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途径。初中思政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对道法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受到教师的重视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若干问题,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 高效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4.053
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要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等角度入手,按照新《课标》理念的相关要求,本着生本理念、理论实践互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课程改革工作。针对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或者阻碍,教师也要借助集体教研、备课等形式,探寻多种有效措施,并将经验进行共享,提高道德与法治整体教学水平。
一、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意义
1.锻炼学生自主意识
教师应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通过讨论和辩论加深对道德和法治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资源。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积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逐渐成长。新《课标》强调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说,这意味着学生需要从真实案例、法律文本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教师的角色是提供学习资源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2.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强调知行合一,即通过实践和体验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法庭、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原则和法律知识迁移到真实场景中,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能够对所学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和适用范围,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小组学习、自主研究等都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在主动参与中,学生更容易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之处。
3.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中,教师在角色、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知识。同时,还应该拓展学科知识,增强跨学科的能力,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性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拥有灵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二、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有待丰富
过去,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习内容过于枯燥,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浓厚兴趣,学生会感到课堂内容乏味,缺乏情感和实践的体验,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缺乏吸引力的教学模式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下降,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向,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学习疑惑未能得到解决,进而影响学习质量。
2.未能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以及法治意识。然而,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和学科考核,忽视情感教育的作用,致使学生在道德情操方面感知力比较薄弱,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甚至一些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压力和情绪问题,情感上的困扰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
3.未能关注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和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关注到实践活动的开展。缺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就呈现孤立化。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中运用的机会,导致知识脱离实际,难以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另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也会遇到困难,不太清楚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导致学习成果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措施
1.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要做好教材解读、学情摸底工作,对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编者意图全面把握;另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年龄特征等,将二者互相融合,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目标,使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相关要求。尤其是在讲解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内容时,教师更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可落地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预防犯罪》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渗透法治思想,鼓励学生了解法律,做遵法、守法的公民。教学之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尽可能明确知识内涵,使学生了解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了解不良的心理以及行为都是触发犯罪行为的动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整节课上,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学生会对违法犯罪的危害、概念解读有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威严。
2.积极采取情境教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师也要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讲解模式,而是从理论方面、实践方面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全面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阶段,情境教学法是广大教师比较青睐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情境中学生可以激发情感共鸣,产生合理的聯想,并对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有效延伸以及拓展,不仅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将生活现象、情境内容和理论知识有效连接,从而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关爱他人》这一章节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其难度并不高。学生也知道在生活中关爱他人是善事,并且每个学生也都有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呵护的经历。但学生只停留在浅层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明白为什么要关心他人。为此,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创设真实情境,如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热点新闻,让学生思考关爱他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影响。视频中,一些学生去看望留守儿童,一些学生在养老院做义工,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危急事件中,人与人之间展现着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情景,相信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3.延展课堂宽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选择的每一篇文章对学生来讲都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开展课堂讲解时,不仅要重视对教材的讲解,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拓展其他资源,使学生能够打开学习视野,真正培养核心素养。教师要具备观察生活、收集教学资源的能力,以此来延展课堂宽度,使学生能够思考道德与法治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再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给出的材料中不断吸取更多营养。
例如《社会离不开规则》的相关内容,该单元主要讲解遵守交通秩序、重视安全检查、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共同进行思考和讨论,而教师要走下讲台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看法,为学生提供点拨。这样一来,学生在他人的影响下也会完善自己的思维,对课程内容深入研讨,同时也会了解到生活中遵守各个地方的秩序并不是强制性的结果,而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形成的,遵纪守法是人享受生活的内在条件。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关键也在于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展课堂创新时,就要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入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知识,展开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获取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而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了解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例如《友谊与成长同行》,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与朋友相处的经历中进行思考,使学生了解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如何真诚友善地对待朋友。当然,教师如果只是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形成共鸣,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提升。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遵从自己的内心,说一说对友谊的看法,与朋友相处时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分析与朋友有哪些愉快的经历。学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分享,课堂上会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地产生更多触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重视课后作业的优化和完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要重视课程作业的优化和完善,通过摒弃传统的枯燥式、背诵式、抄写式、做题式的作业,布置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改变对作业的看法,将作业视为提升自己的阶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互动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然后让学生在课后作业完成时有更多机会展示自我想法。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适应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保证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所提升。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综合水平,将其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中等层和拓展层,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基础层作业以基础知识为主,例如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学会分析教材中给出的生活案例。中等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综合思考,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材料汇总到一起,让学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拓展层次的学生需要完成更高难度的作业,例如借助所学知识解答某些问题,分析题目中体现了哪些社会现象,等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完成作业,并且一些学生还会在自主学习意识下主动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至今这一教育思想仍然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开展道德法治课堂教学时,也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和资源,使学生提高感悟,学会体会生活。教师应当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是预习、上课,还是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推荐各种生活资源,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一来,也能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剖析、自我认识。教师在为学生筛选生活案例时,要了解教学目标要求,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生活案例,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白道德思想和法治意识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除此之外,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也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互相结合,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体会生活。学校管理者也要为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支持,例如活动支持、时间支持、场地支持等,让整个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应当意识到践行新课改理念、做好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其次,要重视构建生态教育环境,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看作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搭建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既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同时也保证核心素养理念的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1] 晁慧《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打造活动型课堂的尝试——以叶国家权力机关曳为例》,《山东教育》2023年第3期。
[2] 朱一梅《新课标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明日》 2021年第21期。
[3] 蒋春福《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考试周刊》2021年第10期。
[4] 石曲《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第23期。
[5] 金燕《基于“互联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云课堂教学研究》,《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28期。
[6] 张瑾《以生活情境为起点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路径探析——以“守护生命”教学为例》,《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年第8期。
(郭士品,1978年生,男,汉族,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人,大学本科,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