新生在学生工作中参与度下降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期望理论来激励和提升新生的参与意愿。文章阐述了高职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培养学生“四自”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参与学生工作对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详细描述了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的现状,包括态度、满意度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看法,分析新生参与度下降的成因,包括自我认知不足、对学生工作的误解、对未来规划的不清晰等。最后,引入期望理论,解释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提升新生的参与意愿,包括主体意识培养、培训激励体系完善、获得感纠偏等。
关键词:期望理论;高职新生;学生工作;激励对策
引言
由于成长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以“00后”为代表的高职新生,对学生工作的参与远不如“90”后、“95”后热切积极。在新生班委竞选、学生组织纳新时,申报人数骤降,候选人有限,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效能。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人力资源,对学生干部的“选、育、用、留”是学生管理工作核心和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开发新生潜能,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期望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思考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的激励对策,帮助学生组织发挥最大效能。
一、高职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意义
“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需求。提升大学生“四自”能力,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个性表达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也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求知欲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他们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条件。
新生积极通过团学组织、辅导员助理等途径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校发展和大学生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班级和学生组织挑选出合适的候选人,影响并引导所在学生组织未来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三是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参与的形式转变,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民主高效,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权益的有效保护;四是符合当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与工作本质,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2]。
二、高职新生学生工作参与下降现状及原因
(一)新生学生工作参与现状及对学生工作的态度看法
面向A系新生代表开展问卷调研工作,收集数据进行SPSS分析,了解到新生对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特别热衷,尤其是在系级学生管理工作参与度较不积极。
1.新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态度
女生较男生更为主动靠近学生管理工作。男生中虽不乏对学生管理工作感兴趣的人,但在动机或需求上缺少一定“刺激”,对学生工作参与上保持观望状态。
新生中有意团员更倾向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平台中表现,期待得到锻炼提升。然而部分共青团员,虽然肯定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意志上并未获得足够的动力去挑战困难,或多或少出现畏难情绪。
大部分新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对班委职责有一定了解,为其是否参加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决策做好信息准备。性格的内外向并不是影响新生参与班级学生工作的主要因素。先前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新生能更充分全面地认识理解班委职责,心态更良好,对各级学生工作的态度更正面积极;没有相关经验的新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略显片面,即使对学生管理工作感兴趣,也较难付诸实践。
2.新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新生对各级学生管理工作满意。该部分调研数据Cronbach α系數为0.906,分析项CITC值均大于0.4;效度分析中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KMO值为0.703,多选项目数据利用卡方检验和百分比对分析差异。
新生参加学生工作情况对系级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的满意度呈现0.05水平显著性(chi=13.845,p=0.031<0.05),未参加任何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生,缺乏主动性,对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参与校内活动的投入度和专注度可能不及参与学生工作的学生,有些存在“被迫营业式”参与,对学生组织开展活动评价不够全面客观;新生参加学生工作情况对系级学生组织提供保障服务的满意度呈现0.05水平显著性(chi=13.823,p=0.032<0.05),未参加任何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生服务意识比较薄弱,倾向“坐享其成”,对于不付出就能享受到的服务保障表示满意;同时侧面体现系级学生组织提供了新生普遍认可的后勤保障服务;新生参加学生工作情况对班级提供保障服务的满意度呈现0.05水平显著性(chi=13.054,p=0.042<0.05),新生班委自认为做好了分内工作,但距离班上和同学的满意期待还存在一定距离。
3.新生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的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新生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的看法。该部分调研数据利用多重响应频率分析各项卡方拟合优度检验的显著性P值为0.000***(p<0.05),各项的选择比例比较呈现显著性差异,分布不均匀。新生肯定了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上的特殊作用,但对学生管理工作平台锻炼提升能力的认识略有局限;对大学生活抱有的态度普遍积极向上,但实践中仍会畏手畏脚,新生群体的自我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校园学生活动开展的有效性、针对性也有待提升。
(二)新生学生工作参与下降成因分析
1.新生在自我了解和自我要求上的误差
新生的性格多为外向或慢热,人际沟通能力一般,但社交适应性较强。新生对大学生活持有积极、阳光、主动的态度,大多数人有进取心,少数则随遇而安或消极退缩,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要求上有误差。
2.新生对各级学生工作的认识
新生入校初期,通过宣讲教育、朋辈引导等,对班级班委职责有较完备的认识;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对班级及各级学生管理及活动开展情况较为满意,认为活动内容多样、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贴近学生。但班级班委履职、组织管理成效还不理想,有提升空间;系级学生组织则相对成熟,因此,新生对其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新生肯定了各级学生组织在传播正能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同学服务的作用,也肯定了学生干部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连接者的作用,但校园活动在形式上创新不足,个别活动针对性不强,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活动质量有待提高。活动体验感不佳,也影响了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决心。
3.新生对自我发展规划的想法
新生对学生工作持积极态度,认识到参与学生工作的自我锻炼提升作用,有参与和争取的意愿,但实际行动并不同步。这说明新生的主体意识不强,主动实践能力薄弱。其主观因素包括:新生片面认为学生工作平台高、自身竞争优势弱;或片面认为参与学生工作与其专业知识、未来目标不一致。客观因素有系级学生工作存在一定薄弱环节,导致评价不一;或学生工作机会出现时,未引起新生兴趣,激励手段不明显;或学生工作标准和目标与新生能力素质有差距,新生产生畏难情绪,持“观望”和“佛系”态度,导致班委竞选、系级学生组织纳新时,候选人数大幅减少。
三、期望理论及学生工作运用分析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弗鲁姆(1964)提出,主张个体行为意愿取决于行为结果的可能性和吸引力。激励水平由期望值(E)、效价(V)和工具性(I)乘积决定。换言之,期望理论关注实现目标的概率(E)、对报酬的偏好(V)和获得报酬的可能(I),反映“努力-绩效”“奖励-个人满意”“绩效-奖励”三种关系。高期望、正效价和高工具性是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期望理论是公认的员工激励理论之一,提供理论指导框架检验个体动机和实际接受情况。大多数激励理论研究侧重于探索提高期望值(E)和效价(V)的物质与非物质需要,启示管理者合理构建激励机制以达成有效管理目标。
(二)期望理论运用于学生工作
期望理论实际上揭示了人类个体的某种行为心理。调研中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缺乏激励的现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和企业组织管理有一定共性,这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提供可能性。
1.新生和员工都属于个体
相似性的个体行为特征符合期望理论对个体行为特征的解释。新生在学习和发展上也有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企业中,员工行为有较明确的功利性质,这和高职新生有明显区别,但一些需求可能是新生自己没有发现的内在需求,需要外部力量刺激才能获得。
2.新生的期望值(E)
部分新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学生工作的必要性和价值,参与学生工作的意愿不强。有的即使专业成绩优良,也会导致综合测评排名不突出;有的缺乏学生工作经验,在面试、兼职中频繁受挫。可运用合理方式激励新生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有效努力,提高其对实现目标的期望,提高其对实现目标的期望。
3.新生的效价(V)
部分新生片面认为个人本身的发展目标和参与学生工作目标冲突,或在确立个人目标上存在盲区,因而不愿意参与学生工作。新生在理解目标实现和努力付出之间的联系上还不够全面、成熟。这些情况影响了新生对学生工作的偏好程度。
四、提升新生学生管理参与度的对策思考
(一)期望(E):夯实“努力-绩效”关系,注重主体意识培养
主體对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认识构成了主体意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力和存在价值的意识,是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看作活动和工作的承担者和主人翁的一种认识和态度[3]。新生主体意识薄弱,判断完成学生工作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从而降低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的动机。
在育人过程中关注新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育人,增强思想引领,帮助新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树立大局意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增强自信心和影响力,进而以主人翁的意识解决学生群体的“急难愁盼”,在服务管理中成为学生群体中的领头雁,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学生服务管理中,新生的综合素养将得到升华,从而提高期望,坚定自我能力和自我判断。夯实“努力-绩效”关系,激励新生积极投身学生工作。
(二)效价(V):调整“奖励-满意”关系,纠偏改善获得感受
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习。然而,被调查新生对参与学生工作的收获感不足,未能与未来职业规划衔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沟通机制,创建朋辈沟通交流机会,让新生在服务学生群体过程中,感受到学生干部“传帮带”的优良作风。新生反馈工作、学习、成长等问题和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学生组织和教师的回应帮助,进而提高自我获得感。
通过服务育人,新生在学生工作中培养提升管理和领导能力,帮助其在未来职业规划中,找准自我优势定位,树立正确荣辱观和得失观,脚踏实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由此修正新生的收获偏好和效价,引导新生在学生工作参与中学用结合,学有所获,并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新生加入学生工作的队伍中来。调整“奖励-目标”关系,纠正新生参与学生工作的获得感。
(三)工具性(I):增强“绩效-奖励”关系,完善培训激励体系
在企业中,员工的绩效与奖励关系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工具性是绩效评估。由于学生和员工在这方面有差异,新生的“奖励”侧重于精神激励,其工具性媒介可以通过培训激励体系完成。
通过管理育人,完善学生工作培训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精神激励重点化。学生组织建设完善的培训激励体系,能确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帮助新生认识自己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清晰地认识如何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优势。通过学生组织培训,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标准化和专业性,提高新生在工作和学习上的能力,让其表现和付出得到师生认可,帮助其 获得实习单位、兼职企业的青睐,让其感受到参与学生工作的收获和成长。增强“绩效-奖励”关系,激发新生积极参与的动机。
结语
新时期,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4],高职学生不仅要在学习和能力上均有提升,而且要德才兼备。新生参与学生工作是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学生工作历练,高职学生将会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要。关注新生学生工作参与度,通过效价、期望和工具性三管齐下,帮助新生在入学之初摆脱错误认识,甩掉思想包袱,推动新生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学生工作中。这将促进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潘正勇,杨军.试论辅导员对学生干部人力资源的管理[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1):150-151.
[2]何开薇.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学生参与”[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5):149-150.
[3]娄德利,马超,刘璇.大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25(3):154-156.
[4]吴丹,丁雅诵,陈圆圆,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N].人民日报,2024-03-07(011).
(作者单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