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诚信管理的探讨

2024-05-19 07:19侯龙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放管服科研经费

侯龙

摘 要:经费诚信管理是“放管服”背景下科创领域由多方监管向自主管理变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探索,目前仍面临改革探索环境保守、个人信用评价困难、奖惩执行不力、信息化建设缺陷以及沟通宣传机制不畅等问题。本文立足优化科研经费诚信管理体制机制,分别从政策层面、实践层面、技术层面和沟通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助力高校改革实践,推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建设。

关键词:放管服;科研经费;诚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24

0 引言

近年,随着国家科研“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高校积极响应,稳步落实。在经费管理方面,简化了预算编制与调整程序,精简报表与说明,下放审批权限,多措并举化解“报销繁”问题,不断做出新的尝試与探索,成效显著。2019年,国家率先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为更好落实中央财政政策,承接不断扩大并下放的科研自主权,防范与化解科研“开放式”管理过程中伴生的舞弊与腐败风险,实现可控条件下经费使用的提质增效,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势在必行。

1 高校实施科研经费诚信管理存在的困难

构筑科研诚信新生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体布局、持续投入、动态更新。目前在经费管理中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宏观上看,仍然缺乏改革探索的宽松大环境,单位对于改革失败或过程中的失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使得许多高校在具体执行上缺乏改革的动力,往往怠于行动;而实施过程反映出的局部矛盾同样突出: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范式参考和评判标准,且数据实时动态更新,以致高校对个人信用的评估仍面临难以精确、客观的困境;二是奖惩执行的不力,特别是在惩戒方面,高校碍于单位声誉和关系情面对内部发生的科研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相互包庇。当涉事牵扯较多专家学者或高级人员时,处于裙带关系中的上级主管部门同样坐视不管,怠于调查处理。这种不作为正形成一种默认、默许的不正之风,无形加大了科研人员顶风作案的机会和风险;三是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升级,诸如“信息孤岛”和“报销繁”等问题使得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非专业领域,严重干扰科研创新的专注和热情,经费正向激励削弱,产出反向的调离效应;四是沟通宣传机制的不畅,师生员工对科研诚信管理无法达成共识,出现部门相互推诿,诚信管理难以操控的现状。

2 优化科研经费诚信管理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2.1 政策层面

“制之有衡,行之有度”,制度是一切管理和运行的基石和保障。为更好地优化科研环境,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自律与监督并重,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分别从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教育引导、监督惩戒等方面做出工作部署和对应安排。2022年科技部、教育部等22个部门又在之前联合印发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让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虽然科研诚信管理在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通过制度下发已具象化,但高校在现实应用时仍感力不从心。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决心,通过不断优化科研环境、细化规则制度、强化举措落实,给予高校相对宽松的试错容错空间和缓释区间,鼓励高校勇于改革,善于改革,乐于改革。而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阵地,也应积极投入革新浪潮,在学校个体办学定位及战略发展需要基础上将国家政策融会贯通,通过制度体系“废改立”,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科研经费诚信管理中信用评价、登记备案、经费报销、奖惩应用等相关制度的梳理,打好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组合拳”,让贯彻落实更加顺畅彻底,让改革成效真正显现。

2.2 实践层面

科研经费诚信管理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信用评价、诚信档案、结果应用及奖惩机制等。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促进,推动经费管理从人工干预走向以信任制为前提的自主管理方向。管理方式及手段的转变,不仅符合科学研究创新性、偶然性、风险性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同时诚信管理“以人为本”理念在科创领域的实践运用,正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逐步营造出良好科研环境新生态。

2.2.1 做好财务信用评价,夯实科研诚信基础

财务信用评价和诚信档案是开展实施科研经费诚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评价体系搭建包含指标选取、权重赋值、罗列负面清单、考核评级、登记备案等。目前高校财务信用评价方式众多,如刘淑方(刘淑方,2022)就借鉴了“芝麻信用”积分理论设计了高校科研经费诚信评价体系。考核评级多以项目负责人或科研团队为基础,通过综合计算指标得分考量其信用状况。对于涉及负面清单中“一般”“中等”风险的事项扣减信用积分,对于触犯“红线”“底线”行为则采取一票否决制度。一个完善、全面的财务信用评价体系搭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财务、科技、人事、审计、纪检等多部门分工协作,从各自职责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单一评判标准,按不同基金项目的类别级次,各有侧重地分类选取评价指标,赋值权重,开展信用考核,并查漏补缺不断修正完善。同时,诚信管理还应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将考评对象过往项目资金绩效纳入评价范围并重点考核。

2.2.2 完善经费监管手段,做实奖惩机制应用

根据信用评级等次,高校可以根据科研资助单位对资金的管控程度和要求,分类采取不同的经费管理措施和手段。如考评“优秀”的科研人员或团队,横向和部分纵向科研经费可最大限度地推行“包干制”模式,抑或在某些项目实行“零报销”制度,仅就大额或大型设备采购凭据报销,且尽量简化手续,同时减省一些不必要的经费审计和结项评估等;等级“良好”的,可在财务报销中享受免预约、免预审政策,并给予预算编制及调整程序上较大的自主权;考评为“中等”的,则按正常程序实施经费管理;诚信“较差”的,可执行严格的预算编制、调整手段,限制预约、增加审批和报销材料等措施;而低于诚信临界值和触碰负面清单的“失信”人员则直接进入黑名单,冻结项目经费,停止资助并实行追缴。

奖惩机制是科研经费诚信管理的有效抓手,不應仅局限于经费管理,还可与单位工作人员的项目申报、绩效考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行政职务等挂钩;也不应局限于现有措施和手段,应与中央及地方科研改革政策相适配,并不断调整完善。通过设置诚信奖励,提倡经费节约,抵制突击花钱和挤占、挪用、截留、转移、套取资金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实施科研惩戒,采用诚信留档和终身追责,加大惩戒力度,提高违规成本,让科研人员树立“不敢、不能、不想”违规的底线思维。完善的奖惩机制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在现有格局下,想要奖惩应用执行到位,一方面要优化结构布局,在高校及科研主管部门利益关系之外,设置第三方监管机构,独立执法;另外,要健全法制,强化科研惩戒执行力度,对怠于执行和故意疏漏的同样依法给予惩治。

2.3 技术层面

实现科研经费诚信管理的整体布局和动态跟踪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做支撑。全面推进科研诚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上下联动、协作共商,完成科研、资产、财务、采购、人事、审计等信息模块的互联互通、共享共建,彻底打破“信息孤岛”局面。通过构筑综合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多部门线上协同办公,有效减少科研事项重复审批,在简化办事流程的同时,还能明确责任分工,杜绝相互推诿,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与实时共享;其次要加强业财融合,助推财务人员跳出繁重纸质单据束缚,走访一线,深研业务,通过纾堵解困及流程优化,将业务信息有效转化成财务语言整合嵌入信息系统,实现移动终端实时操控、报销材料自助核验、业务事项线上审批,全面化解“报销繁”的同时,自主完成数据的集成与存储,为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的全面采集和深度挖掘奠定基础;最后在服务平台新增诚信管理模块,内设信用评价和诚信电子档案功能分区。信用评价体系从财务、采购等模块实时抓取经费使用及管理数据,按照预置规则计算个人或团队信用积分,备份存档至诚信电子档案。档案模块记录科研违规及其他失信行为,启用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提醒,并将个人或团队信用状况实时推送至关键业务处时,相关功能模块即可根据信息推送自动调整相应的处置办法和应对措施。如个人信用突破诚信临界值变为“负数”时,财务板块会自动冻结经费使用;科研板块将关闭项目申报及资助分配功能;人事模块则采取限制职称晋升及扣发绩效、追缴损失等一系列措施。

2.4 沟通层面

良好的信息沟通与传递能够让执行变得事半功倍,达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科研诚信的沟通机制,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针对目前高校诚信机制建设过程中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政策应用口径不一等问题。为此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必要时组建科研诚信建设与领导小组,就科研诚信管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政策解析通过对话、会谈等形式加以探讨,畅通信息传递与决策机制,确保流程清晰、权责明确,措施细化落实到位,真正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纵向主要是学校、院系部门与科研人员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学校应自上而下加强科研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利用好学校主页、门户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通过专题培训、知识竞赛等手段,加强科研诚信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弥补在职人员诚信教育的缺位,让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理解、把握政策运“度”,树立科研诚信意识,践行科研诚信决策;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畅通科研申诉、质询和相应救济渠道。诚信管理要集思广益,并接受广大科研人员的监督与评议,对于管理中科研人员的疑问或质询,出台相应的救济制度,设置对口咨询服务,既要防范科研经费的效益风险,也要保障科研人员应有的权益。

3 结语

开展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是新形势下高校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高度重视科研一线新需求、新矛盾所做出的管理模式创新,实质是落实国家下放科研自主权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既要在“放”的环境与措施上下功夫,还应承接住“管”的责任,通过加强信息公开、阶段性评估及分段拨付资金等手段,处理好效益与风险的关系,放管结合,双管齐下,充分发挥科研资金对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2108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13/content_5631102.htm.

[2]刘太刚,刘邦宇.零报销的信任制科研经费资助制度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2):3946.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80530].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5/30/content_5294886.htm.

[4]刘淑方.基于项目负责人的高校科研经费诚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22,(35):134136.

猜你喜欢
放管服科研经费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国家发改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提高高校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