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全融合,各方合力助成长

2024-05-11 13:50彭玮婧胡宓吴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彭玮婧 胡宓 吴燚

2023年11月,“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融合与实现”——湖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家研讨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湖南教育学会主办,湖南省“双名计划”彭玮婧名师工作室、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等单位联合承办,来自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高校、中小学、社区和社会心理机构等12位专家参与研讨,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丁道群,湖南省教育学会儿童核心素养专委会理事长李斌,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胡宓,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吴静,长沙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彭健,常德市鼎城区教育局仪电站副站长彭三英,全国人大代表、2023年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教师麻小娟,长沙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晨光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陈新,长沙市长郡中学心理教师梁琪,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班主任谭旦,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班主任彭柳,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易晓玲。全省近300名教师现场参会,线上约1.9万人次共同学习。活动围绕如何定位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展开研讨。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我国一直以来倡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然而当前心理健康工作的融合,多被狭隘地看成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的延伸,或仅将学科教师培养成识别心理问题的“助手”,或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扩展成为“类”心理课。这些形式上的融合,忽视了学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学科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长、频率更高、内容更深、层面也更广,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比几节心理课、几次心理活动或咨询要更为深远。基于以上现状,在活动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中的定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定位”等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并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明确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构建支持性发展环境、减少危险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时有效干预心理问题,以提高全体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丁道群副院长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体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乃至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麻小娟老师也谈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去“治末端”,而是“防未病”。

第二,澄清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中的定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由教育系统、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三者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互尊重、边界清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主体和基础,家庭教育协同,社会相关部门和团体的服务作为支持和补充。

丁道群副院长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这个层面上,那么所有教师、所有教育管理人员、所有家长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彭健副校长作为一名有28年工作经验的一线心理教师,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应该做大,变成“大心育”。一是全员参与,光心理教师、校长书记、德育团队重视还不够,教职工、食堂师傅、保安、学校附近商铺等,都需要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融合,所有学科当中都有心理育人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心理层面的开发。然后心理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紧密携手做跨学科的心理育人课程,包括从课堂内走到学校的操场上、活动室里,进行拓展型活动,这样的课程变大了也变活了,没有边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

社区工作人员易晓玲从社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社区要有阵地和专业的队伍,孩子从学校回家后,能够为他们提供学习、活动的空间;引进专业的社工机构做青少年服务,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厘清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定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既包括由心理教师主导的、专业性较强的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如心理课、心理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也包括由全体教师参与,通过教学行为、班级和学校管理行为、师生互动行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日常教育活动。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支持。

丁道群副院长呼吁心理教师们要告诉校长、告诉其他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入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一是要有共识,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健康促进为导向,关口前移,不是说学生有问题了才处理。学科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需要很专业地去识别、处理心理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要有方法。彭玮婧老师的新书《用“心”育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当中就有很好的探索,她在“用‘心助力学科教学”中写了三个方面,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要能操作。

湖南师大郑和钧教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协同教学,他的协同教学理念很有影响力,并且时至今日还有时代意义。协同教学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例如语文课教学生读说明文,这就是培养学生细微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而认知品质的培养又是有助于学科教学、有助于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

第四,确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原则:融合应贯穿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环境建设三大领域,且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化差异。

梁琪老师强调,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周期及所在生命阶段的身心特点,然后再施加以引导和影响。所以就算不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在无形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彭健副校长谈到融合本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有规律的、美好的,更是需要把握契机、润物细无声的,如果为了融合而融合,可能到最后什么都不像。所以不管是哪个学段,育人方向不能错。在育人过程当中,学科育人和心理育人永远都是并肩同行。学科文化、学段衔接、学生管理等等都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既要守住自己的学科本位,又始终不要忘记育人的心理味。

在环境建设方面,李斌理事长从90后乡村小学校长订购校服事件谈到校长的管理风格、人际关系氛围都是环境中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彭三英副站长指出人文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陈新主任认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学校上下课铃声的选择,如果学生正在考试,急促的铃声可能会加剧学生的焦虑情绪。学校在这些细节方面都是可以作出调整和改善的。

第五,提出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基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来实施,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师生交往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行为表现等识别学生的心理需求,全神贯注地听学生诉说,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学生管理中,构建支持性的班级和学校环境,制定符合个体和集体发展需求的制度,优化班级组织结构。

梁琪老师认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有许多场景,班级管理方面,师生关系的处理、生生关系的处理、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很关键的场域。其次,课堂之外的日常交往。教师在课后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沟通去了解学生的背景信息,收集他们的成长历程,这样做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理解学生,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去帮助和支持学生。再者,教育活动应紧贴学生需求、抓住学生成长需要,不流于形式,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结合学校的所有活动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目标。

麻小娟老师谈到自己坚持给学生讲睡前故事,除了可以辅助班级管理,还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在音乐课上,除了开展乐曲教学以及音乐旋律的欣赏教学以外,会去挖掘音乐故事,例如在教《欢乐颂》时,挖掘贝多芬失聪后还坚持创作的故事;在教《浏阳河》时,讲少年毛泽东的梦想。谭旦老师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经历提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并且认为教学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学会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环境建设方面,胡宓教授认为环境建设一定是大家都参与进来的,与此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一定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状态里,他们可能会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网络或者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無孔不入的,而不是说有校园、有家庭就可以把他们保护起来。物理环境也同样很重要,例如陈新主任说的铃声,细节做好了就能给他们带来温馨、舒适的感受。吴静书记提出环境是一个整体,物理环境的背后还有很多东西在支撑着它,例如价值观、学校管理等,如果在学校能把每一朵花、每一棵树养护好,就能把我们的孩子养护好。

第六,强调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教师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学习的规律、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教师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态度,如了解降低心理问题病耻感的重要性,理解心理健康工作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如有效沟通的技能、社会心理支持技能等。

李斌理事长谈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一定离不开一个要素,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共情。很多专家都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能更关注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可能用了一些有损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来教知识。这样的环境就好像一个池塘,本来应该往里加一些养分,结果却丢了很多“毒素”,于是招来一些心理教师专门来清理这些“毒素”。而心理教师普遍都很年轻,或是转岗过来的,力量单薄。所以池塘的维护,每一位教师都是有责任的,而学会共情就是一名教师的“及格线”。教育教学的确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底线,也就是尊重学生的权益,只要在这个底线之上,怎么教都可以。现实状况是,部分人越过了这个底线。如果所有教师都能和学生共情,把握住这一条,就没问题了。

彭柳老师认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应只是教书,育人才是最重要的,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本位,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提升,也就是刚刚讲到的教育的底线。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共情,要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每个学生以及他们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同时还要与家长共情。例如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站在家长的角度,用同理心去想一想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传递信息的方式或方法不对,可能是家长没看到事情的全部真相,也可能是学生回去传达时发生了信息偏差。总之,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解决这些冲突。

第七,探讨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保障机制: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实现和维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须制定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机制,包括设立奖励和认可制度、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组织各种活动和竞赛等。

吴静校长谈到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经做了明确规定,认真读文件会发现国家有顶层的思考和设计,即学校为主导,家长是主体,然后全社会共同服务和协同。梁琪老师指出在学校3~5年总体规划制定上,要考虑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做到理念上的引领。陈新主任提到学校可以聘请社会工作者做相关的工作,例如他本人承接的长沙市妇联的心理咨询师项目,项目中有一部分就是社工服务,这种方式是能够协调多方资源的——心理咨询师、社工、律师、志愿者、精神科医生和政府主管部门。这些资源都可以通过社工服务这种方式进行整合调动,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保障。

研讨会结束之际,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每个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要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有赖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不仅如此,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也需要转变观念、达成共识,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转到对学生的素养教育,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安全、有爱的积极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各方的用“心”守护之下,实现自由、全面地成长。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