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开展生命教育

2024-05-13 13:08钟乐江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疏导生命教育

钟乐江

【摘 要】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意志力、珍视生命,构建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让“生命之花”竞相绽放。

【关键词】生命教育 学科渗透 心理疏导 家校配合

现代社会中,家庭和社会条件越来越好,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但一些人的心理却越来越脆弱,不重视生命,甚至漠视和践踏生命。究其原因,这与他们从小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接受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与家庭、社会有效配合,因循学生年级、年龄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生命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让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懂得如何尊重和热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学校应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紧紧依托学科教学,巧妙渗透生命健康教育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应切实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紧紧抓住所教学科的内容及特点,渗透生命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更精彩,让每个学生的成长更快乐,让每个学生的人生更有意义。

首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加强学生人性意识和行为教育,培养他们同情弱小、珍爱生命的情怀。

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从小爱玩弄小狗、小猫等小动物,用脚踢它们,用棍子打它们,弄得它们嗷嗷直叫,并以此为乐。有鉴于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科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同情弱小,培养他们珍爱小生命的意识和行为。如有一篇童话故事《送小龟回家》,写的是妈妈从市场上买了一只小乌龟供儿子玩耍,儿子玩了一天,发现小龟不吃不喝,心里很纳闷。爸爸说,是小龟想它爸爸妈妈,想回家了。于是,一家三口冒雨送小龟回家,把小龟放回了河里。这个故事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玩弄小生命的思想,蕴涵了生命和人性意识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抓住时机,渗透这样的相关内容,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性意识、生命教育,教育引导他们同情弱小、珍爱生命。

其次,紧紧抓住学科教学中的生命知识节点,让学生感知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从而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

现在,有些学生漠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来得多么不容易,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科内容中的生命教育节点,让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如语文课本中有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我们可以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例子,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让他们明白,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但也是顽强的,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我们还应抓住语文、科学等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雷击等自然灾难对人类的威胁,认真学习掌握生命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自我保护,并能够机智保护他人。

二、因循学生年级、年龄和个性心理等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们应结合学生年级、年龄、个性心理等特点,按照生命“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各种活动之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具体的开展过程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感知生命的诞生,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曾这样说过:“教育应当使每一个人关注生命,认识生命,从而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作为学校,我们应和家庭密切配合,在学生还小时,就让他们逐渐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的脆弱和可贵。我们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提供科普片等,让学生观察玉米从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感受生命诞生的不易;通过玉米幼苗容易被折断的现象,感受生命的脆弱,等等。而后通过这些植物生命的认识,进一步探索开展各种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无处不在,让他们爱护小植物,爱护自己,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成长。

第二步: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让学生学会抗争、学会保护生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应充分利用科学课、语文课等相关内容和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要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灾难,教育学生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如通过认识小草在生长过程中尽管遭遇到暴风骤雨、霜雪冰冻等拷打和袭击,但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的意志坚强地生长,以及人的生命会遇到病魔的侵扰、人类战胜病魔的抗争等事例,培养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在困难、灾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力。

第三步:审慎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审视生与死,更加珍爱生命。现实中,人们面对死亡,往往会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如果过分地禁忌死亡,忌讳死亡教育,会让学生对死亡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我们应在“感知生命诞生”“体会生命成长不易”等教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贯穿死亡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生命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比如,在教师的辅导下,到生命教育实景体验基地去观看、体验灾难时的惊险场面,让学生提高应对意外事故或灾难的能力,以减少意外死亡。

三、家校密切配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让学生懂得正确审视生命

人生之旅途,就如我们走过的路,总有坡坡坎坎,总是蜿蜒曲折,不可能笔直平坦,一帆风顺。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正确应对压力和失败,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几个学生(或家长与孩子)共种一棵树,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让他们亲历小树的生长过程,懂得自己的生命也跟它们一样,有时有阳光(品行、习惯、修养)的沐浴、雨露(父母和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的滋润,有时也会遭遇暴风雨(压力、挫折或失败)的威胁,既需要吸取养料(知识、营养、锻炼),也需要除虫去病(纠正错误)等。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心理疏导,让他们逐渐认识到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要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灾难,但应像小草、小树那样,尽管在生长过程中遭遇到暴风骤雨、霜雪冰冻等拷打和袭击,仍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的意志抵御这些侵害,坚强地生長。此外,学校还可以配合家长,用生活中那些勇于战胜困难的事例,培养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力,教育引导他们珍爱生命、保护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紧密结合,构筑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轻松、和谐、温馨的环境,并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生命教育,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热爱生命,不封闭自我,不扭曲心态,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最终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竞相绽放。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心理疏导生命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