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知觉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适应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4-05-11 09:33:29李蕊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留守儿童

李蕊妍

摘要: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对周围的环境比较敏感,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排斥,引发歧视知觉。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适应有着不良影响,包括亲社会行为减少和问题行为增加。对此,家庭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给予其更多情感关注和支持;学校应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供心理辅导,加强家校沟通;政府提供政策扶持,社会需改变公众观念,提供心理帮扶,促进留守儿童行为适应。

关键词: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5-0071-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其子女留在家乡学习和生活,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照顾,成为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行为适应情况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行为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遵守社会规则,高效率地行为处事并取得相应成就的能力[2]。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行为适应不良[3]。其中,歧视知觉是留守儿童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之一。

歧视知觉是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群体受到外界的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包括实际的行动、拒绝的态度或不合理的制度等[4-5]。根据指向性,歧视知觉可以分为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当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周围同伴、老师以及其他人对其自身的偏见、排斥,则会引发个体歧视知觉。部分公众、媒体、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持有刻板印象,将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或将留守儿童的问题夸大,这会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他所属的这个群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从而引发群体歧视知觉。随着个体的成长,对歧视的知觉会越发敏感,由此对其行为适应产生负面影响。

二、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响行为适应的影响

大众对于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加上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使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歧视。歧视知觉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适应不良。

(一)亲社会行为减少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以及为了他人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6]。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个体心理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社会情境的不断接触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断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得到正向的引导,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则会增加亲社会行为;反之,如果兒童在社会情境中感受到其他个体或其所在群体的歧视,则可能降低主动交往的动机,给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造成阻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7]。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留守儿童和父母的相处时间较少,与祖父母或者其他寄养者的情感疏离,当其在学校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和偏见,无法及时得到情感支持,则会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例如不愿与人交往、更少的合作意愿等[8]。

(二)问题行为增加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违反社会准则或行为规范,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行为[9]。《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显示,未成年犯罪者中,有70%是留守儿童,这一数字触目惊心[10]。根据Lazarus[11]的压力过程模型,歧视是一种慢性压力源,知觉到自己被歧视会使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由此引发一系列压力反应,如叛逆、攻击等外化的问题行为[12]。当留守儿童知觉到歧视时,会减少与人主动交往的行为,产生孤独、愤怒等消极情绪,更容易出现攻击、违纪、回避等问题行为[13]。此外,留守儿童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对周围环境变化和他人看法非常敏感的时期,留守儿童具有青春期个体的一切特点,这个时期的他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敏感且冲动,容易将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知觉为歧视,进而表现出回避、攻击等问题行为。

三、应对策略

针对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行为适应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几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成长。

第一,家庭层面:父母增加情感关注,寄养者提供情感支持。

留守儿童父母应与孩子保持长期沟通,通过微信语音、视频通话等各种联络方式与孩子交流,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保持与寄养者的沟通,与寄养者一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支持,降低歧视知觉给孩子行为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学校层面: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供心理辅导,加强家校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对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一部分来自教育者对其问题行为的夸大。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师应主动与其构建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充足的情感支持,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淡化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引导留守儿童参与校园活动,为其创设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歧视知觉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心理现象,对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加强心理宣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三方面全面推进,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多寄养在祖辈家或是亲戚家,学校与其父母的沟通较少,导致父母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交流,将学生的成长情况及时同步给家长,与家长结成同盟,共同帮助留守儿童化解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第三,政府和社会层面:提供政策扶持,改变公众观念,提供社会支持。

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父母不在身边有关。为了使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多一些陪伴,2020年,农业农村部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的实施方案》[14],通过全面推动政策落实,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合力开展指导服务,加强技能培训,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及创业,使其在家门口也能改善家庭经济情况。

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或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来自媒体的报道。对此,媒体应多宣传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例如独立性强、能吃苦、懂事等,多报道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优秀案例,改变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消除认知偏差,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同时,各级教育部门或社会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帮扶,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四、小结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和祖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长期缺少父母的关注,加上外界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或认知偏差,会使其产生歧视知觉,对其行为适应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增加。对此,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有效策略,减少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促进其行为适应,维护其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范兴华,方晓义,黄月胜,等. 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J]. 心理学报,2018,50(9):1029-1040.

[2]邹泓,余益兵,周晖,等.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72.

[3]韩黎,龙艳. 歧视知觉与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特殊教育,2020(6):61-67.

[4]Major B,Richards C,Cooper M L,et al. Personal resilience,cognitive appraisals,and coping:An integrative model of adjustment to abor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35.

[5]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2):216-223.

[6]寇彧,王磊.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86-91.

[7]王鑫强,霍俊妤,张大均,等.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虐待经历比较及其关系研究——基于两维四象心理健康结构的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特殊教育,2018(1):58-64.

[8]崔丽莹,卜炜玮,高权丽,等. 歧视知觉对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22,54(3):259-269.

[9]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EB/OL]. (2011-06-01)[2023-09-14]. https://www.unicef.cn/reports/child-welfare-china-stocktaking-report-2011.

[11]Lazarus R S,Folkman S. 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12]范興华,朱素平,黄亚丹,等. 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行为适应: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OL]. 应用心理学2024,30(1):68-76.

[13]谢其利,郑惠珍,樊燕飞,等. 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J]. 心理科学,2020,43(6):1355-136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EB/OL]. https://www.gov.cn/zhengc/zhengceku/2020-03/30/content_5497102htm.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留守儿童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3:37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33:57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47:57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5:37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32期)2016-05-28 21:18:32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22期)2016-05-06 18:53:23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17期)2016-03-31 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