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玉 黄振宣
摘要:劳动教育作为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当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时(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产生强大的教育价值。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有助于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从设定加强自觉性、提高实效性和加固实效性路径的维度,构建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的运行体系,以达到更全面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引言
目前,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理论层面的探讨,或是基于实践经验总结,很少有学者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进行探讨。基于此,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和挑战
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思政课程教学主体单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方法单调、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等。
(一)思政课程教学主体单一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主体单一可能会导致一些教育不足。即单一教师的教学可能无法充分涵盖思政课程所需的各个方面,从而限制了思政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学生接触的信息和思考的角度也就无法得到多元化的观点和思想。同样,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需求和兴趣可能各不相同,而单一教师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方法单调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单调主要体现在某些政治或社会主题在不同课程中多次出现,导致学生多次接触相同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无趣。其中包括不同课程使用相似或几乎相同的教材,长期未更新的教材和内容,没能跟上社会和政治变化的步伐,从而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
(三)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下降,难以将所学的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1]。比如高职院校可能没有为学生提供交叉学习的机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没有能够有效整合,被分割在不同的时间段和地点教授,学生难以将学到的思政元素应用到专业实践中。同时,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师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足,导致缺乏共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难以融合到专业教育中。
二、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教育的深度发展,并为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有着同向同行的价值旨归。通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更多技能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追求更全面的教育目标。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學有效融合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割裂,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分隔,使得他们难以全面发展和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深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专业课程在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只关注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就不可能达到当今社会期望的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标准。由此可见,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具有综合素质、思想政治觉悟的新时代人才,深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迫切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深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以培养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高度思想政治觉悟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三、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模式的路径
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模式的路径,旨在打破传统教育领域的界限,致力于将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教学无缝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教育体验。通过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实效性、持续性路径,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一)加强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自觉性的路径
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时,自觉性显得尤为关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并自觉践行这一理念。这种自觉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上,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只有在所有参与方都认识到这一路径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1.从学校层面明确教育目标和愿景
在学校层面,强化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需要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明确的路径。学校应设定明确的愿景,明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其教育任务的核心,然后制定计划和策略,确保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一个有机而连贯的过程。这需要跨学科合作、实践项目、社会合作。第一,跨学科合作。学校可以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确保思政元素贯穿各个领域的教育;建立跨学科小组,共同研究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课程中。第二,实践项目。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责任感。第三,社会合作。学校与企业、社区等外部合作伙伴建立紧密联系,提供学生实际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如提供实习机会、职业导师等。总之,从学校维度强化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自觉性是为了构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2]。
2.从教师层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还需要加强自身培训与发展和积极主动跨学科协作,以便将这一综合性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第一,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兼顾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与学生的劳动实践相契合,以提供有意义的教育体验。第二,加强自身培训与发展。教师需要接受与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他们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第三,积极主动跨学科协作。教师之间应该积极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与劳动实践的关系,这种协作可以促进更丰富的教育体验,
3.从学生层面主动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变革者。首先,学生应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劳动活动,例如园艺、环保、志愿者服务等。通过这些实践,可以培养自身的劳动精神、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例如参观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实地考察等。这些实践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社会运作和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最后,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和实践项目,如技能竞赛、社会创新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技能。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自觉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
(二)提高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效性的路径
提高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实效性的路径,特别是在优化课程设计与整合、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知识和技能。
1.优化课程设计与整合
优化课程设计与整合的有以下具体做法:首先,开发融合的课程,确保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在教育计划中有机结合,涵盖实际操作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其次,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观念。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或者是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挑战。最后,确保劳动实践与课程内容和教育目标相契合。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或实际职业实践,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和经验。
2.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有助于确保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实现其教育目标。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方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3]。综合方法可能包括定期考试、项目作业、课堂参与、实际劳动表现、学生反馈等。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的教育评价,以监测实效性。因为教育者的评价因个人观点和经验而异,可能会存在以下疑惑:担心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相融合是否会减少学科知识的传授,影响学术水平;担心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真正能够提高;甚至担心学生将承受更多的学业负担以及认为将会增加教育的成本等等。因此,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有针对性的教育体验。
3.不断改进与适应的机制
高职院校应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求,改进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第一,使用数据来指导教育改进。这可以包括学生学习成绩、教育参与度、教师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教育机构识别问题并制定针对性地改进计划。第二,支持教育研究和创新,以不断改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研究可以揭示最佳实践,同时鼓励创新可以引入新的教育元素和方法。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创新,并试验新的教育方法和工具,创新文化可以帮助不断寻求改进和适应变化。总之,不断改进与适应的机制需要综合考虑数据驱动决策、研究和创新两个方面,这样的机制有助于教育模式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加固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持续性的路径
要实现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持续性路径,需要制定支持性的政策、創新的方法和持续地宣传和推广,确保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不仅仅是一时的改革,而是成为教育的长期愿景。
1.制定支持性政策
制定支持性政策是实现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关键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发布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指导文件,明确支持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确保政策的持续性,这些文件可以提供方向和框架,以便高校更清楚了解最新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制定课程标准和认证机制,以确保符合国家教育标准。这可以帮助保证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因此,通过政策来促进这一教育模式的发展,确保它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持续性地实施。
2.提高教育资源投入
要提高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投入,以确保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和加固持续性,需要制定明智的资源管理策略。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和方法:第一,制定长期资源规划,明确投入资源的优先级。分配预算以支持教育机构实施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包括人员、物资和设备,确保足够的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教材和设施、课程开发、实际操作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第二,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计划,确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格标准,这些标准应该与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目标相一致,以确保奖励与教育模式的核心价值相符,这可以帮助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投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
3.宣传和推广教育模式
宣传和推广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能够鼓励更多的学校和机构参与,以确保其持续推广至关重要。一方面,与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以共同宣传和支持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成功的教育模式,还可以提供额外的资源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采用身边人身边事,整理和分享学校成功的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案例和最佳实践,以启发其他院校采用这一模式。鼓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成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代言人,拥有主人翁意识,分享他们的积极经验和见解,学生的声音能够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肖勇老师荣获2023“广西工匠”为契机,在思政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体会职业教育前途广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有可为可见。通过采用这些路径,可以确保该教育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从而巩固教育的持续性。
结语
高职院校教育者应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新机遇,重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路径实施,从而促使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更具自觉性、实效性和持续性,是实现当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系1.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强底色·多场域·巧协同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3JDSZK114);2.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高职院校实习实训中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0YKYS0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2-87.
[2]王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思政意蕴及其价值实现[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58-64.
[3]佟晓丽,任金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93-96.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