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对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的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卓有成效,但因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需求量减小,目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逐渐式微。我们迫切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进行重新定位与目标澄清,即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应从农村定向转向卓越取向,培养能够在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或学科融合教学的综合素养高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卓越全科教师需克服几项难题:素养结构上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核心素养;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课程比例,积极整合课程,开发整合性高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增加转专业考核,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构面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加强社会支持,保障职前职后的贯通。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定位;课程整合
自2006年湖南省决定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以来,我国其他部分省市也逐渐开始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探索。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来承担,采用综合培养的方式,其培养实践卓有成效。但时至今日,其培养实践有式微趋势,值得我们详加探讨,寻求新的方向。
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小学全科教师研究发文量自2007年初始兴起后逐渐上升,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之后,该研究明显增长,2016年发文量达到高峰后逐年波动下降,总体研究力度不足,政策导向明显;主要研究团队与研究机构集中在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沟通性与互动性较差;研究的重点内容集中在全科教师培养定位、内涵探讨、素质与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等方面。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研究还存各种问题,有些争议问题比如全科教师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素养结构、是否要设置学科方向课程等未達成一致看法。其中,已有部分研究者提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定位要从农村定位转向卓越取向[1],也就是顺应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及小学教育改革趋势,要培养既能立足农村,也能立足城市的综合素养高的小学全科教师,而非只考虑满足农村多学科教学的现实需求。对于“全科教师”到底是什么样的教师,存在两种价值取向,有研究者立足于农村现实需要与学科中心价值取向。要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就是面向农村小学、胜任小学各科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教师[2],要么认为全科教师就是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教师,有一专多能[3]、主科加副科[4]等说法;有研究者基于追求卓越与学生中心价值取向,认为小学全科教师要具备课程的开发、整合、设计与综合教学能力[5],从而促进儿童个性、生命、品性、知识、兴趣等全面发展。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理解会影响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实践,但实践也常常落后于理论的倡导。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的实践及成效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一般属于省公费师范生项目。该项目重点为存在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状况的设岗县(市)农村教学点定向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保证供需对接,全科培养,定向就业。
时至今日,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小学全科教师。笔者对河南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河南省为例,自2016年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以来除6000名在校生,已为社会输送了约1万名小学全科教师。这些教师分布在农村教学点、乡镇学校、县城学校,有的在小学任教、有的在中学任教。在小学任教的教师基本都从事多科教学,诸多教师工作业绩表现突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不仅为缓解设岗县(市)教师总体缺编、教师结构性矛盾,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缓解了城镇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提升了城镇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但近两年公费全科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缩减。以河南省为例,2021—2023年每年招生数量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因为公费全科师范生项目不管政策制定上,还是培养过程上仍固守农村定位,没有因教育实际变化及理论研究者的倡导及时进行调整,但现在农村教学点并不需要那么多教师,因此公费师范生项目也在逐渐缩小规模。
三、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的重新定位与目标澄清
基于小学全科教师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这种综合培养的方式应该继续下去,但我们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进行重新定位——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应从农村定向转向卓越取向。毕竟实践证明已培养的全科教师在城镇小学发展得也非常好,为城镇小学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不仅农村需要小学全科教师,城镇也需要小学全科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全科教师不应再局限于农村小学的现实需求,而是要考虑到我国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城镇和农村小学共同培养卓越教师。
培养定位发生变化,培养目标也需要进一步澄清:其目标不在于培养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小学教师,而在于培养能够在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教学甚至学科融合教学的综合素养高的小学教师。这样的卓越小学教师更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为每一个孩子实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以重庆市谢家湾小学为例,其素质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主要是通过课程整合与创生来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而达成的。[6]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的具备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与学科融合教学能力的卓越教师更符合谢家湾小学的改革环境,更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期待。
四、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卓越全科教师要突破的难题
要培养能够在一专多能或一主多辅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或学科融合教学的综合素养高的卓越小学教师还需要克服诸多难题。
首先,素养结构上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目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为21世纪学生培养的关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重点。为适应信息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7]、21世纪核心素养内容[8]、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结构框架[9],作为未来卓越小学教师的全科师范生应重点发展信息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课程整合与创生能力、跨学科或学科融合教学能力等核心素养。信息素养在近几年已受到普遍重视,如何获取、评估信息,使用、管理信息是未来人类尤其是现代化教师的必备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也至关重要,如21世纪核心素养的5C模型中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模块,沟通与合作强调在尊重、理解、共情的前提下实现共同目标,并能够进行必要的坚持或妥协,但笔者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全科师范生在沟通与合作素养方面恰恰是非常欠缺的,师范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对该素养的强调也相对不足;强调课程整合与创生能力、跨学科或学科融合教学能力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师范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他们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方向师范生的主要区别之一,也将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师范生的主要特色与优势。
其次,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课程比例,积极整合课程,开发整合性高的课程资源。笔者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课程模块设置不合理、课程过多过杂、课程重复、课程缺乏整合等问题,且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中,大家对学科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均存在争议。因此,课程设置方面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小学教育专业尤其要注意处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关系,不能因两模块课程接近而直接舍弃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或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成学科方向类课程。第二,合理规划课程比例,要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是应注重学科方向类课程,还是更应注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类课程,若必须设置学科方向性课程,则要保证学科方向性课程的精与深;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如何增加实践性课程或学时。第三,积极整合课程,通过统整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大纲,去掉重复性课程,整合相似课程,积极探索学科方向性课程的融合,这是难点更是重点。之所以要进行课程整合,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过多过杂,学生课余时间少,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另一方面是基于我们要培养能够进行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因此我们的课程也应尽可能地进行整合,成为学生的样板,不仅让学生了解课程整合与创生、跨学科与学科融合教学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做。第四,开发整合性高的课程资源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据了解,目前的课程资源基本是分科的、缺乏整合性,因此当前我们要集中力量开发新的或搜集那些在日常教学中创生的整合性高的课程资源。
再次,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师资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资源开发归根结底还要依靠教师,教师队伍质量直接关系到师范生培养质量。调查了解到,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很多教师常年固定带自己擅长领域的课程,加上科研工作压力大,若新开课程、整合课程,大部分教师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教学任务,这就导致很多课程开不起来,改革进行不下去。有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团队集中在专业课程方向,特别欠缺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等学科方向类课程教师,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依赖文学、数学等专业教师的支援,不便于教学的管理与教学质量的把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迫切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既要保证教师数量的充足,也要保证教师结构的合理。一是要引进一些新教师以弥补必要的新开设课程的缺口;通过教师培训、教师进修等方式进行跨学科教师的培养;通过倡导自我研究,促进教师自主专业成长。二是要注意发挥教师队伍建设的综合效应,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保证内部结构的最优化。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评价要多元化,要突出贡献。四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与办学投入主体,可进一步优化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而为教师内部成长打下基礎。如此可保证培养方案上的每门课程都有教师能够胜任,且教师们能够适应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
从次,增加转专业考核,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建构面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加转专业考核,入学后或入学半年或一年时,可通过学生申请、学院面试、辅导员考察、教师考察等方式对学生进一步筛选考核,给那些特别想转专业以及根本不适合当教师的学生一定的机会转到其他专业,也允许那些非常喜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转进来。虽然相关考核费时费力,但能保证培养的学生是愿意并且适合从事教师行业的。第二,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查显示,目前有部分公费全科师范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通过调查了解到信息化教学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课程整合与创生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等是目前学生最为欠缺的素养,也是未来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因此,应围绕这几方面进一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引导师生重视核心素养。
最后,要加强社会支持,保障职前职后的贯通。其一,作为用人单位的小学要转变用人观念。很多地区的小学在教师招聘时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学科方向不明确,相比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等专业学生其学科知识储备稍显薄弱,但我们更应看到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的全科教师的优势。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学科知识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认知世界,对这个世界产生兴趣并能够创造性地探索世界。小学生需要的也许并不是某一学科专家式的教师,而是那些了解儿童认知特点,了解教育规律,能够进行课程整合与校本课程创生,进行跨学科或学科融合教学的综合素养高的小学教师。其二,在职称评审时,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常会因学科方向不明而受限制,没有明确的职称评审方向,相关部门在职称评审方面对他们适当调整,以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总之,从政府到小学到师范院校到研究者,都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我国当前以及未來小学教师具有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应由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进行综合培养,从而为基础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虹.全科小学教师培养再审视:定位转向与实践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16(21):3235+47.
[2]周德义,薛剑刚,曾小玲,等.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6):9196.
[3]龚宝成,程敏.全科型教师消解乡村学校教育生态失衡的价值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8(25):1215.
[4]万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8(35):46.
[5]陶青,卢俊勇.免费定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6):1115+21.
[6]刘希娅.中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谢家湾学校素养导向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5862.
[7]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118120.
[8]刘坚,魏锐,刘晟,等.《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3):1721+113.
[9]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2):2028.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河南省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329)研究成果;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3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海燕(1989— ),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信阳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