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沁蕊 段笑
摘要: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目标达成的重要支点,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实。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优质人才的关键途径,可输送多类型的人才至乡村,弥补乡村振兴人才的不足,还可助力乡村振兴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但从如今的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实况来看,还存在和乡村振兴衔接性不足、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培养的人才实效不够明显。基于此,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
引言
三螺旋理论提出至今已有近30個年头,其强调在同个体系中不同主体需扮演多重角色,且相互间通过非线性方式相互影响,使得系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三螺旋理论架构下,各主体需要相互配合,除了传统角色外,还需创新角色人物,形成三方交叉的混合组织形式,这对破解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耦合的困境极具参考意义。所以,高职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为使得和乡村振兴实现耦合协调发展,就应充分利用三螺旋理论,打造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
一、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一)对涉农专业认可度不高
从高职校如今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对涉农专业认可不高是首要的问题。此问题若是不及时调整,极易给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产生不利影响,也会阻碍学生提升双创能力,并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具体体现于,部分院校的涉农专业长期都处于弱势地位,院校对该专业的教育资源、生源分配都不够重视,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并未做好相关规划工作,使得教育效果和预期有着差距。而之所以会产生此问题,关键因素在于对涉农专业的认知不够深入,对于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不重视,从而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如人意。
(二)双创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不到位
为给乡村振兴持续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应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如此才可保障学生对乡村振兴有更清晰的认知,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毕业后积极参与农业发展,这样才可使得乡村振兴步伐得以加快。但高校在具体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结合不到位,时常都是以宣传讲座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而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融入也局限于介绍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导致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效果不佳,也难以为乡村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三)缺乏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十四五纲要中强调要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适应性,培养更多复合型的师资。如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鲜少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大部分专业能力不强。缺乏优秀的师资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实现健康发展,因而亟须培养一批专业水准高、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导师[2]。如今的高校涉农创新创业教师,几乎都是农业专职教师,也有部分是兼职教师,此类教师专业水准不高、创新意识偏低、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很难把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相融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用也是极为有限的。
(四)涉农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通常坐落于大城市,而在城镇中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城镇少之又少,导致学生普遍不了解乡镇产业园,且毕业生基本不愿加入到乡村经济中。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可投入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在乡镇建设实践基地显得尤为困难。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平台局限于科技创业园、创新创业大赛等,甚少针对农业专业专门建立实训基地,学生缺乏到乡村参与实训的机会,毕业后自然也不会有充足的返乡创新创业动力。
二、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意义
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有着很高的战略价值,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乡村振兴形成正确的认知,并着重做好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继而将教育对乡村经济的促进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乡村振兴
现如今,大部分大学生都尚未正确认知乡村振兴工作,因而毕业之后返乡工作的意愿不高,对乡村工作有固有的偏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在学习过程中也渐渐意识到乡村创新创业的必要性,真正提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动力,多加关注民生,认可农民这个职业。
(二)促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必须要肩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对地方经济发展实况有清晰的了解,将学科优势和农村产业特点相结合,打造有农村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设置多层次但重点明确的课程内容,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助力。同时,将现代农业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使得新兴科技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出更多不仅了解创新创业又掌握新科技的人才,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巩固根基,还可促进农业产业链得以延长。
(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之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还应将高新科技更多地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在涉农课程中引入5G技术,使得新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探索切实可行的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特别是将互联网和农业结合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良好助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将农村经济和网络科技紧密结合,引领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提升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的自信心[3]。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三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多方配合,且各方都不局限于单个角色,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可灵活转变角色,且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因而,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知三螺旋理论内涵,遵从相应的原则,才可更好地保障路径的可行性。
(一)积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历来都将重心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此种教育理念是必须要转变的。只有真正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才可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尽管短期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但长期来看可助力高校培养出和产业发展更为契合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也需要意识到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并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了缓解学生就业问题,其在地区经济活力提升上也有着重要作用。基于三螺旋理念之下,高校、企业、政府是保持相同目标的,所以三方需要紧密协作,打造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螺旋式上升。高校在具体落实相关工作时,需分阶段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其中,大一时涉农创新创业教育以理论为主,大二时以实践课程为核心,大三时可安排学生参观乡村产业基地,自行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乡村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使得学生有多种途径接触乡村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乡土情怀,了解农业,爱上农业。
(二)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工作中,专业教育属于基础性工作,其和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不同,但不可将两者割裂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业实践能力需要专业知识技能作为辅助,所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可使得两者呈现螺旋结构。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多加听取企业专家及政府提出的建议,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尤其是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交叉学科,更应拉近创新创业课程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才可实现和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高职院校应注重农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做好教育规划,尤其是针对乡村振兴开发对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使以往零散的教学方式得以改变。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引导学生提升创业和就业意识外,还应融入创造性思维,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尤其是结合乡村振兴的情况来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提升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培养出更多符合乡村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作为政策制定者以及监督者,政府在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应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有清晰地了解,才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科学性、规范性。在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过程中,还需政府、产业各方共同配合,才可使得师资短缺的问题获得有效弥补[4]。基于三螺旋理论之下,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着重加强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特征能力、技术能力等的培养,确保教师可肩负起教育教学为乡村振兴助力的重任。一方面,需要安排涉农专业教师到农业科技园参加管理经营相关培训活动,使其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可获得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应过多给创新创业教师设限,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允许他们成立自己的公司,学生也可到教师的公司实训,如此不仅可促进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培养,还可增加学生的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社会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
(四)积极打造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教育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必经之路,创新创业教育应基于产教融合之上打造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毋庸置疑,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但教育和产业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政府与企业的资源吸收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涉农相关企业的资源吸收。通过打造校、企、政紧密沟通的良好机制,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促进资源的高效分享,如此三方的優势才可共同发挥出来,在多方配合之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可使得教育工作质量呈现螺旋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原本就属于实践教育,因而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农业领域,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耦合,还需要地方农村产业的紧密协同,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学校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基地,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提供支持,才可使得培养的人才反哺乡村振兴活动。
(五)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优化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优化,主要从三个层面落实。首先,面向所有的大学生,着重进行知识普及、意识激发,围绕着乡村振兴内涵,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进行优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教育内容。同时,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传授,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融入学科理论、实践、创业项目培育等各环节当中。其次,以具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将技能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多加鼓励大学生将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应用于三农,为乡村的发展服务。最后,以领军型人才为主要对象,将重心放在技能实操上,通过创业模拟课程的开展,加强此类学生群体的实践操作,使得创新创业实践切实落实到位[5]。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潜力巨大,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乡村振兴开展的,其是极佳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成果的高效转化,使得大学生掌握的专业技术可应用于实际,在社会公益和乡村振兴中发挥实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使高职院校科技转移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也可使科研成果能够加快进入社会生产的步伐,还可使在农村地区当中新业态、新技术实现更好的应用。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可拉近和农村农户之间的关系,有效锻炼自身的人格品质,坚定自身的创业自信,这对日后的返乡创新创业是非常有利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本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从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乡村振兴内容的融入不到位,使得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很难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助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融合的工作时,需要充分认知三螺旋理论的内涵,发挥政府、农村、企业等各方在此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资源的高度共享与各方的优势互补,提升工作开展质量。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培养懂农业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引入到乡村振兴中,使人才扎根乡村,人才愿留乡村。
本文系2023年度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3XHJG2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杜丹,林青,杨荟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1):159-162.
[2]农建诚,韦银幕,蒙家辉.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8):86-89.
[3]吴亚娟.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5):20-22.
[4]刘行,丁银花,田忠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5):88-90.
[5]周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林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用性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10):111-113.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