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

2024-05-11 09:44:22魏灵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5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校园欺凌影响因素

魏灵真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欺凌事件的走向和结果。根据行为表现可将旁观者划分为积极旁观者和消极旁观者。旁观者的行为受到共情能力、道德推脱水平、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和人际关系、群体规范、学校氛围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开展反欺凌专题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等策略,促进消极旁观者的行为转化,以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积极旁观者;消极旁观者;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5-0017-04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被另一方(个体或群体)有意、反复地长期施加负面行为,如殴打、侮辱、讽刺、诽谤等,导致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现象[1]。经历校园欺凌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严重损害,被欺凌者在学校的幸福感较低,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的风险增高;欺凌者容易受到同学的排斥,辍学、酗酒以及未来生活中失业的可能性更高;目睹欺凌过程的旁观者也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并表现出社会适应问题[2]。

校园欺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201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显示,有 32% 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3]。2016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校园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防治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欺凌事件的背后,除了最常被关注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旁观者。实际生活中,这一群体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研究表明,欺凌事件中旁观者所占比例高达80%[4],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欺凌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因此,校园欺凌的防治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旁观者群体的关注和引导。

二、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

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是指知道或目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的一群人[5]。大多数校园欺凌事件都存在旁观者群体。美国国家犯罪受害者调查(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显示,发生在学校的欺凌事件中,80%有第三方在场;发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的欺凌事件中,有71%的案件有第三方在场[6];宋雁慧、孛志君和秦颖雪[7]对国内5个省份中学生的调查显示,81.4%的中学生曾经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34.7%的中学生曾多次旁观过校园欺凌事件。张文娟[8]研究发现,85%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是有旁观者在场的,然而只有11%的旁观者向被欺凌者提供了帮助。

根据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将旁观者分为消极旁观者和积极旁观者[5]。消极旁观者是指在欺凌事件发生时,采取消极的行为助长欺凌者嚣张气焰的个体。他们所采取的如在一旁嬉笑嘲讽、煽风点火、拍摄视频、袖手旁观、匆匆逃离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欺凌事件的进一步发酵。积极旁观者是指在欺凌事件发生时采取积极的行为,给被欺凌者提供帮助的个体。他们所采取的如及时将欺凌事件告诉他人以寻求帮助、阻止暴力行为、安慰或保护被欺凌者等积极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更严重的欺凌事件发生。

旁观者的态度和行为取向会影响到校园欺凌事件的走向和结果。消极旁观者的做法会强化欺凌者的攻击行为,消极旁观者越多,欺凌行为的持续时间越长,强度越大,频率也越高[9]。积极旁观者可以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研究表明,当旁观者采取积极行动时,有57%的概率能够有效制止欺凌行为,旁观者的干预能够让三分之二的欺凌事件在10秒内停止[10]。此外,积极旁观者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欺凌事件对被欺凌者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与无人维护的被欺凌者相比,有旁观者进行积极干预的被欺凌者报告了更高的自尊,焦虑和抑郁程度更低,被同伴排斥的程度也更低,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安全感[11]。综上所述,旁观者是影响校园欺凌事件走向的关键群体。

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同样作为旁观者,为何有人做出积极的干预行为,有人采取消极回避的策略?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理解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視角。该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因素如共情能力、道德推脱水平、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群体规范、学校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体因素

1.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12]。在校园欺凌的情境中,共情能力高的个体更能够感受到被欺凌者的痛苦,也更倾向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被欺凌者提供帮助[13];共情能力低的个体则无法感同身受,忽视被欺凌者所受的伤害,表现出视而不见的冷漠行为。

2.道德推脱水平

道德推脱是一种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倾向,指当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时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合理化的辩护,从而避免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和自我谴责等情感[14]。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当旁观者的道德推脱水平较低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内疚和自责感,从而在现场做出积极的干预行为;反之,则更有可能将欺凌解释为被欺凌者“活该”,或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等,以减轻心理负担,继而表现出消极旁观者行为[15]。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与评估[16]。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会根据情境需要考量自己的能力,从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当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具备的资源和优势,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会倾向于做出积极行为;而当个体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成功的可能性较低,拥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时,会对行为的不确定性感到害怕,继而退缩,成为消极旁观者[17]。

(二)环境因素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旁观者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当旁观者与被欺凌者同伴关系良好时,旁观者更倾向于做出积极干预行为;当旁观者与被欺凌者关系不良或旁观者与欺凌者关系较好时,旁观者则更倾向于做出消极回避行为,甚至帮助欺凌者欺负他人[18]。在旁观者群体中,如果有与被欺凌者关系良好的学生作出积极回应,其他旁观者也会倾向于为被欺凌者提供帮助。此外,师生关系也是预测旁观者行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增加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使个体在欺凌事件中做出积极干预行为[19]。

2.群体规范

群体内的成员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当个体与群体保持高度一致时更容易被群体接纳,而当个体违反群体规范时更可能受到社会排斥[20]。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尽管大部分旁观者知道欺凌是错的并且持反对态度,但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害怕自己因为做出不符合群体规范的事情而被排挤,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为此,大部分人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采取不作为或顺从群体规范的方式来应对欺凌事件。如果被欺凌者是群体中被排斥的个体,旁观者通常倾向于不提供帮助;如果被欺凌者是被群体接纳的成员,旁观者则有可能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21]。

3.学校氛围

学校氛围是指个体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环境特征[22]。良好的学校氛围能够减少消极旁观者行为[23],例如公平公正的学校规则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安全的校园环境能为个体提供助人的安全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能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当个体在面对欺凌事件时,更愿意采取积极的干预行为,而非袖手旁观[24]。此外,与学校情感联结较高的个体,在欺凌事件中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25]。

四、从袖手旁观到积极介入:促进消极旁观者行为转化的干预策略

在校园欺凌事件防治中,旁观者是很重要的一类群体,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如果想从旁观者的层面来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就需要教育者结合影响旁观者行为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

第一,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提升干预意愿。

共情能力是激发个体干预意愿的直接影响因素,当个体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时才更有可能付诸行动,因此培养共情能力是促使个体从消极观望到积极介入的第一步。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可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共情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共情去理解和关心他人。同时,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共情的力量。

其次,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察他人的需求和困境,从而增强共情能力,提升其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干预意愿。

第二,开展反欺凌专题教育,增强干预能力。

大多数旁观者无动于衷并非是冷漠,更多是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因此,开展反欺凌专题教育是增强学生干预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个体积极介入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反欺凌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和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识别欺凌行为的方法以及应对欺凌的策略。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进校,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指导。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欺凌应对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欺凌行为时保持冷静,正确判断形势并采取合适的行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反欺凌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干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提供安全保障 。

安全、和谐、积极的学校氛围对于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更愿意主动介入并制止欺凌行为。

首先,学校应明确制定反欺凌政策,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确保所有学生了解欺凌行为的危害。各班在学校政策指导下建立相应的班级公约,全班学生共同遵守。

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校园内的人身安全。采取加强校园巡逻、安装监控设备、设立紧急报警系统等措施,有效预防和应对欺凌事件的发生。各班设立一名班级观察员,负责监测班级内部的欺凌行为,并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辅导和援助机制,为遭受到欺凌的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文体活动、艺术展览、科技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交流、增进友谊,形成团结友爱的学校氛围。班级可以组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增加集体归属感,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总之,在校园欺凌防治中,将消极旁观者转化为积极旁观者可以作为突破的重点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开展反欺凌专题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等干预策略的实施,有效促进消极旁观者行为的转化,以预防或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3, 42(4):403-404.

[2]Rozemarijn V D P,Christian S,René V. The support group approach in the Dutch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me:Effects on victimisation,defending and well-being at school[J]. Educational Research,2016,58(3):221-236.

[3]Unesco. Behind the numbers: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Z]. Paris:Unesco,2019.

[4]Jones L M,Mitchell K J,Turner H A. Victim reports of bystander reactions to in-person and online peer harassment:A national survey of adolescents[J]. Youth Adolescence,2015,44:2308-2320.

[5]向術溯.旁观者:决定校园欺凌事件走向的关键群体[J]. 中小学德育,2019(10):42-45.

[6]Stueve A,Dash K,O'Donnell L,et al. Rethinking the bystander role in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J].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2006,7(1):117-124.

[7]宋雁慧,孛志君,秦颖雪. 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J]. 中国教师,2013(15):46-50.

[8]张文娟. 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9]Christina S,Marinus V,Elisa P. Bystanders matter:Associations between reinforcing,defending,and the frequency of bullying behavior in classrooms[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1,40(5):668-676.

[10]Hawkins D L,Pepler D J,Craig W M.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s of peer interventions in bullying[J]. Social Development,2001,10(4):512-527.

[11]Sainio M,Veenstra R,Huitsing G,et al. Victims and their defenders:A dyadic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1,35(2):144-151.

[12]卡尔·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M]. 石孟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13]Thornberg R,Tenenbaum L,Varjas K,et al. Bystander motivation in bullying incidents:To intervene or not to intervene?[J]. Wester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2,13(3):247-252.

[14]杨继平,王兴超,高玲.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671-678.

[15]高玲,张舒颉. 基于情境的青少年道德推脱发展特点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9):42-45.

[16]Bandura A.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3(3):193-209.

[17]Gini G,Albiero P,Benelli B,et al.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s' active defending and passive bystanding behavior in bully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31(1):93-105.

[18]李帆. 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及其行为干预[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21(6):75-80.

[19]Mazzone A,Camodeca M,Salmivalli C,et al.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outsider behavior in school bullying:The role of shame and guilt in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8,38(2):164-177.

[20]Ploeg R V D,Kretschmer T,Salmivalli C,et al. Defending victims:What does it take to intervene in bullying and how is it rewarded by peers?[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17,65(6):1-10.

[21]Pouwels J,Salmivalli D B,Lansu T A,et al. Predicting adolescents' bullying participation from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social status and behavior[J]. Child Development,2017,89(4):1157-1176.

[22]Hoy W K,Hannum J W.Middle school climate: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7,33(3):290-311.

[23]鲍振宙,储怡佳,王帆,等. 校园欺凌中的“袖手旁观”:校园氛围、学校联结和道德推脱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4):580-589.

[24]Konishi C,Hymel S,Wong T K Y,et al. School climate and bystander responses to bullying[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21,58(8):1557-1574.

[25]Jenkins L N,Nickerson A B. Bullying participant roles and gender as predictors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J]. Aggressive Behavior,2017,43(3):281-29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校园欺凌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0:49:52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高中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9:24:11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5:52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南方周末(2016-08-11)2016-08-11 18:39:29
失落的一角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10期)2016-04-26 08: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