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摘 要:高校军事理论课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将学生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教书”和“育人”同频共振。然而在军事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国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两张皮”、授课内容出现教、学、用之间的脱节、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不足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E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57-03
作者简介:杨 明(1984.12— ),男,汉族,山西省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防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医科大学202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融通国防教育的红医培养战略——《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zjp202208)。
引言
课程思政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或者思政素养较高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从事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国防教育课作为课程思政的一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基础,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提供了保证。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所需来看,加强国防建设,凝聚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有力的保障力量,这离不开一大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战略人才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主动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自觉将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其内在精神动力在于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塑造。而军事理论课程体系中包括了国防建设和动员、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形势、军事思想、新军事革命、现代战争和信息化装备等,既包括了思想意识的教育引导内容,也包括了与信息化战争密切相关的科研攻关战略任务,能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激发大学生的爱党报国意识,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契合之处。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军入伍的热情
军事理论课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培养具有爱国担当和报国情怀的青年学生需要发挥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协同作用。我国国防建设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包含着理想信念的教育点[2],军事理论课程中关于国防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与中国革命的历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联系。课程中的军事文化是军事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宗同源,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逻辑是一个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共同体。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宣扬中华民族优秀军事文化传统,将军事文化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可以树立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坚韧不拔、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爱国爱民的情怀。将军事理论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在使命与责任的感召下,深刻理解国家强盛的根本在于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不仅能正向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国家建设、推动国家走向永续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能激励青年学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参军入伍的极大热情。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痛点
(一)国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课程思政建设深受各高校的重视,可是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如何挖掘军事理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怎么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和实践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军事理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类教育资源重视程度不足。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不足[3]。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之间内在联系,对课程知识融入的内容、方法、案例的选择以及结合的点和度之间的平衡点把握不准,课堂上疏于将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有机地融入知识传授中。二是教师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一方面,高校中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不多;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缺乏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因此,相当多的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旧停留在理论建构层面,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三是学校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对教师在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的相关奖惩制度和硬性要求,致使教师教学改革的内驱力不强,尤其一些思想不够解放的教师抱残守缺,传统教学观念仍旧根深蒂固,对课程思政存在天然的抵触心理。有些教师则“为了思政而思政”,简单地采用“军事知识+思政”的生硬拼接,致使思政内容无法做到“精准滴灌”、“恰如其分”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二)教师授课内容出现教、学、用之间脱节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相统一”的全员育人目标。它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等融入各类课程中,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4],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硬融入”的问题,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之间产生割裂。有些教师侧重于对具体现象、场景、故事的描摹以及不同学术流派的辨析、考据,而将价值判断搁置一旁,使学生在获取信息、接受知识的同时得不到理念、观念上的引导,以致形成了较为模糊甚至反向的认知与判断[5]。有些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传授,没有深入挖掘军事理论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以单纯地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主,缺乏军事理论知识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导致课堂活动死板机械,学生思维僵化,求知动力不强。一旦课程育人体系结构僵化,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接受的理论性灌输性的知识过多,切身体会过少,学生的参与度不强,积极性自然无法调动,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知行合一。
(三)教师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不足
军事理论教学课堂不仅要注重形式的感染力与多样性,更需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进,突出军事理论课“两性一度”的特征,即学习内容的“高阶性”、学习方法的“创新性”,以及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度”[6]。课堂教学关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担负着思政育人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灵活挖掘思政元素需要高校教师对思政有深刻的把握[7]。然而,有些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教学内容生搬硬套。生硬“满堂灌”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阶思维发展的要求,加之学生缺乏课前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主动性,课中又机械性地接受知识输入,难以培养其逆向思维与质疑精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且参与度较低,对国防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肤浅层面。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一方面,夯实师资队伍,推动思政意识入脑入心。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融入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学理性,进而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把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防教育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挥课程的比较优势形成思政教育上的协同效应。比如,在讲授军事常识的时候,应深刻理解并梳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找到思政素材与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融合点,有意识地在课堂中传输思政元素,将知识与价值融会贯通至教学中,达成“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学单位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分享、专题讲座、教改项目、教学竞赛的方式,讨论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不断促进教师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增强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养成主动研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另外,因势而新,切实推动思政课教研相长。军事理论课教师要通过科研不断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结合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难题[8],通过思考和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达到“传道”“授业”与“解惑”的目的。
(二)构建军事理论课程思政结构体系,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作用
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包含五大板块,各章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战争观方法论教育、战争常识教育和军事创新教育。课程思政要根据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进行有机分解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国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防基本知识,了解国防历史,树立国防观念。通过了解我国国防形势,激发学生建设国防、保卫祖国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把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进行成就动机的挖掘与发展,努力争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比如在第一章第二节国防法规的教学目标中增加“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法律意识”的思政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南开大学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故事,让学生在大学生参军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当代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章“国家安全”主要是让学生认清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和面临的安全形势,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增强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三章“军事思想”主要是进行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教育,了解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和兵家文化,提高学生用军事思想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战略思维等思维方式处理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四章“现代战争”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新军事革命”这一节中,围绕“了解新军事革命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这一思政目标,在讲到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时,引入歼-15舰载机总指挥——罗阳的案例,鼓励学生向时代英雄学习,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第五章“信息化装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军事科技的热爱,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个人的选择和国家的需要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鼓励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大业。如在讲解火箭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时候,通过讲述“816”地下核工程遗址,让学生感悟“三线精神”,扛起先辈旗帜;通过讲解2019年国庆阅兵我军首次公开亮相的战略核导弹DF41,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的重要论述。
(三)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动课程建设入心的主要舞台。课堂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首先,课堂教学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反思,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可以采用“沉浸式情景体验”与“师导生演”相结合创新型教学手段沉浸式情景体验,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课程设计当中,在教师导演的过程中,串演好自身的角色,用“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将师生互动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贵州医科大学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開展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沙盘模拟推演红军四渡赤水”、参加“党史知识大冲关”趣味知识游戏、体验“红军运动会”等活动,让青年学子通过角色扮演切身体验和感受红色文化,让贵州的红色资源成为教书育人的“必修课”和“阵地课”。其次,通过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来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思政课堂实践教学要以“故事思政”作为基点,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激趣思政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联系,让课堂知识教学得到延伸和发展,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结语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内容中的军事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历史、现代国防发展历程、军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只有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响应时代的号召,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让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28-33.
[2]王进.《军事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课程思政”视角下[J].学理论,2018(11):211-213.
[3]程曼丽.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编辑,2021(2):8-11.
[4]万力.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会计学专业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12):49-50,53.
[5]孙振虎,赵甜.新闻传播学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析——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为例[J].现代出版,2021(4):23-27.
[6]吕峰.高校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进与优化——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20.
[7]徐晓军,孙权,韦雨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华中师范大学345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4):41-53,126.
[8]姚爱琴,陈维荣.以新理念新举措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研调适与应对[J].社科纵横,: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