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课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准则,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要求探尋优化教学设计的可行思路和方法。为了优化音乐教学设计,教师要明确新课标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解析音乐教学的要素,然后从实际入手探寻优化教学设计的合理思路和方向。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并从开发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趣味活动四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设计;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马锋(1980—),男,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中学。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当前,新课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并能推动学生发展。相应地,为了设计教学方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当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做出分析,思索音乐教师承担的教学职责,探究有效的音乐教学设计路径[1]。一般而言,为了设计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资源的开发与搜集,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展示,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强调趣味活动的构建。
一、立足教材,做好资源开发
借助教材分析,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的重点,理清教学的方向。为了实现音乐教学的合理设计,教师要关注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剖析,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资源检索[2]。
(一)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教师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思索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预设教学过程。在开展音乐教学之前,教师要整理本节课所要教学的曲目,对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分析,随后联系新课标要求做出课程预设,列出缺少的教学资源,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打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唱歌 歌唱祖国”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设计高效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从教材入手做出分析,解读教材的主要内容,再联系实际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在本节课上,学生需要重点学习《歌唱祖国》的演唱方法,感受祖国颂歌的魅力。教师要根据歌曲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检索与搜集,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快乐、高效地学习,强化爱国情感。
(二)结合教学需求进行资源检索
当前,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由于互联网资源极为庞杂,其质量也参差不齐,若不加以筛选,教师就难以获取有效的资源。为此,教师要关注教学资源的检索,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入手,罗列关键词,通过将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的方式获取相应的资源。获取资源后,教师还要对资源的质量进行分析,剔除质量差的资源。
例如,在“唱歌 歌唱祖国”的教学中,为了实现资源的精准检索,教师要从本课内容出发进行延伸,思索教学所需的资源,进而拟定相应的关键词,利用关键词进行检索,搜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本课的检索关键词可以设定为“《歌唱祖国》教学设计”“歌颂祖国的歌曲”“爱国歌曲”等,借助这些关键词搜索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获取教学所需的各种素材。汇总并整理素材之后,教师需要从课程教学设计的实际出发,做出有效评估,剔除其中的低质资源。
二、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展示,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要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展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材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展示对音乐鉴赏的价值,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展示教学资源。过去,受限于教学工具,教师只能借助收音机来播放音乐,学生能鉴赏的内容极其有限[3]。当前,得益于多媒体的发展,教师可以构建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让学生从多个方面鉴赏音乐作品,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多媒体是学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工具,其可以给教师提供多种展示方式,对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媒体功能的开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深刻地领悟音乐之美,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进行“欣赏 丰收锣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相应的乐曲。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民乐合奏《丰收锣鼓》。在展示后,教师可以从音乐形式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帮助其找准音乐的特点,实现有效欣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在欣赏歌曲时,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呢?”“在音乐的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氛围呢?是欢快还是低落呢?”“这个曲子的风格总体如何呢?”等问题,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解读乐曲,理解乐曲的深刻内涵,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二)引入微课,推动学生鉴赏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歌曲。为了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研究,明确微课的特点。一般而言,微课适合针对性解析,因此教师可以将微课用在细节展示上。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一些歌曲的乐谱,让学生借助微课学习乐曲的旋律,或借助微课来诠释重点,对比同类音乐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理解。
例如,在“欣赏 丰收锣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活用微课设计教学活动,用微课来解析乐曲的特点,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鉴赏。教师可以从《丰收锣鼓》的结构入手进行划分,从其表现的不同情绪出发设计对应的分段微课展示。如教师可以将第一乐段作为微课的主要素材进行设计,在其中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思索相关的问题,如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情绪如何?旋律有何规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微课的展示中,教师不宜过多干预,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而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微课的应用可以推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鉴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合理選择也是音乐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过去,音乐教师经常使用讲授法开展教学,这样虽然可以实现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直接传授,但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较低[4]。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选择合理依据,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与练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想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注重学习小组的划分,从学生的能力、兴趣、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遵循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合理划分小组。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还要结合小组的构成进行分析,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让学习小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例如,在“唱歌 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中,为了推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出发,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推动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完成小组划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课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待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和学习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二)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参与
为了推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并布置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学科不同于文化学科,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教学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注重任务的趣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任务。
例如,在“唱歌 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合作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围绕相应的任务去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围绕多个方面展开,同时联系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任务具有趣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师设计的任务有: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了解《黄河船夫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检索、搜集《黄河船夫曲》作者的相关材料,说一说其创作风格;结合《黄河船夫曲》谈一谈对这一类曲子的感受;等等。布置任务之后,教师要给学生预留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构建趣味活动,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有效的活动设计则需要教师做出研究,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为了巧妙地运用活动教学法展开教学,教师要注重活动主题的选择与活动要求的设计,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入手,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趣味活动[5]。
(一)优选活动主题,设置趣味活动
选择的活动主题需要符合学科教学实际,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可供教师选择的活动主题有合唱活动、表演活动、歌唱活动等。为了设计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进而设计活动和任务。确定活动主题之后,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例如,在进行“演奏 打击乐合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活动,用活动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构建有效的活动,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活动主题。就本课而言,教师可以将“组建自己的乐队”作为活动主题。明确主题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资源,设置有趣的活动,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任务,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提出合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活动要求是影响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重视活动要求的设计,根据活动主题探寻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培养与发展的各项能力,据此生成相应的活动要求。一般而言,活动要求需要具有发展性、梯度性和有效性。其中,为了体现发展性,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体现梯度性,教师要对活动要求进行分层,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为了体现有效性,教师则要确保活动要求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例如,在“演奏 打击乐合奏”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要求,用要求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组建自己的乐队”这一活动主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打击乐器的了解来组建小型乐队。在学生组建乐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完成乐队组建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习并尝试演奏打击乐。其中,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曲,尝试开演唱会;根据自己在乐队中的职责,学习相应乐器的演奏方法;各个乐队应完成一段不少于一分钟的合奏。明确活动要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乐队为单位尝试练习。考虑到这一活动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进行练习。在学生演奏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予以关注和指导。
结语
音乐教学承担着美育的重要职责,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设计,教师要从教学逻辑出发进行分析,解析教学结构,分析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要求,然后从教学要点出发进行延伸,对教学进行调整。教师要围绕开发教学资源、展示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趣味活动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何绍芬.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5):51.
[2]李秀玲.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现状[J].北方音乐,2020(7):205.
[3]李营倩.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探究[J].科幻画报,2021(2):253.
[4]黄小姬.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9(89):156-157.
[5]高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21(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