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课程目标与实施

2024-05-12 20:06王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王军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为“时代镜像”,共选编七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篇幅有限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以点带面,探究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本单元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试从课程目标、研习路径与评价等角度探索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课程目标  实施策略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上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1]如何结合教材来落实该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通过设计综合性研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教师需要对该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做更深入、细致的梳理与探究。

一、基于新课标的单元学习目标与文本内涵价值

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的第四点中明确,教材编写要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据此,整体教学目标可设定为: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探索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单元导语给出了具体指引:“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2]因此,我们在探索实施策略之初可先确定单元整体目标并解读教材文本的内涵价值。

1.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设定

新课标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中有如下提示:“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针对两篇小说《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把握两篇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了解它们独特的艺术手法,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精神;针对两首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别康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和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体会其中的差异,并结合学习资料加深对新诗歌发展历程和流派的认知;针对两篇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追求的个性、自由地抒发思想情感;针对戏剧《茶馆(节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精研对话、观看话剧演出等方式,品味戏剧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时代镜像”,在单元整体目标设定之前教师可先将单元主题细化为主题单元,如“国民劣根性”批判主题单元、“京味之时代巨变”主题单元、“湘西风土民情”主题单元等;再与上文所述相互对应,将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目标细化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用单元目标统摄课堂教学目标,使其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促进课程目标及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2.教材文本的价值内涵解读

该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來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3]基于此论述,依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下自主研习课文,把握文本内在关联,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特点并联系自己学过的作家作品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选文的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梳理上表,教师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文本的价值和内涵,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的内在关联,对其综合性研习活动的开展起到铺垫作用。

二、基于教材的单元研习策略

1.创设综合性任务情境

本单元选文在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非常符合新课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围绕经典作家作品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进行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对单元研习任务进行认真梳理并整理归纳(如表2所示)。

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情境,通过比较、鉴赏等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构建学科必备知识。

一是用多样化的任务情境勾勒“时代镜像”。教师可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和百年的社会变革作为研习任务,设置情境为:“如果进行《茶馆》的话剧演出,你打算选择剧本中哪个片段尝试表演?”教师可以提供适当指引:“注意品味《茶馆》中‘响喘儿脆的京味语言,体会人物语言贴合身份、性格和情境的特点,在体验戏剧冲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单元研习任务的指引下,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讨论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精神反应;自主阅读《边城》,探讨“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由此将内涵共同指向“感时忧国”。同样是作者所处的旧中国社会生活缩影,学生如何感悟其折射的社会形态和时代民族精神。教师可尝试设计如下学习任务。

《阿Q正传》批判了落后的国民性,《边城》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善良,如何理解两篇共同指向“感时忧国”的精神?

设计意图:研习《阿Q正传》《边城》《茶馆》三篇节选文本时,若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让他们通过自主查阅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加深对时代的感悟;适当设置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来实现对应的学习目标。

二是利用文学想象解读诗歌,构建现代诗歌的必备知识。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方式,体会中国新诗不同流派的特点。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中不同词性、色彩的词语;设置任务情境让学生选取意象重新搭配,再加上修辞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走进现当代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解读诗歌时,思考如何把诗歌里出现的词组和表达置于现实生活场景之中。通过巧妙地把社会生活转化为诗歌的表达,再借助想象的方式与方法,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想象的内容通过情节、节奏、结构等组织起来,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清楚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更加有效地在自主学习和体验中建构现代诗歌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艾青追求诗歌的散文化并把自由体诗歌推向新高度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新月派“三美”的主张,以此来构建现代诗歌的必备知识;指导学生利用文学想象解读诗歌,整体把握现代诗歌的想象特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想象的载体并迁移至现实生活场景,为研习现代诗歌提供文学视角的知识支撑。

三是比较鉴赏,构建精神家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品读冯至的“山村”和贾平凹“三秦大地”,体会现当代散文自然地表现个性,自由地抒发情感与思想的特点,并借助下表梳理出两位作家构建自我精神家园的过程。该研习任务与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水平标准4-3”的要求基本一致,即在对两篇散文的个性品读中,根据具体内容,解读其主题和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4](发表3所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的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作品所表现的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提高阅读和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2.从课内精读到课外自读的拓展

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5]因此,教师应在单元综合性研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将阅读和思考从课内延展至课外,回顾学过的相关文章并拓展阅读相关的现当代作品,力求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大致了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可以对作家作品做一个简单梳理(如表4所示)。

根据上表可知,教师在整合教材中出现的鲁迅作品时,可以学习任务为切入点,通过从课内精读到课外自读的拓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习活动。教师在设计研习活动时,可以引入阅读方法指导。例如,“跳读”的过程包括:先从社会认知情境的创设切入,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所有作品的历史背景;再设计相关表格来梳理内在关联,完成理解性阅读;最后“通过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深入了解作者意图并进行批判性阅读思考”[6]。由此,教师便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角度创设了任务,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其原因,并把具体的作品阅读和自己的审美体验有效地融合起来。

三、基于“新视角”的单元学习评价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習”学习任务群时,应依照新课标要求,基于“学习者”视角,力求实现“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

一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要追求表现性评价,一改先前单一、滞后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教师要综合运用诊断性、真实性、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例如,在创设“国民劣根性”批判主题单元任务情境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并给予表现性评价:“独立阅读鲁迅先生代表作,提炼出‘国民劣根性的共同表现特征;围绕主题阅读查找相关文献,并邀请老师及同学参与研讨;介绍自己在广泛阅读鲁迅文学作品过程中找到的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并分享学习体会。针对最后一个任务,教师可以“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点评。由此,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也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密切相关。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例如,在创设“京味之时代巨变”主题单元任务情境中,学生需要选择剧本片段尝试话剧表演。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自己退居次席,引导学生品味京味语言、体会身份、欣赏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评价量表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对实际操作与表现的评价。参与表演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自评。因为自评具有反省作用,能引领学生将研习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反思中提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首先需要基于新课标进行单元学习目标与文本内涵和价值的解读;其次需要创设综合性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从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自读;最后需要基于“新视角”尝试新的单元学习评价,让“教、学、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38、4.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

[6] 温儒敏.“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8):4-12.

[作者通联: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系统观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结构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