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政仁 安秋亭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获取、传播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社会热点问题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重要线索。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的教育价值,帮助教师厘清学生思维逻辑和思想动向、帮助学生理解思政理论观点的现实作用,以及帮助教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具体则需要从改造思政课堂育人方式、建设时事政治座谈会和基于提前性的新闻传播抢占话语空间这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发挥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热点;思政教育;高校思政;社会舆论;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10-03
作者简介:顾政仁(1991.09— ),男,汉族,江苏省盐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安秋亭(1990.11— ),女,汉族,江苏省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习近平青年观时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项目编号:YZZJ2023034)。
引言
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代表着民众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关注度。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关键组成者和社会潮流的追随者,会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而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仅意味着有民众就现实问题产生争论,由社会热点问题所引发的舆论场,还隐藏着民众普遍的思想意识特点,昭示着民众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那么既然大学生是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参与者,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体系便可以适当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工具,对思想政治育人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在充分挖掘社会热点问题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有效改革新时代高校思政的育人体系,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价值。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特征分析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分析
首先,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某个阶段内,比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重视或环境的新闻、信息,也可以指某个时间段内足以引人注目的具体问题。其次,社会热点问题并不一定都是负面信息,其可以包括民众所关心的方方面面。从国计民生、到住房问题、再到食品安全,基本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命题,都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热点问题。但无论事件所处的地点是否庞大,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人员是否较多,想要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就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且这种关注度能够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专业的新闻媒体,抑或纯粹的社会成员,都要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极高的关注度[1]。因此,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型其实有较高的门槛。然而,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往往会引发极为热烈的讨论,在其所形成的话题场域中,也包含了相当深刻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思维逻辑的相关线索。对社会热点成因比较了解的人,甚至可以透过社会热点问题所呈现出的状态,预测出当下人民群众主要的思维倾向。故而,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社会热点问题的每一次产生,都是可帮助其更清晰地认知社会、认识民众的有效契机。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分析
1.有显著的时代性
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多,这也使得社会热点问题在多年研究积累下,产生了非常鲜明的具体特征。而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具有非常明确和显著的时代性。几乎绝大多数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该时代人文文化发展和社会运转下,所必然会产生出的某个极具代表性的现象。这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其实就是对社会运转的直接体现[2]。人们对某个方面的事件更加看重,或者一直以来都忽略了某方面的问题,就会令相关问题在浮出水面,走到人们眼前时,能够引起巨大的轰动。简言之,社会热点问题之所以足以成为“热点”,是人们对其有足够的兴趣,有足够的相关认知和思考,才能支撑人们对其展开相当激烈的探讨。
2.有极强的动态性
社会热点实际上也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即社会热点的产生和发展,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和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必然会每时每刻持续更新。故而使得即便面对同一类型,甚至是同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内产生的反应,讨论的热点位置和思维倾向也都有可能出现明确的不同。这是市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造就的必然局面[3]。但这也使得社会热点问题的可研究价值,其实并不在于热点新闻的现象本身,而是通过人们討论的热点,以及人们的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所展现的人们在思维想法上的变化。简言之,人才是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时最为核心的对象。一切要建立在对人研究、了解人、分析人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研究社会问题。尤其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分享信息、讨论信息的渠道更加便利,这为社会热点问题的孵化提供了温床。但过快的信息传播速率,也使得社会热点问题的质量无法保障。这也是体现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强动态性的另一个方向。
3.有必然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也具有必然的复杂性。首先,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其次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既然足够引发热烈讨论,就意味着该问题也承载着相当复杂的可讨论空间。人们可以就问题本身而言产生不同的立场,甚至在不同立场内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论据。这些论据有的来源于讨论者的个人经验,有的也来自以往的社会数据总结,甚至还可以是当事人所披露出的一部分真实情况[4]。总而言之,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和传播都相当复杂,除了绝对可信的事实证据,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对热点问题的本质盖棺定论。但并非所有的讨论者都能意识到这一点,相当一部分讨论者是为了通过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在人员众多的场域空间内寻求认同者,而强化自身的自信心和价值观认同。也有一部分人怀着比较扭曲的心态,单纯想要激起更为混乱的讨论,甚至是人身攻击,以达到在虚拟空间内产生存在感的目的。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价值作用
(一)帮助教师厘清学生思维逻辑和思想动向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对社会热点新闻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社会热点问题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够成为教育者分析学生思维逻辑和思想动向的资源。首先,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没有明确的门槛,教育者可以随时加入任何一场讨论当中,既可以观察,也可以发言,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其次,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跟踪学生在哪些社会热点问题中发言,并及时对学生发言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从思想分析和心理分析这两个角度入手,明确学生言论中隐藏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的当下状态。这一价值作用的最大优势在于,经由学生所发表的言论,反向推导学生心理状态的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价值,完全可以作为教学策略的重要参考。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发表对热点新闻的见解,这便于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定位。并且分析过程也比较简单易懂,例如,当某个大学生十分热衷于探讨各类社会热点新闻时,一方面意味着该学生对参与社会热门话题有很强的积极性,可能是因其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心。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整理学生经常讨论的话题本身,确认学生对哪方面的话题更感兴趣。假设学生经常参与社会负面问题的讨论,并经常输出一些比较极端片面的价值观言论。意味着该名学生可能正处在思维活跃期、思想矛盾期,急需得到他人的帮助来稳定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性。那么教师便可以针对性设计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案,继而直接针对学生的思维现状开展有效教学,对学生思想价值观作出更明确、高效的引导。
(二)帮助学生理解思政理论观点的现实作用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教育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政治理论观点的实际含义。当代许多大学生似乎都无法真正理解政治的本质,或受到外部思潮的影响,对我国严肃、规整的政治体系存在一定的偏见。对此,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必须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真正有效、主动地对思政理论观点的现实作用进行理解。而已知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经常讨论的主要话题。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讨论的形式和过程的高度认同。那么思政教师就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来重新构建思政育人模式,让学生在讨论热点新闻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政治。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具有较高的门槛,教师需要对学生为什么喜欢参与热点问题讨论有明确认知。同时也要选择既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积极性,也能够清晰解释政治观点的社会热点问题。但这一点目标的达成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尽力挖掘每一个当下时兴的社会热点问题所具有的政治属性。要参与到学生讨论的过程之中,并且要站在政治的视角,围绕热点问题举出各种实例来促进理解。社会热点问题发挥的最关键作用,就是利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殊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黏性[5]。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之所以乐于探讨社会热点新闻,是因为学生已经开始对国家发展和政治规划产生了自己的见解,更加需要与他人交流见解,这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必经之路。那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不能太过决断地否定学生的见解,而是要适当肯定学生观点中正确的部分,这样便能够有效将学生引导到教师的政治语境中,帮助学生以更客观的角度理解政治。
(三)帮助教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的现状,除了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本身也缺少创新性。教师并没有定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精细捕捉,也未能及时根据现代化技术对教育手段加以创新。从而导致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使用的育人模式,相较于过去十几年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而落后的育人模式显然无法匹配新时代学生思想的新特性。但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热衷和认可,明显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作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直接将育人模式朝向“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的方向进行改造。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课堂育人和教授法育人模式,转而使用讨论式、辩论式的教法。教学环境也可以适当创新,一切要以满足学生探讨兴趣为方向进行改革。如此便能利用学生对新形势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为后期在社会热点信息中加入政治论点提供嵌入契机。而这种契机,源自学生的好奇心,不具有明确的说教性意味,更容易被学生认可,也更方便教师开展潜在教育。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课堂育人模式的有效创新。但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师需要充分注重热点新闻的“热”属性。
三、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具体策略
(一)基于热点讨论改造思政课堂育人方式
想要让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对上文所述的价值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布置。首先要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对课堂育人模式进行改造。教师需要更替以往以政治观点作为课堂引入的模式,转而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引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说出的话语,对事件表现出的潜在价值观,确认该堂课的思想引导重点。例如,当教师就国土问题要求讨论时,如果学生对我国政策或发言存疑,说明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坚定。教師需要着重开展思想意识形态的维护性教育。当教师对社会环保问题要求讨论时,学生如果认为环保是伪命题,或者环保不具有迫切性,则意味着学生的政治认知不深入,应当着重加强对基础观点的强化教育。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基于社会热点问题来改造育人方式,要就问题挖掘学生思想弱项,再展开针对性分析。
(二)建设时事政治座谈会强化课堂互动性
教师还可以直接修改课堂育人的固有模式,转而开设基于时事政治的座谈会,邀请每个学生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其中,就某个固定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过程,以及舆论场产生的起点、当下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民众思想倾向进行分析。继而要求学生在座谈会上逐一发言,积极探讨。教师可以深入其中也从政治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务必要在潜隐模式下,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隐性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政治的重视程度,也利用学生自主性提升其思想高度。但教师需要重视对时事政治的选材,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更能激活学生讨论与研究兴趣的热点问题。
(三)基于提前性的新闻传播抢占话语空间
由于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偏激心理。对此,思政教师需要进入互联网空间内,紧盯舆论场域的动态,及时定位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及时对相关问题的本质,及应该建立的正确思维加以设计。继而直接将教师的专业分析融入教学过程中,提前用教师视角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武装思想,避免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偏激,帮助学生熟悉正确看待、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方式方法。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观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将政治观点有效内化,继而升级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
结语
在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建立时刻更新教育方法的意识,且要跳出思想政治育人的既有框架,顺延学生思想意识渗透的具体方向来扩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当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讨论热切,而在未来一个阶段,学生也很有可能对其他现象产生强烈的讨论兴趣。思政教师需要在当下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模式,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到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要应用各种方法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判断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继而有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化升级提供方向与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杨.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J].办公室业务,2022(2):30-31.
[2]贾征.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时代报告,2021(12):124-125.
[3]彭曦蕾.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C]//2021年劳动保障研究第四次会议.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十一).成都: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21.
[4]李素媛.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1(21):9-10.
[5]易小颖.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