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研究

2024-05-17 06:53丁科吴满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空间

丁科 吴满意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定场域,是具有自身特定的主体属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的深化,也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基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基础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主体性按照空间逻辑结构彼此相互叠加而生成的新型主体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主体性基于网络技术生存的实践活动的具体展现,是技术主体性与人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在此内涵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表现出驾控性、伸缩性、塑造性的鲜明特征。在其特征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根据其自身要素建构起其内在结构。并在其结构基础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彰显其现实功能。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2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4)01-0163-0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技术运行的新境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空间范畴内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就成为其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研究颇少,即便有一些对其空间的研究也是将其置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之中。而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更没有将其空间提升到空间主体性的研究范畴。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的基本意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所生成的空间。此空间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具有主体属性,即主体性。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追问

人对空间的认识与把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此过程伴随人类实践活动的拓展而不断地加深。人对空间的初步认识是基于人生存的自然空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人对空间的认识就逐渐明朗,从山川到河流,从河流到江海等。物理学对空间的研究颇具成效,但人不仅生存于自然界,人还生存于人类社会。因此,人对空间的认识就转移到了社会空间。在人类社会里,人最易把握的空间就是人的对话空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是通过对话来建构教育空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空间”界定为“去远”。这一“去远”为现代网络技术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就马克思主义者而言,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但这里的“空间”不能只将其视为物理空間,即内含万物的容器,而应该理解为是人的实践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言:“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1]根据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空间是一个发生于社会生活中的由人们的活动在客观现实中建构起来的关系性存在。它虽非直观,但却客观存在。”[2]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中,无论是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或是社会学家都会通过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构其特定的空间。可见,社会空间是人日常生活实践所建构的场境。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随着生存方式的发展,人的生存空间就由传统社会空间拓展为网络空间。我国先哲对空间的理解有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空间,以及儒家的礼、乐的人伦空间。西方工业技术的进程深化了人的生存空间。在网络技术生存背景下,威廉·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小说中首次提出“网络空间”。此空间是基于全球计算机网络化的人、机器、媒介、符号、文本等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新型社会生活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两层寓意:一是网络空间是数字化信息流动、储存的空间;二是网络空间是交往互动的空间。因网络技术的虚拟性,网络空间也被称为是虚拟实在。所谓虚拟实在是指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各种文本支持下所生成的具有视、听、触等感知能力的空间。此空间是动态空间,具有主体属性。因而,如今的网络空间就是以技术为支撑,网民的实践参与,以及各种网络关系互动所围建的一种社会实践空间。随着网络空间的生成与拓展,人就不能仅将网络空间视为单纯的技术空间,而应该将网络空间理解为被人的情感、意识、意志等嵌入的主体属性空间。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意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互动本质,网络技术所蕴藏的人类智能的主体性与现实生存的人的能动性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演进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与人的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在技术赋能下,计算机界面首先呈现的是计算机程序空间。当以计算机为节点,并将这些节点链接起来就会建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也可以是由技术空间、信息空间、交往空间等汇集而成的特定空间,如QQ、邮件、微信等。网络社会中的任一空间都是网络技术与人共生、共建、共享的空间。就网络技术空间而言,它是由网络技术的数字、符号、图像、视频等文本所建构。无论这些文本是以何种方式呈现,都会影响网民的思维与行为。这一影响会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变化。其变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新样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心灵对话姿态所建构的特殊场域。此空间承载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的实践活动,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的特征。它是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等双向互动后所集结于网络技术生存的网络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网络实践活动的特定场域。它不仅承载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信息、交互实践等,它还全域地监视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在要素,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围栏,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揽括于自身胸怀之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随着网络技术生存本质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动性所交织而成的主体性空间,是具有特定承载性、涨缩性、价值性等虚拟实在的特殊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诸要素彼此圈建的多维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心灵衔接而延伸的对话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逐渐拓展的文本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空间主体性延展所建构的心灵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撼动其客体的心灵以及客体助动其主体心灵的交织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彼此心灵健康成长的特定场景。简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主体性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网络技术生存互动本质驱使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能动性的外在拓展。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本质在于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这个“人”的思想政治化的根本,而不是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是立德树人的灵魂,是立德树人的内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技术生存下的拓展,作为在网络社会空间延伸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应如此,不同的只是这个内在本质生存条件发生了改变。无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首要的就是必须坚守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生命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此范畴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而言,其空间建构不是取决于网络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彼此的呼应关系,更是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蕴含思想政治化的幅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本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交往的人文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彼此嵌入彼此对抗的对话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就思想政治化的塑造空间。此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密度所编织,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主客体的政治思想量化与思想政治质化的主体性叠加,是其政治思想的彼此互补以及思想政治的彼此促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特征

既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其内在要素的主体性叠加,那么它就会彰显其自身的特征。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驾控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既可被感知又可被触摸的虚拟空间。此空间的建构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在网络技术生存方式下的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技术驱动的技术空间,具有网络技术互动本质所赋予的主体性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就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在网络社会空间的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除了人自身主体性外,还具有网络技术互动本质所催生的主体性。网络技术互动本质撕裂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时空的立体建构的权威姿态,而将其扁平化为彼此类似平等的状态,似乎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外在权威性进行翻转,彼此建构起主体间性关系。但无论如何,网络技术生存的互动本质,或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能动性,这些主体性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连接。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开展,而将这三者统一在一起的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既有确定的边界,也有未确定的边界,它会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统摄起来,进而彰显其自身的驾控性。

此特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通过网络文本的共在性所操控。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文本构筑的情境空间和社会交往实践空间的融合,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物理空间、以共享为支撑的精神空间和以交往为支撐的社会空间的共在”。[3]它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场域,其聚集力不容忽视。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信息生态中,主流意识形态信息高势位供给与网民高自主需要互动共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数字化教育实践。”[4]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统摄。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伸缩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能伸能缩的动态空间,是具有伸缩属性的流动空间。其伸缩性取决于下列要素:

(1)网络技术生存 网络技术生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前提。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伸缩状况。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伸缩范围的大小是由其主客体的活动范围所决定的。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网络技术生存下是积极、主动的,因而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能动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互动性作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伸缩性就会更加明显。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活动范围是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而展开。其基本矛盾越尖锐,其活动范围就越广泛,其空间伸缩性就愈发被彰显。这一伸缩性始终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在的理想、信念、信仰的塑造与被塑造的规律性。其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质的政治思想矛盾,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其政治思想上是同一范畴的矛盾,在矛盾的性质上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但却存在着量的先进与落后。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质的政治思想矛盾,即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是在不同思想领域范畴的矛盾,具有性质差异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教育就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转化为无产阶级思想,即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化。可见,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就会不断地拓展。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网络技术是新型技术。网络技术最开初是作为工具属性使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是技术工具,还是网民的技术生存。在此生存背景下所建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同于网络技术工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此时网民的思想矛盾是基于网络技术生存而产生,具有鲜明的技术思想化或思想技术化。所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生存所产生的新的基本矛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受其内在要素影响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伸缩性还要受其内在要素的逻辑结构影响。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塑造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人文空间。其人文空间蕴含了特定的塑造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人类的社会空间,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塑造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育人的功能属性所表现出来的。此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所组成的功能空间。具有特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及特定的育人特质。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塑造性是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结构要素的直接感染或者是结构变化的间接渗透达至育人目的。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建构不仅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构成要素的一维建构,而且要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在逻辑结构等要素建构。因而,其内在结构性越紧,其塑造性就越强。反之,则弱。

这些要素是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所汇集的要素。因而,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建构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方法等都是具有鲜明的、特定的塑造人的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主客体具有对自身以及他人身份的塑造性;其内容具有对自身以及他人营养滋润的塑造性;其方式方法具有对自身以及他人矫正修复的塑造性。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塑造性不是逻辑的线性关系,而是包含着内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作为确定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塑造性是前人所赋予的特定育人性;作为不确定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塑造性则具有目标的预期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的生成要素结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成的各个要素以及其内在逻辑结构的能动性所生成。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的生成要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的生成要素是多维的,既包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内在主体性,也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主体性。鉴于篇幅,在此主要探究其内在主体性要素。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技术的互动性 在网络技术生存下,人是技术的人,技术是人的技术。技术互动本质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身份翻转。无论是计算机程序的启动,或是计算机界面、网络社会空间的生成都在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演绎于网络技术之中。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客体的能动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空间的延伸,具有主体性。网络技术的互动性也催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动性。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矛盾的变化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本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自身的政治思想提升以及主客体之间思想政治的改造。其内在矛盾体现在: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就其主体对客体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塑造,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基本矛盾,是改造与被改造、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对矛盾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是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生存方式以及其自身成长规律而不断改变的。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观念等将随着这些要素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就促使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构成变化,进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伸缩。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演化。教育不仅是他育,而且也是自育,即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或是客体都有着自身内在的自我教育的基本矛盾的演化过程。因此,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矛盾或是其自身的矛盾,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其变化与发展会导致其空间的变化,其空间的变化就是其主体性的体现。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容的供给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矛盾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这就需要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之匹配的供给关系。此关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的内容满足客体内在矛盾需要的内在精准供需关系。一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在需求发生改变之后,其主体所提供的内容也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匹配。其匹配内容的精准度源自于其客体内在需要的认可度,认可度则依据其生存空间。此空间差异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与其对应的客体所形成的内在心灵落差。对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根据其客体的新矛盾提供新内容。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的结构

空间是客观的实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去远是此在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5]。如果要说“去远”是存在空间,估计应当是纵向不变而横向改变的二维空间。假定“去远”是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存的外在空间,那么他提出的“空间本质上在世界之中显示自身”[6]则应该是人的心灵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教育空间,也应该包含了人的心灵空间,这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根据其存在形态分为虚拟实在空间和思想心灵空间。虚拟实在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机空间;而思想心灵空间是在网民虚拟行为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媒介所形成的心灵空间。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虚拟实在空间 教育是人类薪火相传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知识传播以及人类智慧的传承。因而,教育总是置于特定空间之中。在技术不发达之时,教育的实践活动总是依赖于特定的社会空间。但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空间就会得到拓展。对于教育社会空间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师徒对话,以及其对话关系所建构的教育空间。但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并没有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以致到了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形成,教室才被认为是教育空间存在。但其空间研究也没引起学界关注。随着教室空间逐渐被网络空间所拓展,又增加了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是网络技术与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交织的空间,是数字空间,是文本空间。此空间既是静态空间;也是动态空间。此空间不是固定空间,而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行而逐渐划定的空间。计算机界面随着计算机程序的启动而呈现类似现实世界的各种标识。人可以在计算机界面对此标识进行文字撰写、图文绘画等。也可以根据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需要,进行文字、图像地编辑、重组等。互联网的呈现,使人不仅在界面空间进行浏览,还可以进入到互联网所建构的空间耕耘。互联网空间是人根据功能、兴趣、爱好等所设定或者圈建的空间。此空间既是网络社会空间的交往空间,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空间。该空间是针对网民内在最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或思想政治范畴的观念性教育的空间,是基于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特定教育内容的新型空间。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情感心灵空间 从空间距离的间接与直接维度,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解为网络技术虚拟实在的间接空间和情感心灵的直接空間。此间接空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要素所围建的实践空间,而直接空间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同质思想提升或异质思想改造的心灵空间。此伸缩空间的范畴依据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矛盾的自身基点,即依据于该思想矛盾的深度与广度。其深度与广度则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实生活思想矛盾与网络技术生活的思想矛盾相互交织的深度与广度。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我的内在思想矛盾的深度与广度不是固定尺度,也不是假定尺度,更不是一般的泛化、虚化的尺度,而是矛盾内在的存在力度。鉴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需要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基本矛盾的深度及广度与之建立对应的彼此呼应的心灵空间。此开放空间范畴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在的思想、意识、观念等自身的宽度,并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与之衔接的幅度所决定。

可见,此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内在关系决定,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思想与客体的被引导思想之间的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所决定。这一主导与被引导、塑造与被塑造的互动关系就彰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主体性。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体性的功能发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具有育人功能,其功能如何发挥值得思考。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规范性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其诸要素所建构的空间,是其实践活动的技术性互动、主客体交织、内在心灵塑造等主体性的时代产物,是人类自身实践活动的特定表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定存在方式。此存在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特定介质所指使,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心灵边界所框定的特定范畴。在这特定范畴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应的特定性。此特定性就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均呈现为特定的规范性,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等均在其特定框架的范畴内延展。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感染性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个充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活力的存在空间,是一个表面上是空洞无物,而实质上却充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内在鲜活生命力的实体空间。在网络技术里,任何一个空间都不是空洞的空间,此空间一定充满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所散发出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存在。其蕴含的特定意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具有感染作用。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渗透性功能

假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边界,那么,这个边界始终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形塑作用,具有自身的渗透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里所吸收的思想政治要素能够不断地更换自己的思想、意识、观念等,以保持自己的鲜活生命力。

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渗透性就不是表面上的感染性,而是深深地浸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在心灵的浸透性。此浸透性以渐进式的塑造方式浸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心灵世界。唯有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滴灌,才能取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各个要素的塑型实效。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引导性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个既有技术牵扯,而又游离于技术之上的移动空间,尤其是网络空间中的云空间更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内在基本矛盾的彼此相互统一而又对抗的心灵的交织空间。该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其客体基本矛盾变化的活动空间,其实质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场域的整体性空间,是相对成熟的智慧云朵,是蕴含了向善、向上的智慧锦囊,具有内在无穷的吸引性,也具有无形的引导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基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基础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其客体心灵塑造的特定场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空间逻辑结构所建构的客观存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沉浸的避风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主体性的逻辑演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重要范式,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主体性要素的集中汇聚,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应然之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39.

[2]张一兵.社会空间的关系性与历史性——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9(10):24.

[3]董兴彬,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功能阐释[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8.

[4]谢玉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与研究深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2(5):58.

[5][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2,130.

[责任编辑:张学玲]

作者简介:

丁 科(1969—),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吴满意(1965—),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