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志豪
摘 要:如今,新媒体技术迎来发展新高潮,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其生活、学习有所改变,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其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总体而言,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变革中与时俱进。基于此,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者更深刻地认识相关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有助于其优化工作手段,提高工作实效,探讨今后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学生工作 策略
一、研究现状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先出现于1967年,由P.戈尔德马克在其商品开发计划中提出,此后,E·罗斯托提交给尼克松总统的报告书中也频频出现“New Media”一词(1969年),E·罗斯托时任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由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流传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新的技术体系促成了新媒体的成长,作为崭新的媒体形态,其类型包括网络、数字电视,同时也包括触摸媒体、短信等等,与传统的四大媒体即电视、户外、广播、报刊相媲美,被称为“第五媒体”。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的高校生活中,QQ、微信、微博、飞信等一系列新媒体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而高校学生工作也紧随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截止至2015年12月,在微信中能搜寻到的南方学院微信公众号已逾380个,在11个系部中,有10个系均已创建了本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由此可见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影响。
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导者,要注意趋利避害,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
二、新媒体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
就表现形式而言,新媒体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展示类、及时通信类和论坛类,后者基于网络设定程序,个体主要是学生,然后将个体不断展开,构成以班级乃至学校为单位的群体,进而形成以群体性交流为目的的平台,校园BBS就是典例,其他还包括虚拟社区论坛等;及时通信类则注重个体间的互动与交流,一般以及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为主要形式,如QQ、微信等,其他如短信、电子邮件也包括在内;展示类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静态或动态展示的形式,达到宣传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如微信、博客、微博、门户网站等。
1.新媒体的便捷性为学生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较之以往的传播媒介,有较大的跨越。如今,高校开展学生工作最基本的方式是通过社团、学生会、社会实践等组织形式,而在比起早期的传播媒介,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信息。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新颖的编辑策划和布局,已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学生工作载体,能够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信息传递,使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2.新媒体的多样性为学生工作提供了交互便利的平台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方式包括:学生团体、班级管理、社会实践和座谈等。新媒体时代的盛行促进了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的广泛运用,并且发挥出其独有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其对语言、文字、图片等的应用更加便捷、生动方面,同时也可促使高校学生工作者更加深刻、直观地探析学生心理、思想变化,例如,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注的热点,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推送院系班级的最新动态,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等等,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其多样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3.新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和预见性
新媒体传播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即是信息获取者,也是信息提供者,一方面可利用微信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推送,上传身边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借助论坛表达自己的想法、评论感兴趣的专题,此外,还可以通过个人博客充分表现自我,从而及时、真实地反映给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而促使工作者们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帮助大学生良性发展,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后门的快递公司常年收取学生额外的快递费为例,该事件被学生在微信和微博热议之后,学生自发性地在微信组织微信群商讨维权,各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让同学知晓最新动态,这次学生自发性的维权行动最终以快递公司取消收取额外的取件费告终。这表明当今大学生的维权方式在改变,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新媒体技术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新媒体的虚构性给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学生对社交网络过分依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提到,直至2013年6月,我国总网民人数达近6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其中手机网民所占比例达到近80%,人数约4.6亿。就年龄构成而言,学生比例最大,占26.8%。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学生是新媒体技术使用的主要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设备的发展,使用移动电子设备上网已成为常态,学生的社交网络主要通过微信、微博、QQ来实现。
2.新媒体降低学校主流宣传的公信力
如今,学生思想日渐多元化,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思潮、理念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观念,使得其容易产生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排斥、反感,无形中增加了学校主流宣传的工作难度。学生渐渐不再喜欢浏览学校的官方新闻网站,学校网站官方式的环境令学生感到不适,再加上对权威语言和说教的反感,更促使了学生转向新媒体,使其更乐意在微信、微博上获取信息,尽管许多时候,这些信息均来自于学校官网。
3.学生判别信息易受误导
新媒体促使了信息的“微”传播。例如,微博字数要求不能超过140个字,这就使得内容必须精简,也就难以充分展示论据和论证过程,常常仅有结论,在此情况下,学生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总体而言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容易以偏概全,通过主观臆断被动接受信息,或是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②解读信息时,常常抱着一种“围观”、“搭楼”的心态,忽略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其三,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对细节把握不准,往往只能记忆一些印象深刻的矛盾、冲突,导致信息的模糊和不健全。
因此,有部分大学生会在遇到问题时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不满甚至一些偏激的言论,或散播流言,使得学“段子化”生之间相互误导、以讹传讹,真相的失真,在造成舆论危机的同时,使学生不满的情绪愈演愈烈,此类问题时需要高校学生工作者引起重视。
4.学生容易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不少学校的官方或主流的社交平台或论坛中,都会存在一些大学生或社会人士通过这些平台用作商业宣传用途。学生从这些商业信息中获取对自己有用或者感兴趣的消息,但是这些网络平台和论坛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了一些不良信息和风气,丧失了对是非判断的能力。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策略
这几年,微博、微信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某些言论不慎甚至引发了公关危机。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宣传阵地仍需足够的重视,与传统的宣传如新闻主页、校刊等相比,新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认识深度有待提高,经验制度也有待加强。舆论监督是传统宣传阵地采取的方式,学生若在学校论坛上有不恰当的言论,可以通过筛选敏感词的方式对其进行过滤、删帖、封号等处理。然而新媒体却不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无法采取类似强制手段。
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优化工作方式,高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1.凝聚高校新媒体力量,构建全国团队
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缺乏一定的参照,这主要是由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由此,工作者必须不断创新,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应对方案。其次,工作者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也要不时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达到信息交换、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作用。
2.与时俱进,加强学生工作者团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学生工作不可拘泥于传统,必须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模式,借助文化、理念的力量构建网路阵地。高校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教育者压迫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及时普及新媒体技术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突然状况的应变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做到积极运用新媒体去开展学生工作。
3.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有助于工作者对舆论信息的获取,掌握学生思想和活动最新的动态。同时,也应不断优化管理方式,构建学生干部和骨干为中心的团队,对舆论进行良性引导。此外,工作者们还要根据实际开发合适的管理技术同时熟练应用,从而减少不利信息的传播,最大程度杜绝危害。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时事热点,归纳总结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再做有针对性的对策,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时代的进步也不断促其发展,使其成为当今的一大潮流。但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明确,新媒体技术有利有弊,这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要懂得趋利避害,也要善于识别机遇、应对挑战。工作者们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将新媒体的优势发挥至最大,开拓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道路,同时探索、分析教育工作的规律,注重其与新媒体技术的联系,促进新媒体使用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 张雯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0(10).
[3] 龙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4(06):27-28.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