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英
【摘 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受家庭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等影响,差异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能力差异的原因及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差异 差异原因 差异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不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表现出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导致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薄弱生“吃不了”。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差异性教学,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一、学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表现各不相同。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学生动作缓慢,经常犯简单地操作错误,一般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个别学生甚至任务还没完成,也在玩别的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学生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本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来自拥有电脑或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
2.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有些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已多次参加过计算机竞赛,进入初中后俨然是一个“计算机小专家”,而有些学生则几乎是连计算机都从未接触过,“零起点”的水平。这种两极分化给教师的统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学生性格、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特长都不尽相同。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活泼好动的学生往往敢于操作,敢于尝试;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对电脑畏首畏尾。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
在兴趣方面,有的学生兴趣在计算机操作上,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性内容兴趣不是很高,他们热衷的是计算机中的小游戏、上网等,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式也不同,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就认真学习,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应付了事。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包罗万象的网络、惊险刺激的游戏、形式新颖的网上聊天等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包括:思维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等等。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擅长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擅长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产生差异。
面对学生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然。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
二、实施差异性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面对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在对不同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对于优秀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中等生,重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向优秀生靠近;对于学困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加强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例如,在学习Excel中电子表格的数据计算时,要求学生计算一张学习成绩表上语文、数学、外语的总分。笔者对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和“自动求和”两种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对于学困生,只要求学会其中一种方法;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出更高一些的学习要求,能比较这两种数据计算方法的异同,同时能自行尝试与探究使用函数计算的方法,以提高其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善待差异,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严肃而自由”,严肃仅是一种规范,自由才是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这种自由,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学困生敢于提问,让优秀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电脑的“神秘”消除“神秘”,可以采用竞赛法,作品展示法,与其他学科整合法。这种做法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融与课堂,不游离于课堂,每一个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3.利用差异,开展合作学习
课堂上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差异,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交往,提倡合作式学习。本人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首先对班中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情进行“摸底”。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进行“强弱”组合,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一般是三至四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要有一定的分工,分别设置组长、操作员、记录员或参与讨论者。同时,小组的角色分配根据学习后的实际情况作适时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带动和感染了同组其他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
4.进行差异评价,及时反馈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樹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在统一要求,集体施教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差异,要让优秀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学困生迎头赶上,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肖映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05(8)
[2]《差异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