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地理作业设计探索

2024-05-16 02:48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天津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双减布置微课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王 然

“双减”,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一次教育的重大转型。它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又是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指引;它既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挑战,又是落地“立德树人”、重构课程建设的一次机遇。所以,面对地理作为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测试科目的现状,教师不但需要探寻优质、高效课堂,而且需要注重学生的落实、反馈和评价情况。笔者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将地理作业进行改革,促进作业设计的高效优质。

一、信息技术赋能地理作业的实施背景与意义

(一)贯彻“双减”政策,均衡作业总量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无论是面对多门学科基础学习的高一新生,还是已经明确高考选科但仍要兼顾合格考试科目学习的高二学生,抑或者正值系统复习,冲刺在即的高三考生,他们的学习负担可想而知。“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是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减负增效。

(二)应对时代变革,贴近学生生活

当今高中生已然是“互联网+”的第一代,他们思想活跃,理念前卫,熟练掌握各种互联网技能。手机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通讯工具,而且是游戏、社交、娱乐的生活必需品。如何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好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如何利用好碎片时间,进行学科兴趣培养,这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话题。

(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提升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这些教学软件上,教师不仅可以进行教学,进行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而且可以进行作业的批阅、反馈、验收。

(四)落实学科素养,彰显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在地理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是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局限于室内,学习成果不能拘泥于书面纸质。这恰恰与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的特征相吻合。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走出去”的研究痕迹和成果,用视听的方式收录、存储,并“带回”到课堂上,进行分享与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地理学科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赋能地理作业的实施

(一)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与落实

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提前预习下一课(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为传统的预习作业,无非是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或者完成学案预习要求内容。对于高中地理学习内容来说,很多模块的知识很难通过阅读文字理解掌握,而是需要了解事物发展的时空变化与逻辑关系,甚至需要地球空间立体思维等。所以只靠单纯的文字是不可能完成学习要求的,如果草率地布置了预习作业,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学不会,也容易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教学软件的优势,通过微课的形式布置前置性作业。教师让学生观看微课,并回答相关问题,完成相关要求。微课可以是教师根据学情和地域特点自己录制的,也可以是教师从网络上筛选的一些好的微课资源。在微课的录制和选取上,教师特别要注意视频的时长,最好控制在10分钟,不要超过15分钟。时间太短,落实的课程要求没有讲清楚;时间太长,学生没有耐心完整看完。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微课尽量是可以重复播放的,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反复观看。教师在微课选取上还要注意科学性,满足画外音清晰、普通话标准等要求。

比如,在选择性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现象及成因”一课时,笔者将冷、暖锋形成过程作为前置性作业,学生通过学习制作的微课完成。微课运用了动画制作、表格总结以及时事新闻导入等一系列设计,这些只通过纸质教材是无法完成的。后台数据显示,这一则微课的播放量很高,说明很多学生是重复观看的。这样既符合了“双减”政策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教与学的趣味性。

(二)开放性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开放性作业是指只布置主题或者形式,具体内容或者呈现方式没有统一的要求,需要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现有能力完成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更加契合“双减”的要求,同时教师还能根据学情做到分层布置。学生更希望彰显个性,所以开放性的作业恰恰满足这一特点。

例如:笔者在学期初始,布置“心中的那座城”课前个人展示环节。笔者要求在每节地理课前,请一位学生为大家介绍、展示自己“心中的那座城”。具体要求:第一,个人独立完成;第二,介绍一座城市,可以是家乡、旅游过的地方或者是向往的城市;第三,介绍的形式必须是借助课件演讲方式,第四,在每个城市分享之前,必须有关于地区位置(地图)的介绍;第五,城市可以重复介绍。

之所以将要求细化,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展示还很陌生,规则越细,要求越明确,越容易完成。相反,内容上只对位置(地图)有要求,是因为必须凸显地理学科特点,其他内容都可以自由选取。这项作业深受学生的欢迎,经常出现多个学生争前恐后地抢着展示的情况。对于自己喜欢的城市,学生的介绍热情非常高。同时,这种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

(三)日常反馈作业的布置与批阅

借助“组卷网”微信小程序,建立打卡式作业。“组卷网”上有大量例题、习题可供学生选用。教师在选取作业习题的时候,秉承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题量少而精,每天基本控制在5 道题左右。学生完成起来很轻松,利用碎片时间即可完成,对视力发育也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二,难度适中,面向全体。作为课上教学的反馈练习作业,主旨是让学生会做、做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切忌选偏题、怪题。第三,设置时间限制,“过时不候”。加强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对于作业的统计和批阅,信息技术更是为教师减负。当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后,可看到作业结果、各题的正确答案以及解析。同时“组卷网”小程序后台直接生成数据,教师可以随时查验学生完成情况、完成时间以及班级和个人的准确率、等级等。

(四)假期研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笔者对于假期作业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假期作业的形式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教师选题出题,印成习题试卷;二是直接使用市面上出版的假期作业;三是布置一些重复性的作业,如整理笔记和抄写错题等。这些作业的设计和布置都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发放的试卷和出版的作业,难易程度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重复性的作业更是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甚至有些学生对此厌烦逆反,这既浪费时间又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为了彰显学科特点,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假期布置一些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作业,例如:打卡博物馆、设计City Walk线路、观看纪录片等。

在设计和布置假期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三方面的事项。第一,设计好作业呈现方式。例如:打卡博物馆要求学生在博物馆大门口或者馆内拍一张自拍全身照;设计City Walk线路以视频形式完成;观看纪录片则要在指定时间段,发弹幕留痕迹等。第二,上交作业方式要统一,可以利用“班小二”小程序,也可借助电子邮箱提交。第三,需要教师及时查收反馈给学生。

对于假期作业的反馈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可以进行班级交流、展示,也可以将好的作品发到朋友圈、抖音等媒体平台作展示。经过几年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种作业形式,同时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强,很多作业在互联网上的认可度也很高。

三、研究过程中的反思

基于传统作业形式的弊病,教师不可能依赖一种作业模式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信息技术与作业的融合是一种新尝试,同时教师更要正视互联网的两面性。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完全替代面批面改的线下作业,更不能依赖互联网而减少了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作业APP的反馈只是辅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想要更深层次地分析学情,还是要教师自行落实完成,这样才真正达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作业布置的初衷——助力教师“教”,助力学生“学”。“双减”给学校教育以更大的责任和空间,教师只有在“变”中建构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才能不辱使命,担当重任,真正实现减负和绿色育人的双目标!

猜你喜欢
双减布置微课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