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2021年以来,安康市电化教育馆与安康学院携手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美育远程帮扶活动,在有效解决农村偏远地区学校高质量开好美育课程的同时,也创新了新形势下师范类高校学生实习实践途径,实现了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互助双赢。
关键词:远程帮扶;专递课堂;乡村教育振兴;均衡发展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战略地位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1]。美育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环节。音乐、美术等课程是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美育育人功能的必要途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实施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教育的机会”[2]。因此,积极推进美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积极有效推进美育教育工作,让广大农村孩子从小接受到高质量的美育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立足实际,探索实施美育教育的新路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音乐、美术等学科整合为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4];《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要依托高校体育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等提供持续性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5]。这为缓解农村学校美育教育师资困境指出了一条可供探索的途径。
安康市电教馆从2021年开始,积极助推安康学院与农村中小学联袂,全面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美育帮扶工作:一是教学内容以课标教学为主,依照教材和课程大纲,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满足了乡村学校对规范化美育教育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技术手段和资源平台优势,突破传统教育幫扶必须实地开展的时空限制,实现农村学校美育教育常态化、高频次、系统化目标;三是广大师范类优秀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参与到远程美育帮扶工作中,开辟新形势下师范生教育实践新途径,有效提升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乡村学校协同育人的目标。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整合资源,激发远程帮扶美育活力
近些年来,安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校校通百兆宽带、班班通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目标已经实现,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教育大数据建设和服务初具规模,较好满足教育教学各项业务需要,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等各类国、省优质资源平台,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常态化开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帮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将近年来培育的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中学科带头人等名师骨干组织起来,对师范生志愿者的课堂教学给予全过程指导,可为远程美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安康学院是陕南安康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开设专业以师范类居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大学生实践、实习途径,使他们快速成长为满足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是师范类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是广大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必然需求。另外,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广大教师必备的基本信息技能。为此,该院投资建成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配备未来教学体验室、教学观摩与指导中心、微课制作室、教学能力发展综合实训室、微格教室等现代化专业实训室13间,完全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双师课堂”“专递课堂”的教学需求。
受帮扶学校利用各现有设施设备,采取三种极简方式解决互动课堂硬件配置:一是利用学校现有录播教室设备,通过简单的参数设置,解决“专递课堂”直播讯号问题。二是对于没有录播教室的学校,可购买带有音频采集功能、即插即用的USB摄像头,实现远程互动教学。三是近几年各学校配置的交互式多媒体一体基本都有摄像头和音频采集功能,可完全满足远程互动教学音视频采集、传输需求。以上三种方式虽然是“零”投入的极简解决方案,但都能满足应用需求。当然,对于一些资金充裕的学校,还可以购买专用设备,搭建更优越的环境,为互动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专业的环境支撑。
四、多方联动,建立远程帮扶美育机制
(一)充分发挥电教机构的主导作用
安康市电教馆制定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美育教育发展规划及《远程美育支教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按照主题音乐教学、常态化音乐教学和多学科美育教学三个阶段推进试点研究工作,确保了美育课程的持续推进。将“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推广应用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形成电教部门牵头实施,学校主导的工作模式,并对业务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为远程帮扶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学院牵头打造高质量志愿者团队
安康学院负责授课师范生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遴选优秀师范生加入志愿者团队,完善支教团队管理机制,提升远程支教活动成效,激励支教队员的积极性,打造高质量、高要求、有动力、有情怀的支教团队。定期组织校外指导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进行集体备课磨课等,提升志愿者的教学水平,形成远程教学、在线帮扶的制度体系,指导志愿者迅速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远程美育教学水平;做好优秀志愿者的考核工作,把学生参与支教情况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及时补充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加入远程志愿支教团队,以老带新,优胜劣汰,确保支教活动长期、高效开展。
(三)组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指导团队
安康市在音乐、美术等美育学科中培育了一批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能手、学课带头人和名师等骨干教师体系,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传帮带作用,成立“专业指导团队”,其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配合高校做好师范生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工作;二是指导志愿者做好美育帮扶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实施等工作,引导志愿者迅速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高效完成远程课堂教学活动;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师范生提供观摩优质音乐课的学习机会,并指导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五、同向同行,谱写育人同频共振新篇章
(一)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帮扶共同体
“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教学,师生处于不同时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较少,需和远程端的辅助教师沟通协调实现授课。建立“一课一反馈”评价机制,在课程教学后的规定时间内,两端教师完成交流与评价并登记在册,辅助教师反馈课堂情况并给出建议,促进主讲教师实现教学反思,优化后续课程教学效果。定期组织师范生志愿者深入受帮扶的学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校、学生及教师对课程的需求,为被帮扶学校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教学。通过这种线下交流环节,也涵养了这些未来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工作态度,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理想抱负。
(二)定期遴选培训,提升志愿团队专业素养
师范生志愿者团队是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远程美育帮扶的成效,需定期遴选并常态化开展培训。初步人选是由学生自主申报、院系初审、校团委和职业训练中心联评的方式层层选拔、确定,对于拟吸纳为成员的志愿者还要通过赛课、试讲和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要求正式志愿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较娴熟的信息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岗前培训上,针对“互联网+”环境下远程美育支教帮扶活动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内容既有教材教法、课程大纲等基础知识,又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实践操作,还涉及平台的操作、网络环境下远程美育课堂实施等,促使志愿者迅速了解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特点,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三)同步实施教学研导,开展远程美育课堂教学活动
远程美育支教活动自2021年春季启动,分“主题音乐教学”“常态化音乐教学”和“多学科美育教学”三个阶段梯次开展。“主题音乐教学阶段”是试点探索阶段,重点是开展“十堂课十首歌”活动,每周组织一名志愿者向受帮扶学校一个班的学生教唱一首爱党爱国歌曲,及时发现和改进“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同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总结远程美育教学经验;“常态化音乐教学阶段”则以满足受帮扶学校日常音乐教学需求为目标,志愿者以周为单位,严格按照小学音乐课标及教材,依据受帮扶学校的固定班级的课表,同步开展常态化教学活动。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在远程美育帮扶工作的流程、机制逐步固定及志愿团队的经验日趋丰富后,就进入“多学科美育教学”阶段,根据志愿者团队服务能力,以进一步满足学校日常美育教学需求为目标,扩大授课范围,增加授课频次,并逐步向其他学校辐射。目前,此项活动已辐射紫阳、白河两县区10余所农村学校,帮扶科目覆盖音乐、美术、心理健康、体育、少儿编程等学科,帮扶范围也由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后服务。
六、聚合带动,远程帮扶美育初见成效
(一)构建了“行政推动—高校牵头—三级三类骨干体系指导教学—师范类优秀支教团队参与—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电教业务部门支持—学校参与组织”的远程美育帮扶体系
根据“互联网+”环境下远程美育教学对硬软件环境的要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相关技术支持方,统筹资金,深入帮扶的各学校,全面改善学校硬软件条件,确定课程的总体框架;电教业务部门对业务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安康学院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相关负责人先后多次深入白河茅坪镇、宋家镇和紫阳县双安镇等受帮扶学校实地调研,并协调资金解决远程教学设备问题,为受帮扶学校搭建远程授课环境;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学生志愿团队,抓细抓实志愿团队的遴选培训和教学实施等环节工作,不断提升远程教学质量和水平;指导团队负责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指导,配合高校做好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全程指导教學和课后研讨活动;志愿团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远程课程教学;高校和农村学校规范教学实践、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协调行动,确保远程美育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二)形成了“志愿团队组建—岗前培训—教学设计—磨课研课—试讲修改—教学实施—课后反思”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流程
“互联网+”在线教学是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表现,师范生作为学校师资的主要来源,在线教学在内的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必将成为新形态。远程美育教学以周为单位进行多频次、多角度的集体试讲,交叉磨课和聘请一线教学名师观摩指导,形成团队参与、协同推进的远程教学实施流程。通过磨课研课,反复修改,最后通过“互联网+”环境对受帮扶学校实施课堂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做好重点难点突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控等,确保课堂教学成效,对发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修改完善。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力和创造力。每次授课后,指导教师对师范生从课前准备、教学思路、环节设计、课堂掌控、学生学习成效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建议。每位师范生志愿者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讲课结果进行集中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教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志愿者们在讲课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实现专业成长。
(三)满足了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提升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需求
偏远农村学校多数缺少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专职教师,虽然此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往往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但由于术业有专攻,学科教学的质量水平和效果无法保证,不能给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美育熏陶。“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美育远程帮扶工作,实现了优秀的师范专业师资向偏远农村学校输送,确保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拓展了专业师资资源向农村学校的辐射面。对于受帮扶学校的学生而言,通过“互联网+”教育,及时获得专业艺术学科教师的讲解和知识传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增长了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受帮扶的农村学校教师来说,通过观摩、学习相对专业的美育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美育课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开展远程美育帮扶活动,弥补了农村学校美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开设不齐和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有效改善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使农村偏远山区学校的学生享受了较好的教育资源。对于新形势下共享高校优质资源、创新中小学美育教育途径、实现城乡学校美育教育均衡发展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20201015).
[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202248).
[3]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926).
[4]教育部辦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6/t20190625_387586.html(2019613).
作者简介:陈祖茂(1971— ),男,汉族,陕西旬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