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5-17 06:39周肃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幸福感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潜能与美德的科学”,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倡导,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已成为新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88-03

作者简介:周肃军(1988.12—  ),男,汉族,甘肃省陇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2022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重点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JBZ2203);

2023年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南疆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生态体系建构”(项目编号:XJEDU2023J048)。

引言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形成健全人格[1]。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素养提高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注重发掘人的潜能,激发人本身所具有积极力量,并将培育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使命。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转换研究取向,由聚焦消极负性的心理问题(如抑郁、愤怒、恐惧、焦虑等)转向关注积极的体验(如情绪、幸福感、心流、高峰时刻等),这对以“问题”或“疾病”模式为主导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专项提供了借鉴。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功能

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仍然偏向于心理行为问题的咨询、评估、干预和矫治,形成了以“疾病模式”或“问题模式”为主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如自伤、自伤、自残,厌学、攻击性、抑郁、人际冲突、自卑、自我中心、角色同一性混乱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2]。

在此情形下,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是负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倾向于自残、自伤、自杀、攻击伤害他人等的心理问题防范教育,这使得心理辅导和教育资源以及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内容都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造成学生以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知,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排斥,对学生造成消极倾向心理暗示,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功能。这背离了积极心理学主张以“全人”为研究对象,不仅需要关注“消极问题”,更应注重“积极力量”激发。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只聚焦负性心理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而且还应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良好、人格健全、性格开朗、认知准确、反应适切等积极心理素养方面的增进和提升。

(二)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与作用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和诊断学生时,仍然将评估学生的心理疾病症状、心理问题表现当做首要任务,将免于心理疾病视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把具有正常的智力、自我意识、自我调节或认知客观、反应适切视为心理健康的达标表现。而对乐观、宽容、创造、利他、团结、合作等积极品质内容缺少关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潜能、自我发展、积极个性品质的培养,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与作用发挥并不理想。

然而,免于心理疾病只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标准,我们如果只是用这个准则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好像用一个小的屋子去丈量高个子,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与作用。积极心理学让我们换另一视角,换一个高大的屋子来测量人性,从人性达到的高度来衡量人的潜能。

(三)造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组织、实施和开展,若坚持以“疾病治疗”“问题改善”模式为向导,很容易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割裂,造成二者之间关系紧张、对立甚至冲突。在“问题处理”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易将自身从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分离出来,学生成了“被教育”的对象,教师成为实施“教育”的判官,对其心理问题贴上不良的标签。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往往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时才需要“教育”和“被教育”,学生的这一心理容易给自己打上消极的心理标签,导致逆反、对立及排斥、防御心理的产生,从而在内心深处自动远离心理辅导和教育机构,造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动关系的隔阂、疏离甚至对立、对峙。

(四)不利于形成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和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3],同时推动大多数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获得发展性目标的实现。然而,以心理问题“处理”“补救”“解决”为侧重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心理成长发展性目标的实现,难以达成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助力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

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缺乏全面、系统的思维以审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看成只是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的孤立局面。这种状况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影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个体先天遗传因素、后天学习经验,又包括个体主观感受和外部环境。积极心理学倡导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等赋能机构要素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支持作用,并将诸多育人因素形成合力,构建积极、互动、多维的育人体系[4]。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建构

(一)纠偏教育对象的窄化,倡导积极心理价值导向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应特别注重两个方面,其一致力于心理消极因素的减少,同时也更应该强调和推动积极因素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5],包括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激励、兴趣培养、潜能开发、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人际关系的协调、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生命价值教育及情绪管理调适等,而非仅限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矫正”和“修复”。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深化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了解、学习及接纳,同时注重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探索和实践锻炼[6]。

第一,开设系统而全面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开设专业课程是实现积极心理培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学校应与时俱进加快积极心理学课程建设。在国外众多知名高校均开设有类似《幸福公开课》《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幸福的真谛》等相关课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很受欢迎,也取得良好效果,如《积极心理学》《积极自我》《恋爱心理学》《幸福公开课》等。这些课程的学习与传统课程有所差异,无论是在教材的选取,还是授课内容的确定,授课方式创新都凸显浓郁的积极心理元素和导向价值,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原理,广泛播撒“正能量”,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良好体验,让学生不再消极,充满意义感、价值感和希望感。

第二,开展积极心理素质训练实践活动。社会机构、家庭组织和高校有关部门应积极协作、全面配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定期开展,强化学生积极心理素质训练,以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人格力量,促进“自我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主要依托活动载体,如邀请“成功人士”“知名校友”或“榜样模范”现身说法,通过讲座、演讲、沙龙、见面会或校友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现实的正当动机、合理需要、客观认知和积极情感。

(二)革新传统“心育”理念,延拓“心理”育人效能

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疾呼积极的心理学研究趋向,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不应仅是存在消极心理问题的人,而应包括普遍全人类,这启示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积极、前瞻性和开放性心態去对待学生自身的潜能、优势、韧性、毅力、利他、勇气、智慧和创造等积极品质。塞利格曼认为,人们暂时心理状况失衡、失常,如出现“情绪低落”“状态焦虑”“突发双向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并不真正意味着其发生心理疾病,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主动心理建造”“潜能激发”“体验积极情感”获得正向心理功能延展。

第一,主观层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积极主观情绪体验,包括希望、乐观、快乐、充盈、满足感和幸福感等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7]。

第二,个人层面,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自信心、真诚、自强、正直、信用、爱的能力、心理韧性、对美的感受能力、自我效能、勇气、宽容、毅力、创造性、正确的价值取向及优秀的品德素养等。

第三,群体层面,营造公平、正义、节制、仁爱等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规范的系统组织体系、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和职业道德等。

(三)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是对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信任、平等、尊重、分享、促进的关系基础,将积极元素有效纳入教育内容,努力营造愉快、积极、主动、和谐、真诚的积极心理氛围,以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秉持“以心换心”的教育互动原则,并以“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培育学生,将爱心作为教育成功的源动力对学生进行积极人格熏陶。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收获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更多的社会性支持,帮助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8]。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意识,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高校大学生,重视大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9],成为一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促进者”“引导者”而非“权威者”和“教育家”。否则一味说教,以一位教育权威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解决学生问题,修复“问题”学生,有可能会引发大学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对待学生真诚一致。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里合一、真诚一致,自然、诚恳而有人情味。其二,满足学生在学校“爱”与“尊重”的需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和学生的有效沟通,让学生可以拥有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其三,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觉研究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合理恰当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其四,以“同理心”审己度人。能够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均能理解、接纳和体谅学生。

(四)构建多元协同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塞利格曼认为仅仅依靠学校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目标,“积极的社会组织制度”“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关系,积极社会组织制度中的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人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需要突破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这一主要阵地和单一元素,借助社会、家庭、媒体等的配合、协作、支持,形成育人合力,完善健全正向社会组织制度(能量),为大学生“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赋能”。例如,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广泛依托学校、社区、医院和社会层面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宣传,举办积极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识,缓解大学生心理矛盾,营造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氛围,提升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水平[10]。

结语

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必要纠偏教育对象的窄化,倡导积极心理价值导向,革新传统“心育”理念,建构多元协同的积极心理支持系统,建设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体系,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拓展提升训练,以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革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推行的“问题修复”模式,着力“挖掘”和“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以获得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2023-08-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2]陈慧君.从消极到积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转移[C]//2013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CPSH 2013)论文集.美国科研出版社,2013:105-108.

[3]胡斌武.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与走向[J].教育导刊,2005(12):11-13.

[4]周肃军,师玉玺,戴大安,等.坚持高校航天人才培养 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航班,2022(1):125-129.

[5]刘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思考[J].华章,2013(1):125-129.

[6]程治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85-86.

[7]曾荣侠.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1):68-71.

[8]戴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10):10-12.

[9]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政报,1999(9):418-420.

[10]刘英红.积极心理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研究[J].成功(教育),2008(9):181-182.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