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育人的重要主体,应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而新时代内,大学生品德教育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产生了许多问题,这对辅导员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若想要做好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就需要对现有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多元育人模式,用更新颖、更贴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载体打造全新的育人体系,也要积极提升自身在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教育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优化自身职业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工作;思想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24-03
作者简介:陈玉林(1993.08— ),男,汉族,江苏省盐城人,大学本科,研究实习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与思考”(项目编号:2021JSJYT)。
引言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国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桥梁。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平台,必须充分了解道德教育的内在理路,并积极实施道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了更好地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标准,“立德树人”目标正式成型。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承担着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应当成为发扬良好素质的推手,更要深化立德树人理论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1]。而想要更好地发挥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就需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有不足进行归因分析,并从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载体的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方向和创新路径加以分析。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全新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应成为立德树人的组织者
作为立德树人指的是立德行、树全人,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科学整合。我国教育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代道德教育体系,是塑造更好人才的关键办法。因此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而立德树人的最高要求就是立德和树人所涉及的范围、人员全面,立德树人教育必须具有全程性、全员性以及全面性。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能担负所有的立德树人责任,高校内其他教育者也要加入立德树人教育隊伍中[2]。而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就是管理和辅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和思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推手。更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日常的工作模式比较适合全程、全员、全面性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即辅导员有时间和精力完成立德树人任务,且无需在工作安排上做过多变动,就能更好地开展全程育人工作。故而,考虑到立德树人育人的特殊性,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就应该由高校辅导员作为宏观组织者。辅导员应从宏观层面上参与各种管理事务,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对不同教育管理层面中的立德树人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并且通过自身特殊职权的影响力去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德行教育。辅导员更能组织开展隐性教育,在日常与生交流和组织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传播道德知识。因此,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应该朝向成为立德树人组织者这一方向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应成为立德树人的落实者
立德树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不同,立德树人更强调要在实践情境下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行水平,并且要将对德行和相关思想的认知,有效转化为自身实质性力量。这意味着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发展,需要有教育者监督实施,并且要全面性调查学生思想德行是否得到了优化升级,以此来判断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否达成。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限制,无法跨学科、跨时空完成对学生道德的实践教育。高校辅导员其职责不但包括素质教育、校规教育、日常学生管理,也包括思政教育、时政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等工作,工作范围覆盖到多个层面,且多以实际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为主。这说明高校辅导员不但具有统帅学生思想的能力,也因与学生关系更紧密,从而更适合开展实践教育[3]。换言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道德品质的全面认知,那么高校辅导员就可以引导学生真正将理论认知落实到实际。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势,也是高校辅导员应当承担起立德树人,切实落实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保障。此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对校园环境进行调整,从而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有效践行德行认知。故而,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也应该朝向成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者方向发展。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以往工作模式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
想要明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具体应该怎样创新,就需要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定位。目前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即传统工作模式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而所谓传统的工作模式,指的是辅导员先对学生整体的学情和心理状态展开概况调查,再根据学生整体呈现出的状态,制定阶段性教育计划。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更快速地实现整体教育,但缺点是却缺乏教育针对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比较呆板、单一,教育手段无法针对到学生个人,教育成效并不显著。而立德树人所强调的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具有良好德行品质的全才。那么高校辅导员的传统工作模式便因过于“泛化”,明显无法令立德树人教育完善落实到细节。并且许多辅导员在开展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话语模式也多以说教形式为主,只从教育者的角度告知学生何为对错,却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道德品质对其自身的发展贡献,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辅导员给出的评价,而无法通过辅导员教育实现对自我的合理优化。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配合辅导员开展工作,自然降低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完成的质量[4]。
(二)新时期学生思想问题加深了辅导员立德树人难度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局面的达成,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便利。传统教育开始与技术相结合,构建了现代化技术型教育发展局面,提升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但同时,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信息传递更加便利这一现象,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拥有更主动、更自由的信息选择权时,一些隐藏在网络中的不良社会思潮,也开始对大学生思想观价值观造成了消极影响。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学生选择权,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才是获取信息的关键来源,这无疑消解了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和信息传递方面的把控力,导致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相较过去骤然降低。而一旦辅导员无法精准定位到是哪些思潮对学生思想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或者无法有效判断错误思潮的传播本质,就会进一步降低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教育的质效[5]。因此,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明显提升了辅导员立德树人教育的难度,不利于其工作的达成。但这也意味着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明显缺少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了解也并不深入。
(三)辅导员工作能力不足降低了育人质量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推行者,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达成质量,受到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直接影响。但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工作团队的整体工作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数配比有明确的要求,因此部分学校为了响应政策,就会适当放开人才准入标准,导致部分辅导员缺少专业辅导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无法快速适应辅导员身份,更难以应对日常工作的各种需要,也就鲜少有精力深入钻研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策略。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覆盖面积广、具体工作内容相对细碎,一部分未能对工作节奏及流程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辅导员,便忙于协调工作,忽略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这进一步降低了高校辅导员团队整体的工作质量。而事实上,立德树人对教育者的能力作风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辅导员并未着重对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领展开深入研究,或者对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认知不到位,工作时过于依赖以往的工作经验,缺少对新时代新问题的正确判断,就无法妥善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而一旦立德树人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也会降低,导致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开展进入恶性循环状态。由此可见,辅导员自身能力不足、能力优化观念缺失也是影响其工作有效创新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方向及策略分析
(一)重构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建立多元育人模式
想要妥善达成立德树人任务,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需要进行完善的优化创新。考虑到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包含思政理论与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网络思政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项内容,建议建立多项多元的育人模式,从而更加严谨、科学地完成育人任务。一是建立双向互动的育人模式,加强与生对话的频次、深入程度,在对话过程中挖掘学生德行现状,并开展针对性教育,由此加强隐性教育作用程度,用个体之间的人际互动降低学生对立德树人教育的抵触,有效提升德行教育的开展质量。二是建立刚柔并济的德行管理模式。辅导员要发挥职业优势,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做好道德教育。但需要转变以往强势的管理思维,在考虑不同学生个体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柔性调整育人模式,不应将学生培养成言行高度统一的人才,而是要扬长补短,鼓励学生发扬优秀德行,并自觉优化自身不当言行。继而引导学生更主动服从管理。三是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需要同时展开。思想是行为的源头,立德树人要求学生需要有正确的德行认知,认可良好的德行风貌,更要懂得如何优化自身德行。对此,建议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時,也对学生言行的优化做出指导,要做到“授人以渔”,帮学生明确立德树人要求下的行动边界,更要在践行品德追求的基础上,客观思考现实状况,明确对道德规则的遵守并不是机械、完全严格,避免辅导员德行教育工作出现僵化问题。
(二)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利用新媒体,实施灵活的育人方法
考虑到新时代对学生心境的必然影响,也建议辅导员改变育人思路,积极了解新时代全新技术载体的特点,顺应学生新时代新思维,对教育载体进行创新,从而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方法,打造更高效、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管理模态。建议辅导员建立新媒体育人模式,将学生喜爱的互联网作为载体,建构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为主的教育场域。具体则要利用辅导员的身份优势,建立属于辅导员的个人账号,以该账号为媒介与学生就一些社会新闻和时事要闻密切探讨。辅导员要发挥自身身份特性,用更“接地气”的方式,使用日常话语模式传导正确的政治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政治规划的现实意义,解析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之处,从而有效消解错误思潮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辅导员也应该将自身账号打造成品牌,在社会热点新闻产生后,第一时间结合事实对现象进行专业化解释,提升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信任权重,升级辅导员教育把控力,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三)积极提升辅导员多元育人能力,提高辅导员职业技术水平
要真正稳定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质量,最关键还是要优化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结合上文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立德树人对辅导员工作的明确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建议从三方面入手提升辅导员职业技术水平。一是要提升辅导员对立德树人理论体系研究的水平。高校辅导员要明确立德树人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用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和发展人。辅导员应该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来做好不同阶段的工作规划。高校方面则要保障辅导员真正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由此来稳定辅导员队伍对立德树人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二是要培育辅导员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则要从社会公德、个人作风和职业道德入手,对辅导员的德行品质进行明确的要求。对此,也建议高校制定辅导员准入制度,既要对普遍的工作能力有严格要求,也要严查人才的作风。尽量保障辅导员队伍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三是要从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知识储备要以宽口径为主,除了必备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必要知识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等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分析及教育引导能力。还应具有媒介分析和传媒感知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立德树人工作需要。
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是在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塑造更好的大学生人才。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呈现状态并不完全理想。这是因为受到了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持续干预,以及辅导员自身能力优化不足的影响。那么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要求下,辅导员便需要重新树立辅导工作的育人规则,优化自身的教学技术水平和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更要从根本上明确立德树人的逻辑、策略,以此来调整新时代内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辅导员务必要真正明确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者持续优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条件,更精确地调查学生思想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设计更具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而这对辅导员自身的工作主动性有极强的要求,故而可以确认在当前立德树人教育的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应该以持续不断的形式呈现,更要同时注重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优化,如此才能保障高校辅导员高效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沛静.“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2,27(9):59-61+29.
[2]唐会丽.鲁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3]柳天昱,刘彩云,沈宏.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3):163-165.
[4]吴重生.以松树情怀育栋梁之材——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南初级中学校长陈向红[J].教育家,2023(1):53-54.
[5]谢添.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思考[J].才智,2023(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