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2024-05-17 07:28谭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培育路径医学院校

谭婷

摘  要:劳动是每个人积极发展的根源所在,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劳动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故而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培育医学生的劳动素养。目前医学院校劳动素养的培育缺少明确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体系,教师的劳动育人能力不足且育人视野较差。因此,医学院应当将劳动教育作为重点科目加以规划和管理,也要督促教师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劳动动机,还要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认可劳动教育的美好价值,自发参与到劳动过程中,进而建立坚定正确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院校;劳动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36-03

作者简介:谭  婷(1993.05—  ),女,汉族,湖南省凤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课题“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XSKL20)。

引言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其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而高等医学院以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医学人才为核心目标。医学人才的劳动素养,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从业以及就业心态,甚至会对学生的从业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对此,新时代下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加紧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务必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一定的劳动能力,且能够正确理解各个行业的劳动价值,乐于参与劳动,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满足感。而具体则需要结合高等医学院劳动素养培育的当下状态,针对现存问题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劳动素养培育策略。

一、新时代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素养是培育医学生素养的必然方向

想要明确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劳动素养的意义,需要先明确医务人员应当具有哪些素养。依照我国对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可知,医务人员应当具有时刻为病人着想的积极性,在日常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以为患者解决病痛为目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维护和尊重病人的人格,积极配合病患,保障其合法权利。对待病人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病人在年龄、性别方面有差异,就区别对待。在与同事相处过程中,要尊重同事、维护同事,更要尊重同事的劳动所得,维护整个医院的劳动成果。整体来看,想要达到以上目标,医学生必须建立正确良好的劳动素养。学生拥有劳动素养,就更珍惜医生这一工作,会更加谨慎全面地对待病患,尽力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在开展工作時,也会以维护医院、同事的劳动成果为目标,这会有效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故而,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坚定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这是培育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方向。

(二)劳动素养是引导医学生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方法

我国作为传统礼仪之邦、文明大国,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扛起礼仪之邦的传承大旗,将中国传统美德尽可能传扬,从而塑造更好的医疗氛围、更好的社会环境。而劳动作为创造一切的基础,也是我国传统美德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劳动之美,并严厉抨击好逸恶劳的行为,认为积极劳动并且认可劳动,是人应有的美德[1]。基于此,当代医学生必须承担起传承传统美德的责任,尽可能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正确看待劳动,并学会利用劳动来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技巧。从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角度来看,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其必然存在的任务。那么医学院校就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明确劳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传统文化作为介质,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文化这一媒介,深刻认可劳动的价值,进而积极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由此可见,劳动素养的建构,明显是引导医学生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方法。故而综合来看,新时代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素养的培育力度。

二、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习惯的养成不连贯,养成教育边缘化现象明显

想要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须保障教育具有明确的连贯性。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中,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都呈现出边缘化的状态。所谓边缘化指的是劳动习惯的培育在整个劳动教育,乃至于学校的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都处于边缘状态。最基本的教育时间和教育效果都没有明确规定。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医学院所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劳动教育本身就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校内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团建工作中,对劳动教育的渗透也大多浅尝辄止,或多以理论教导为主,缺少实际训练。许多学生都认为参与劳动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不需要养成长期规律的劳动习惯,从而导致劳动教育越发边缘化。劳动习惯无法连贯性培育,那么学生的劳动素养自然无法有效成型。

(二)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脱节,劳动教育实效性较差

国内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显著存在的问题就是缺少明确的教学计划,并且学校内明显缺少劳动教育专门的教育课堂和用具,劳动教育的开展大多处在室外环境,由辅导员或其他教师对学生群体适当讲解劳动的要领,以及具体的劳动操作方法,随后便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校内卫生的处理或维护。因此,对许多学生来说,参与劳动教育就是“承包”一段时间的校园环境卫生。而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考核,也大多只对学生参与劳动的出勤情况和校园内整体卫生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基本不涉及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对劳动观的认知。而真正专门的素养教育,则大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但思政课堂中主要的素养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意识教育,劳动素养相关内容明显渗透不足。

(三)劳动意识培育的程度不够,学生劳动功利心较强

劳动意识指的是劳动观点、观念及心理的合称,包括对劳动性质和作用的看法[2]。合理的劳动意识是劳动素养生成的先决条件。医学院要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就必须先调动学生生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但目前绝大多数医学生对劳动没有产生明确的意识。根本原因是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劳动,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做家务、干重活,从根本上就轻视了脑力劳动的存在。这意味着许多学生可能根本不认可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一种负担。这种心态的存在,令医学院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普遍不佳,学生也明显缺少主观维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甚至在涉及参与劳动时,少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能够从劳动中获得哪些利益。这种明显的劳动功利心并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更会导致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用错误的心态对待医疗工作,进而降低我国医疗环境的健康程度。

三、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将劳动教育作为重点科目内容,做好宏观教育规划

在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劳动素养不足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不连贯,养成教育边缘化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医学院校对劳动教育缺乏明确细致的要求和具体的监管手段。任何一个教育体系的完善落实都需要医学院校在宏观层面上对其做出规划,并在细节层面展开细致地监控,劳动教育也是如此。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着重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导致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后移。且多数医学院校为劳动教育配置的相关教育人员也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多由辅导员协助开展。而辅导员日常工作任务较多,没有过多时间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深入研究,加之在缺乏宏观引领和授权的情况下,辅导员也无法对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做出根本性的改动。这直接导致劳动教育中,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育无法真正做到科学连贯,也就降低了学生生成劳动素养的整体效率[3]。

高等医学院校如果想要切实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必须将劳动教育作为校内重点科目和重点内容开展教育,并且要在宏观层面上做好对教育的具体规划。首先,建议医学院校将劳动教育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并提升其理论教育的地位,使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处在同一位置。如此便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定性定量定时的教育优势,保障学生可以长期接受到劳动理论相关教育,从而建立对劳动价值、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正确认知,为劳动素养的生成作以铺垫。其次,医学院校必须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将劳动教育与军训相结合,在开展军训的过程中,让教官对学生解释劳动的切实价值,从而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劳动。再次,医学院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内容,要求所有教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劳动教育,并将学生最终的劳动素养成果作为教师评优关键参考。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全面开展[4]。

(二)督促教师提升能力优化教法,尊重学生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有部分医学院校为劳动教育配置了专门的教育管理者,但这些管理者缺乏在劳动教育相关层面的学术研究,导致教师多以自身的教育经验为主导而开展教学建设,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常年不变,理论教育内容也十分固定。这令劳动理论教育无法贴合学生兴趣爱好,进一步降低了劳动理论传导的质量和效率。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教师劳动育人能力较差的根本原因表现为教师本人缺少教育优化的意识。在设计劳动教育具体方式方法时,并未提前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态进行调查,也没有结合校内具体的劳动环境,积极开发校外的劳动环境去创新劳动实践方法。这导致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未能主观参与劳动、认可劳动,自然无法建立真正的劳动素养。

除了要做好宏观的教育规划,医学院校也需要督促教师提升育人能力。首先,教师要增强劳动素养,建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约束自身的行为,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秉承着积极参与的态度,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劳动抱有负面情绪。其次,教师应该具有极强较强的创新力,能够敏锐察觉到生活当中存在哪些劳动活动,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解释劳动。例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劳动,参与耗费体力的娱乐活动,也是劳动的一种。而劳动必然能够让学生有所获得,继而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动活动,有效帮助学生拓宽劳动视野,认可劳动的意义,不再对劳动产生抵触或怠惰心理。再次,教师必须从根本上尊重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可以适当咨询学生对劳动的看法,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劳动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勤工俭学,让学生在社会层面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满足学生经济方面的需求;还可以与当地的医院合作,让学生在无报酬的情况下参与实习或见习,满足学生在劳动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5]。

(三)将劳动育人与德育、美育相结合,以德以美促劳培育学生劳动动机

针对医学院校并未重视对劳动意识进行培育的这一问题,可以先对劳动意识的构成进行研究。可知劳动动机是劳动意识当中的始发因素和驱动因素,具有明确的目的意识和目标指向。而正确劳动素养下的劳动动机必须也具有正确合理的特征,不应该以功利心为动机。之所以学生普遍出现了功利性的劳动动机,是因为校内缺少对正确劳动动机的教育,导致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劳动动机以及存在哪些劳动动机。加上目前新时代内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网络中一些拜金思想侵蚀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形态,使其片面地认为追逐功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那么在校内明显缺少正确劳动素养培育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会出现功利性的劳动动机。此外学生劳动意识无法正确形成,也是由于校内开展的劳动活动形式单一,多以卫生维护为主,让学生普遍认为劳动就是搞卫生,无法意识到劳动的多样性和现实价值。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劳动方面的正确劳动动机,具体可以将劳动育人和德育美育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是德行品德素养中的重要一环,更能够在成就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培育学生人格上的真善美。首先,教师需要在校内建立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榜样,并积极宣传,让学生对榜样产生正面的认知印象。再以榜样为主,为学生传递其身上存在怎样的传统美德,将榜样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联,解释该榜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劳动素养对身边人、学业以及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形成的较好的积极效应,由此来利用榜样扩散正确劳动动机的影响力,让学生在认可榜样、敬仰榜样的同时,能够主动模仿榜样,建立更加科学健康的劳动动机。教师还可以教医学界专业领域内比较著名的事例讲解给学生,例如身边抗疫事迹,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代医学生是一种激励,让学生意识到美好的医护人员辛勤劳动的动机和良好的崇尚劳动、甘于奉献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从而让学生在以行业榜样作为参考时,可更加全面有效地建构自身良好的劳动意识,形成更完善的劳动素养。

结语

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无疑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和发展的工程。劳动课不等同于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课应当帮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现实意义,明确劳动是一切发展和建设的基础,扭转学生对劳动存在的片面、单薄的印象。医学院校更要积极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教师的劳动育人能力进行优化,务必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作为医学生,自身拥有正确的劳动观念,是维护医学水平的关键。医学院校也要保障医学生所参与的劳动活动,形式丰富、内容科学,要积极培育学生掌握各项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更好地认知自己,积累劳动财富,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使其成为一名愿劳动、敢劳动、勤劳动、会劳动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伟鹏.“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研究[J].大学,2021(42):78-80.

[2]雷卓婷.劳动教育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音乐教材为例[J].学园,2022,15(32):74-76.

[3]许涛,张依宁.论“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J].劳动教育评论,2020(2):55-68.

[4]殷子寓,吴他凡,卢秋菊,等.医药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23,22(5):267-273.

[5]陈志刚.高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才智,2023(20):60-62.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培育路径医学院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