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付 博
家庭教育关乎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安定。社会中形成一种积极价值追求的育人模式和一套兼具个性化与实操性的规范体系,不仅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关系,推进培育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且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学校积极探索如何高效结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与家长共同研讨教育的问题,找寻解题方法,形成特色经验,从而达到家校合作共进的效果。家长教研日的探讨、实施、完善,就是在这样的目标追求中油然而生的。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还有不少家长用“老套路”应对“新问题”,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自身参与低、结果要求高,偏重对孩子知识层面的要求,但对孩子的价值观培养重视度不够,培养导向有偏差,与学校的关系不科学。
对于学校来说,家长是待开发的巨大潜力阵地。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规范,更得力于家庭的教育。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领路人。班主任深知学生在校的情况,可以观察到家庭之外孩子的另一面。班主任与家长积极沟通、高效互动,形成育人合力,这对于学生发展、班级建设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基于此,家长教研日应运而生,也势在必行。班主任是家长教研日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可以依循“问题呈现—理论指导—经验分享—尝试应用—反馈修改—推广实施”的严谨逻辑关系,带领家长将教育问题层层推进。家长教研日问题项目的选择,取材于班级学生家庭生活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由家长收集整理、汇成研究课题,定期开展研讨,并向其他家长反馈传达研讨成果。
班主任通过“学习理论+观察实践+研讨调整+家校共育”的模式更新育人观念,引领家长定位育人角色、积累科学方法、理性陪伴成长,提升家长育儿行动力,从而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家长教研日以班主任组织,任课教师参与,家长共同研讨为主要形式,班主任以“引导者”和“教研员”的身份,将家庭教育课程化。班主任引领家长把亲子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让家长带着任务观察孩子日常表现,有意识地站在家庭教育高度看待孩子问题,定期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将孩子出现的问题设置为每次教研的主题,带领家长从个性问题中挖掘共性,寻找解法。
班主任就平时观察到孩子在班级的“行为表现”,结合孩子年龄特点、生活环境、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和下一步家庭教育策略,以课题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引导”家长聚焦热点难点问题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将解法形成课题经验;以教研员身份“教导”家长与孩子良性沟通,使家长能及时纠偏或及时鼓励,带领家长正确看待问题,避免盲目发泄情绪或无效说教,从而帮助家长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提升解决亲子矛盾策略,激发孩子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助力家庭教育强大支撑。
以往的家庭教育多停留在“知识教育”,对孩子性格养成的“家庭教育”还有欠缺;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这导致部分家长的教育水平仍处在“棍棒底下出孝子”和“讲大道理”等无效或错误的层面。同时,家长缺乏向专家咨询和请求帮助的意识,致使当前家庭教育大多处于依靠经验多、科学指导少的局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接触知识的第一课堂,是整个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家长教研日的提出,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班级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家长是家长教研的中心组成员,其余家长为常规成员。每一位中心组家长既承担了提出问题、研讨方法的任务,又是联结班里其他家长的桥梁纽带。中心组成员储备了一定的科学育儿方法后,可以以点带面,形成多个小课题组,定期自主召开扩大会议或者召开以班主任为核心的讲座。家长由“被动”配合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变成“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成长,在家庭教育中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教育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既提出问题,参与解答问题,又在实践中深化完善问题解法,在参与中逐渐转变理念,使家庭教育科学指导方法的推广落到实处。
家长教研日既是途径又是方法。班主任通过此途径收集家长在亲子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及难题,并进行精准发力;以此方法带动更多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的大教育格局中,形成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在家长间形成辐射作用。
在内容设置上,家长教研日以体系化课程为载体,每次主题的选择具有与时俱进的应变性。呈现的问题由班主任组织带领家长探讨确定,也可以针对家长提出的近期困惑的焦点集中研讨解决。家长教研日的主题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同一年级的不同阶段,具有实时可变性。
例如,家庭教育德育内容:深挖“空心病”“躺平”等消极状态根源,开展理想信念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爱家乡、树榜样课程等,指导家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家庭教育智育课程:围绕厌学、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不得法等开展学习兴趣、学法指导、时间管理、效率提升类课程,帮助家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信心和兴趣;家庭体育课程:以身心健康发展、身体健康对心灵健康的积极促进、习惯养成类课程为切入点,提升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重视的程度;家庭美育课程:围绕审美对身心的滋养、美的追求与价值、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家庭之美、友谊之美等,带领家长共同探索美育对于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带领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建立有效、良性的评价机制督促孩子形成自理自立的人格,在劳动中增进自我效能感。
在“五育并举”的维度上设计家长教研日的教研主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问题,靶向定位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定位幸福人生,以教研入格、定期开展、内容可调、精准施策、及时总结的课程化模式深化推进家校共育,使之走深、走实、走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的行为。孩子呈现的问题以家庭为背景,家长发现问题及时收集,定期在教研日中与教师沟通,与其他家长交流,有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这样既增加家长育儿的信心动力,又为遇到类似问题的其他家长提供了解题思路和方法,对问题及时收集,定期汇总,按期解决,解题增效。
家长教研日避免了选题的空洞和宽泛。选题来源于家庭,是家长切身经历、亟待解决的。家长提供素材,班主任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研讨,直面多数家长和学生真实面临的问题,既为家长教育解渴,又在真研究、真解题中为家长支招谋法,为更科学地推进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支撑,极大增加教育的实操性。
家长教研日有利于家校共育的系统性推进。班主任有策略地按题入格,注重研究的连续性;定期归纳,使选题系统推进;学期总结,延展课题的深度和广度。一期教研日提出的方法,经过家长实践后,在下一期进行反馈、讨论、再探索,根据不同情境给出多种具体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完善解题招法,整体推进可推广性。
家长教研日以真正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家长参与后得到助力,在解决问题的实效上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这利于构建家校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每次参与家长教研的家长带着共性问题而来,这使得每次教研的问题更有针对性;班主任依托科学教育方法为家长支招,避免家校活动变成班主任的独角戏,这让家长更有价值感。同时,家长参加家长教研日,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他们直观感受是班主任带领其他成员面对自身问题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学校就由孩子的“管理者”,变成了家长的助手和盟友。这能有效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将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真正内化,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