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概念下的历史单元教学设计

2024-05-10 12:17王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代史交融政权

摘 要:本文从历史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设计为切入点,对高中教材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进行设计。本文首先解释何为“历史学科大概念”;然后在“历史学科大概念”的指导下,探讨高中阶段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最后在中国古代史的宏观视野下,突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内容的授课重点。

关键词:历史学科大概念 中国古代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4.043

一、什么是历史学科大概念

当下对学科大概念的解释很多,本文采纳方美玲《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确立及其教育价值》一文中叙述的特点:学科大概念应当具有如下特征:从地位看,居于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之间,位于学科顶层,是学科观念;从数量看,数量很少且高度抽象,可以用一个概念解释所有的事物;从功能看,采用适当水平的大概念,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科教育目标。

那么历史学科的大概念又是什么呢?先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历史学科的描述:“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尋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里,新《课标》从历史认识对象、历史认识内容和历史认识目的三个方面对历史学科进行界定。其中认识对象是“人类历史进程”;认识内容是构成人类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事件及现象”;目的则是“通过唯物史观,阐释历史规律,说明历史学科的作用,并发扬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将历史学科特点与学科大概念特点融合,便可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便是历史学科大概念。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三:1.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3.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观点1对应了历史研究对象,观点2、3对应了历史研究内容。唯物史观本身正是我们探寻历史规律的重要理论指导,通过唯物史观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当然符合历史认识的目的。

唯物史观为教师呈现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从宏观上看,教师需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思考每一课的内容;从微观上看,教师需要抽取出一些人类社会发展的要素,应用于课堂解决每一课的具体问题。

二、中国古代史单元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中华历史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世界各国历史发展都有的共性,也有很大的独特性。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中国古代史

新《课标》中对中国古代史的宏观概括是:“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说明我们要着重强化学生对我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具体到细节,再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六个单元中,带有“统一”意思的词语占据很大比例。

再看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下设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结合上述课标内容可知,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古代史的核心内容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其中“统一多民族国家”是认识对象,“建立、巩固、发展”体现了历史变迁。

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要解决这个概念问题,需先明确何为“统一国家”。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莫衷一是,笔者结合白寿彝、葛剑雄、孙进己、李静等人的观点认为,统一国家指基本占有秦统一时的疆域的中央政权;“统一多民族国家”指基本占有秦统一时的疆域,并统治周围少数民族地区,或被周围民族政权奉为正统的中央政权。以此标准看,中国古代可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朝代大体有:秦、两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九朝。如果以秦始皇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至清灭亡的1911年为计算,统一时间约占总时长的67.4%。如果以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共和元年(前841年)算起,我国统一时长约为52.3%。

(二)中国古代史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

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为中国古代史核心概念,以疆域、人、管理方式三个主要要素为探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的切入点,是笔者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宏观思想引领。

按照上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所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分期看,自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我国古代有三段长时间统一期,即秦汉、隋唐、元明清;有两大段分裂期: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时期。虽然西晋也曾短暂统一,但时间短,姑且不必单列。统一时期讲统一要素并不困难,但如何看待分裂时期便是问题。这里笔者采用李静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古代有“趋向统一”的发展特点,在分裂时期也有趋向统一的因素。

下面我们按上述要素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的统一因素。首先在疆域上,这一时期中国的疆域并没有明显扩张,这部分可暂且不论。在“人”方面,有以下几个角度需要注意:1.中原民族统治者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高举统一大旗,无论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还是东晋南朝统治者们,无不以此体现各自统治的合法性。2.少数民族统治者一旦进入汉地,开始时会以破坏为主,如十六国时期,但随着政权发展,他们都会有意识的实行不同程度汉化,在经济上如葛剑雄所言:“多民族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概念,经过长期发展过程,无论哪一种形式,在中国古代史阶段最后都是统一到农耕文明上。”这说的是经济转型。在政治、文化上也如是,如苻坚伐晋便是希望完成国家统一,如十六国中的诸多君主兴建学校、学习儒学便是谋求文化认同的体现。这一倾向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愈发明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给北魏政权带来巨大冲击,但其遗产助力北魏的继任者之一的北周—隋政权完成统一。由此可见,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稳定,上到统治者,下至百姓,都会逐渐受到汉文化的洗礼,逐渐认同统一观念,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管理方式角度上看,南方正因为背离了中国皇权强势的传统,致使国家实力不足,北方在继承中国政治制度基础上,结合自身政权的特点,逐渐融合出一种更有活力的制度体系,由此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管理与政治制度建设有相似之处,除了鼓励百姓农耕外,强化了国家对于赋税的掌握,为统一战争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文化方面推行汉人生活方式以适应农耕社会,弥合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扫除了民族隔阂。

三、教学实施举例

(一)基于本课的问題串设计

大纲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本课课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两相对比可知,本课是要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史实,让学生认知其中民族交融与南方区域开发的内容,其中尤以民族交融为重点。再者,这一大时段作为一个分裂期,却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基于以上认识,本课设置两个大探究问题: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是如何更迭的?民族交融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探究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隋统一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两个问题中尤以探究一为重点。

因为这一大时段内其实包含:分裂(三国)——统一(西晋)——分裂(西晋后)的过程,所以在设计时便可以三国、西晋为一个分裂统一单元,简单说明三国中孕育的统一要素。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视为铺垫。西晋后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要素是本课主要着力点,以南北地域为基准分别进行阐述。由此探究一便分为以下四个小问题:

问题1-1:什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问题1-2:西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1-3:东晋与南朝的统治有何特点?

问题1-4: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

(二)具体实施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是如何更迭的?民族交融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问题1-1:什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设计意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内容,不过这一时期的政权变更并不容易记忆,所以本课开始先从宏观角度入手,引领学生回忆起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明确基本时空定位,方便后面的探讨。

问题1-2:西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由两个子问题构成,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地图和材料初步总结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首先是人的要素,这一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能够由自己完成统一。其次,教材提到“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占据上风”,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史实,容易理解这句话,但笔者希望借这段学生都熟悉的史实,引出本课的分析要素,所以给了下表:

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

——数据来源:《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引领学生从国家经济实力、管理,与政府对国家人口的掌控,即政治管理角度思考教材上的这句话,由此也引出了政权管理这个大维度。蜀、吴两国则如教材所言,一方面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南方的开发,客观上使得南北差异缩小,为西晋的统一提供了便利条件。

问题1-3:东晋与南朝的统治有何特点?

本部分内容比较复杂,跨越五朝两百余年时间,所以笔者将这个问题拆分为如下四个小问题:1.阅读教材,说明什么是士族、什么是士族专权;2.依据《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概括此时社会有什么特点;3.阅读材料,概括此时社会对南方发展有什么影响;4.依据《南北朝形势图》,分析南北对峙中南方地位如何。

设计意图:本部分主要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并通过阅读文字、图片材料锻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其中问题1涉及整个东晋南朝的政权特点:士族强大、皇权弱势,这使得东晋政权很难完成统一。但因为南方较北方安定,所以这一时期维持了南北对峙局面,这是问题2的结论。南方政权为了保证自身安定,加大了对南方的开发,并由于北方人的南迁,使南方的生产方式进一步中原化,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进一步交融,从质量上加强了政权对于南方的控制,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不过这一时期由于问题1中说到的统治阶层出现的问题,所以南方无力完成统一任务,一旦北方局势稳定,南方只能接受被统一的命运,而《南北朝形势图》反映的则是南方在南北对峙中不利局面的体现。

问题1-4: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

本部分主要讲述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发展情况,分为三个小问题:1.结合阅读第29页第一自然段、地图及表格,概括十六国时期社会有何特点;2.阅读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为何要改革;3.阅读材料四,说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借助书上29页表格所展现的政权之多,说明十六国时期北方社会的动荡。同时梳理教材内容:这一时期虽然部分统治者推行汉族制度,但由于民间认同度低以及统治者自身水平不足等原因,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民族矛盾依旧尖锐,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淝水之战的过程中。不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历经数代统治,民间矛盾有所缓和,加上统治者大力推行汉族制度,极大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基础。这边是问题1、3要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隋统一创造了怎样的条件?

最后,呈现下面这段文字材料:

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强化和军事改革,使北朝国力不断增强,逐渐打破了南北之间的均势,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性质,这就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石。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引导学生概括出政权管理改革、经济发展、民族交融、重要人物这些关键词,再分类为人和政权管理这两大维度,完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隋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了哪些条件的认识。

通过本课,笔者希望学生不仅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史实,更要掌握分析历史的角度。而这种历史分析角度又要具有一定普适性,所以本课是在明确中国古代史核心概念后,进行要素划分,经过整合后教授给学生历史思维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方美玲《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确立及其教育价值》,《历史教学》2020年第6期。

[2]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3] 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王文,1992年生,男,汉族,北京人,二级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古代史交融政权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交融的独特优雅
区域史视阈下的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从“源头”认识东南亚之“利器”:《东南亚古代史》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