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为驱动,助学生悟神话之魅力

2024-05-13 06:30黄春才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核心素养

黄春才

【摘 要】教师要关注文体特征,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神话魅力 任务驱动 核心素养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被编录到语文教材之中,说明了广大教师要持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如何从神话故事的体裁特征出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进阶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实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呢?笔者以《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教学做法。

一、劈开混沌寻“宝石”,体会用词之精妙

古人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以身边真实且熟知的事物为基础,对模糊、混沌的宇宙内部做了大胆而朴实的想象。因而,神话的语言通俗、淳朴、接地气,能亲近读者。基于以上神话的语言特点,教师要睿智捕捉文本中不起眼但颇具鲜活生命力的词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方法,从而发现神话故事用词之精妙。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的第一自然段,笔者紧扣“大鸡蛋”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天和地未分开之时宇宙的状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混沌的宇宙为什么被说成是大鸡蛋呢?能用别的事物来代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后,认为可以用“石蛋”“足球”“苹果”等词进行替换。接着,笔者将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和古人来比一比,说说哪个用词更贴切,哪个词的比喻更好?”学生从不同用词所形容事物的大小、结构、形状等方面进行讨论,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他们逐渐清晰:“鸡蛋”一词最恰当,因为鸡蛋能孕育出生命,是生命的起始之初,并且鸡蛋可分为蛋清(轻而清)和蛋黄(重而浊),和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形成前后对应。通过探讨,学生体会到神话语言极富生命力的秘密,就是用最朴实、常见的事物来比喻抽象、不常见的东西,纷纷表示课文中像“斧头”“四极”等这些闪闪发光的“宝石”都值得探究和品悟。这样的教学,学生从寻常的词语感悟走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也就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整篇作品的阅读与品味中去。

二、“化身万物”写神奇,描写变化之妙

对于神话类文章,依托文本语言,抓住文章留白点,开展练习仿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神奇,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盘古开天地》第五自然段用连续相同的句式对盘古倒下后身体的变化进行描写,文字精美,构思奇妙,段末的省略号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和进行仿写的好机会。因此,教师要以盘古身体的变化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发现句式相似性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语言表达的独特形式。

在教学时,笔者先要求学生圈画出盘古身体各部位化为不同事物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盘古身体部位与化身成的事物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学生通过在“找变化—说相似—寻发现”的层层探究中,逐步厘清“盘古身体”与“化身成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仿照“他的……变成了……”的句式进行创编,写出盘古化万物的神奇。有的学生写道:盘古的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牙齿变成了价值连城的钻石,骨骼变成了珍贵的矿山宝藏。还有学生写道:他的肌肉变成了土地,用来培育五谷、花草树木;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用以滋养鱼虾;他的牙齿变成了金石,用来为鸟兽做洞穴……这些既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方法深入把握的结晶,也是学生结合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成果。这样的教学,教师依托了文本,学生经历了从“文字”到“画面”再回到“文字”的学习历程,在解码文字与想象中感受神话的神奇,既训练了想象力,又提升了写作能力。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感受情节神奇

神话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神奇的想象和离奇的情节。教师应抓住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顺应神话故事的特质,把神话元素植入学生心田,而讲述故事就是培植神话元素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紧扣单元要素和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在“读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过程中感受神话的特质,提升学习的效果。

1.巧用插画,通过读来把握内容。《盘古开天地》一文以連环画(四幅插图)的形式展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功能,通过图文结合、以图促读、用文解图等方法,丰富阅读形式,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出示四幅插图,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每幅插图和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相对应,然后引导学生一边深入阅读文本,一边提炼文本的关键词。经过小组合作,学生将文章梳理成“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四部分。借助以上关键词,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章,助力学生厘清并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丰富阅读感悟。在阅读第一自然段时,学生从“十万八千年”感受到第一幅插图所展示的盘古在混沌中“沉睡”的漫长久远。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有的学生说,文中的“劈”字用得特别准确,是对第二幅插图的精确描绘,从中感受到了盘古的勇猛;有的学生说“缓缓”“慢慢”两个词非常重要,可以看出天地不是一下子被分开的;还有学生说,结合第三、四自然段和插图“顶天立地”,他们感受到盘古的高大威武,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这样的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2.以策略为助力,讲好故事。识记的基础是记忆,而讲述的基础是思维。《盘古开天地》的课后题“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最佳训练点,因而在学生整体把握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抓重点词促想象。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混沌、劈、撑、创造”等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其次,提供时间轴讲有序。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整体结构。课文中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和地分开后”“过了一万八千年”“倒下以后”就是故事的时间轴,可以以此轴为线索引导学生铺展故事的进程。最后,趣讲故事。通过“我是神话传讲人”的讲故事环节,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热情和兴趣。如有学生运用课中所学,将自己化身成“盘古”,提手作劈状,双手高举,配上神勇的神态和眉头紧皱的样子,将故事述说得惟妙惟肖,听者听得津津有味。虽没有实物道具,但学生富有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已经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真正把单元要素落到实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追根溯源”趣读书,领略神话魅力

直面神话教学,教师应从学生本位出发,不仅要教会他们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人物的形象和精神,掌握讲述故事的方法,还应引导学生领悟神话故事的人文价值。在教学本课的尾声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学生说出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笔者抓住学生的回答,让他们从这些题目中发现构题的秘妙(人物加事件),继而抛出探究性问题:“古代的‘神与当今的‘人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笔者也借此机会展示人类“开山填海、拓荒造林”的图片和事迹,讲述神话故事的深刻内涵,加深他们对神话传说和当代生活的认知。最后,笔者设计“我为神话来代言”趣读整本书活动,引导学生从一篇课文走进一本书,从一本书走进一类书,让他们在高质量的阅读中,享受神话的神韵,树立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