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丛芳,钟 娅
“十四五”规划指出:“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随着“三孩”政策开放,人们对母婴护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对助产士的要求也相应增高,助产士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助产专业的发展也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1]。故在“岗课赛证”融通下,提高助产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型的助产人才,是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我国妇产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国助产教育较护理教育而言起步晚,教学资源较缺乏,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欠缺学习主动性。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至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能有机结合,技能水平较低,岗位适应能力不高,进入岗位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培养,其结果影响了院校合作关系及专业的发展[2]。此外,当前助产专业教学较为传统,学校教学与岗位实践严重脱节。故降低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助产教育者面临的新挑战。因此,亟须改变高职助产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岗课赛证”融通下的教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助产领域培养高质量人才。
“岗课赛证”融通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具有技能体系层次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特色优势[3]。“岗”是岗位需求、“课”是课程体系、“赛”为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融通,是将这4个要素深度融合,让教学模式与方法得以创新,从而使教学的实践性得以增强。“岗课赛证”融通下的教学是凸显职业教育个性化的重要特征,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前瞻性表现,其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在持续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彰显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特点。
英国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2021年刊发的研究指出,助产士服务每年可挽救430万人的生命;至2035年,为助产士的服务提供充分资源可避免67%的孕产妇和64%的新生儿死亡[4]。故加大对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培养、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立德树人的助产人才,有效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是我国妇幼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另外,我国助产士的工作范畴有孕前和孕期的保健、妊娠期和分娩期管理、产褥期护理等,这就要求助产教育者培养出具有多重职能的人才:照顾者、支持者、合作者、健康教育者、管理者与研究者等。故对助产人才的培养,着力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下功夫,培养综合型助产人才,方能肩负起时代的大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产妇及其家属对分娩隐私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产房感染控制的要求以及见习和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动手操作机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学生难以得到真实的临床体验[5]。助产实训教学大多采用模拟人作为实验用具,操作时模拟人并无反应,学生难以把握操作产生的实际效果,以至于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当下社会对于助产教育的要求[6]。李芷涵等[7]认为我国助产实训教学主要有课堂讲授、视频教学、小组讨论、操作演练等方式。助产教学中大部分知识点是不可视的,抽象性比较强。在实训环节中因助产实训技能复杂、难模拟、难呈现,详细操作步骤较难逼真展现,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助产专业的特殊性束缚着教学的开展,严重影响“岗课赛证”的融通和助产职业教育的发展。
助产专业的技能实践性较强,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助产学,其为运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要熟练掌握孕妇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能准确、及时判断出孕产妇出现的状况,并给予正确的处理。故对助产士而言,首先理论知识要扎实、专业技能要过硬,其次必须具有评判性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孕产妇病情与心理状况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解决中。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临床与教学的发展不同步,导致课岗分离、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岗位需求先于课程内容发展。助产学课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看似密切联系,实则处于分离状态。从课程课时数量比例来看,理论课时占绝大多数,而实训课时占的比例较少,这导致很多理论知识没有实训课程的依托和呈现,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而临床助产技能的标准不断保持更新,教材的理论知识尚未跟上临床发展的步伐。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存在岗课分离状态,即岗位需求先于课程内容发展。
教师脱离临床,技能水平跟不上岗位需求。助产学课程内容较多,整本教材的内容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导致课程任务相对繁重,教学时间紧张,甚至连实训课时都面临着缩减。而助产学为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临床工作的经验,上课期间很少有时间下临床进修或学习,无法针对性、专业性地对学生技能进行指导培训,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水平跟不上临床技能要求。
技能大赛举办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使之与临床接轨,且根据助产工作需要,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统筹,合理把握操作的内涵。大赛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并锻炼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故在实训技能上,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使其专业能力满足大赛标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护理技能大赛相比,助产技能大赛的发展显得相当滞后。2017 年6月,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福建省漳州市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助产专业技能大赛,之后因为疫情影响,第三届助产专业技能大赛未能如期举办。目前,助产技能大赛还未像护理技能大赛一样,国赛、省赛、市赛的比赛标准都相对成熟、不断完善,且每年定期举行。对助产专业而言,技能大赛的项目局限、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机会少,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在比赛中得以成长,故以赛促学的效果相对较弱。
助产专业的“X”证书可以有护士执业资格证、助产士从业资格证和育婴员证书等。助产士从业资格证需要在助产岗位从事相关工作满足两年工作经验后,方可通过省级助产士从业资格考试来获取。助产专业属于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助产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资格证是步入助产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护士资格证考试范围较广,对助产专业不具有针对性,未与助产知识高度匹配。育婴员是属于继续教育证书,是非专业要求的考试,学生可以自愿选择,针对性不强。故“X”证书推广和实施在助产专业中还存在局限性,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只能依据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制定,不能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考试内容和知识点整合起来,实现以证促考,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从助产专业的特殊性和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中不难看出,助产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技能大赛、专业证书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难以发挥“岗课赛证”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是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故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选取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助产学为例,探究能使“岗课赛证”有效融通的教学路径,以期能有效缓解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培养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岗位需要的高水平助产人才。
4.1.1 理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工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完善是助产专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推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实现专业教学课程与工作岗位标准进行对接的重要举措[8]。对高职助产专业而言,助产学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的设置是整个专业的核心定位,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
产科的工作事关生命,产妇分娩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助产士应根据产妇的情况实时进行相应的专业处理,绝非机械地执行医嘱,故助产工作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并存,且极为重要。所以在高职助产学的理论课程建设中,应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推动启发式教学,灵活展开理论知识。如利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氛围,收集新颖的、典型的临床案例导入课堂,合理设计教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开展小组式学习法,以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为主,推动小组激励法和组间竞争法,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
此外,应与助产行业专家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制订符合岗课对接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以职业考试大纲涵盖的重点为主,兼顾临床上常见的病例,让理论知识与临床充分接轨。将教学重心设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上,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贴合于临床助产的要求,达到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标准。
4.1.2 实训课程建设
助产士是母儿健康保障的关键,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直接影响母儿的安危,助产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实训操作水平,才能达到胜任临床岗位能力的需求,才能与岗位无缝衔接。故建设助产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水平,是岗课统一的重要途径。
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一是改变实训传统教学方法,引进实训教学技术。针对助产专业的特殊性,很多操作只能在模拟人上进行,学生很难把握分娩过程的动态变化,以及妊娠、分娩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训操作效果。故为了减少传统实训教学的弊端,目前很多学校已在助产实训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而此技术也被证明针对助产专业的特殊性,能有效解决实训与理论知识脱节的困境,能大大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9-11]。二是优化实训项目,与岗位接轨。实训项目的优化,切实提高了助产士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技能型助产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助产专业持续健康发展[12]。优化实训项目主要包括增添实训项目和完善原有实训项目,大部分学校开设的实训课程只针对产前、产时、产后操作技能开展,但除了这些基本技能之外,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异常分娩和分娩期并发症的内容鲜有实训课程来体现,针对这些症状,临床发生的概率也颇多,有必要列为实训项目。增加实训项目时,多设置理实一体的课程,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在实训教学中,应注意收集学生在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结合临床实践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训教学,努力培养更契合岗位需求的助产人才。
4.1.3 壮大师资力量
壮大师资力量,促进教师团队不断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业务水平是关键,一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深厚,但存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状态,所以不仅要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拓宽教师的培养渠道,为教师提供较多的能力提升平台。同时,更要让教师参与临床实践,达到半临床半教学的状态,以发挥教师团队岗课衔接的关键作用。此外,可以引进临床助产专家加入教师队伍,以方便临床实践与教学的沟通,及时更新临床标准变化,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临床深度融合。
技能大赛代表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具有引领作用,指引专业课程改革朝向。虽然全国助产专业技能大赛没有全国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标准那样完善,但可以参照召开过的大赛项目、操作标准对接岗位需求及实践技能需求,将大赛涉及的考点及评分标准融入到教学中去,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使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综合素质。虽然助产专业的比赛机会较少,但可以参照国赛、省赛标准,制定出校赛标准,每年举行校级助产技能比赛,或相邀职业院校之间,举行规模更大的比赛。总之,多给学生创造比赛的机会,增加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专业教师也积极参加相关的教学能力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教师在比赛中沉淀教学效果,深化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提高教学能力。将比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大赛使教师了解助产专业发展动态,促进自我的提升。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行业的标准,代表着行业企业对课程学习的评价和认可,也是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评价。“X”证书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代表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要求[13]。当前,助产专业的课程标准参照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而制定,脱离助产士从业资格证和育婴员证书的考试要求。虽然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报考助产士从业资格证,但助产士从业资格证却是对助产课程的界定和认可,且代表助产发展的新趋势。故在制定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参照助产士从业资格证考试标准制定,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考证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育婴员证书应作为学生毕业之前必须通过的考证,而非自愿考试,以此可以督促学生涉猎育婴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为以后的就业扩大范围,促进知识型教学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学生应用力的培养得到更好的优化,增加毕业后高质量就业的竞争力。
“岗课赛证”融通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全面性,是培养适应医院和学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助产专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进一步调整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探究出“岗课赛证”融通下适宜的教学路径,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全方位提高,满足助产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路径的探索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技能大赛、“X”证书的考试等环节中将“岗”“课”“赛”“证”深度融合,意在提升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岗课赛证”融通下助产专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