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

2024-05-10 09:26蓝恭品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学困生

【摘要】教育发展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观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困生”的存在,影响到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构建。关注“学困生”,降低“学困率”,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和体现,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坚定的信心,学困生树立“脱困”的信念,教师不断探索改变学困生的方法,通过学校、教师、家庭齐心协力,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脱困”环境,转化工作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  学困生  教育和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019-03

2021年2月25日,作为躬身小学教学一线数十年的我,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全国人民的小康之梦终于得以实现这个报道时,欣喜之余我深有感触。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贫困户”和“学困生”这两个有着多么相似之处的词语,使我在不自觉中把“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和“有效课堂教学”“学困生”转化联系在了一起。

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观念,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需求,也是全体学生的期盼,更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

我是一名执教30多年的乡村小学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着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同时兼任班主任。在我接手的班级中,总是有这样数量不多的学生:自身智力水平正常,学习及生活习惯很差,上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仅自己不学习还影响他人学习;听课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不积极,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玩性大、小动作多,上课回答问题思维乱,理解能力差;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成绩很差,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他们是让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科任教师很头疼的孩子,这就是我们教师眼中的“学困生”。

学困生这个群体是学校教育客观存在的,在学校、班级里占比虽小,但影响很大。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刚入校门,所学知识较浅,学困生数量会不多;若不重视,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加大,学困生数量会逐渐增多。这样会影响到学校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构建;会影响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养成;更会直接影响学困生个人将来的成才和发展。

关注学困生,正确地对待和有效转化学困生,降低“学困率”,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應有的发展和提高,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很好的落实和体现。转化他们,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学困生将来可能成为单位的佼佼者,我们只要为他提供良好的环境,挖掘他们的潜能都可以成才。因此,成功转化学困生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责任。

回想自己几十年的教育历程,最难做的就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探讨教育和转变学困生的策略和方法,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幸福地生活在班集体大家庭中,努力做到降低班级里的“学困率”。如何教育和转变学困生,结合全国“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进程,本人有几点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的信心是学困生转化的保障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孩子的自身心理素质和认知基础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秉持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化学困生,教师要对学困生有坚定的信心,信心是转化的保障和前提。记得当年,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国人民抱着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充满信心、克难攻坚、过坎爬坡,使得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贫困村全部出列。我们教师如果能对学困生充满希望,信心百倍;清楚学困生的“学困”并不代表永远落后,他们身上有许许多多优点和长处。坚持用辩证的育人态度、科学发展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学困生;对学困生进行有效、耐心、反复的教育。通过有的放矢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经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转变,在某些方面会做得很优秀,会逐渐摆脱“学困”状态,学困生转化也必将开花结果。

二、学困生重树自信心是有效“脱困”的起点和关键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在脱贫过程中,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动力,实行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做到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只要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可见,一个人只要有了坚韧的意志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才会想办法解决困难,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真正实现彻底脱贫。转化学困生也是如此: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变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通过不断加强训练,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让他们的付出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使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老师通过内化教育、赏识教育,激励他们主动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接受他人的帮助。有针对性地给他们讲一些像英国物理学家霍金顽强学习的事迹,介绍一些科学家逆境成才的故事。告诉他们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只有勇敢战胜它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鼓励他们敢于正视出现的问题,努力克服挫折和困难,重拾自尊自信。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帮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改变“努力也学不会”破罐子破摔的错误认知。打消学习“等、要、靠”的想法,树立起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学习信心,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摆脱学习“困境”,成为幸福之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之人。

三、学校、教师、家庭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一)学校要创设学困生转化良好氛围,为转化工作保驾护航

学困生转化的质量是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体现。学校要健全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推进学困生转化常态化,为学困生转化工作保驾护航。要主动肩负起学困生转化的主体责任,切实把学困生转化工作抓好、抓实。学校要调动老师转化学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将学困生转化纳入教师教学常规管理、教育质量评估,与教师的评先选优、绩效考核、晋职评级、年度考核及量化奖励等挂钩,让教师明确帮扶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育一名优等生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优化学困生成长环境,落实好学困生帮扶机制,建立学困生转化奖励机制,为学困生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还要把学困生成功转化的典型案例在学校宣传平台做好正面引导,让更多的学困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从而唤醒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让这些暂时掉队的学生尽快加入优秀的行列,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一起快乐地学习和健康地成长。

(二)教师要了解爱护学困生,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精准”转化

1.全面了解学生,转化做到“一人一策”。在脱贫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精准扶贫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脱贫攻坚重点在精准。[2]弄清贫困户致贫原因,是精准施策的前提,“一户一策”是总体要求。同样,教师在转化学困生,为学困生制定转变方案时,不能“千人一法”,一定要认真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弄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内因问题,以及导致问题的原因;要掌握学困生的生活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人施策”,做到方法对头,措施具体,落实到位,确保有效转化。

2.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成功转化。在脱贫进程中,脱贫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他们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目标,确保贫困户一步一步地改变贫困的现状,最终彻底脱贫。教师在转变学困生时,也应当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现状,与他们一起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心中有目标,前进有方向”。老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学会今天与昨天比,自己与自己比,自己与已经转化的学生比,让他们知道有付出就有回报,点滴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他们有了进步就及时鼓励,激励他们去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断增强其成功感、幸福感。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控能力,自己的既定目标得以实现,而且经过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走近学困生,真情感化促转变。教师不仅要把学问带进课堂,也要把爱带进课堂。学困生转化的前提是老师要有爱心,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谅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走近学困生,成为学困生的良师益友,用耐心、真情感化他们,与他们推心置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就会激发学困生改错争先的动力,转化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倍功的效果。

4.课堂教学优化转变方式,坚持因材施教。学困生本身学习基础薄弱,接受和理解能力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師需要尊重学困生转化规律,优化学困生转化方式,坚持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班级中学困生的实际,注意传授知识的梯度排列,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先易后难、小步子前进的策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使其感受到努力后的成功感。课堂授课时,老师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原则,根据学困生学习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采取多人异步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学会一些课堂学习方法和听课技能,使他们经过一段时期的刻苦努力,能逐渐达到学习目标和要求。

5.加强学法指导,开展“优帮困”帮扶活动,促进共同进步。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具体状况,与学困生一起理清自己学习方面的问题,把存在的每一个问题再细化、具体化,分解成若干便于“对症下药”的小问题。其中,学困生中有不少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而造成学习滞后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注重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养成作业认真书写、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加强复习的习惯。相信学困生的整体素质及学习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升。

(三)家校高效沟通,共同发力,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脱困”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学困生的出现,家庭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成为了学困生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家长的配合和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为了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我们的做法是:1.举行家长培训交流活动。通过老师专题讲座、优秀学生家长经验介绍榜样引领,让学困生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我们还提醒家长平时对孩子多激励,多关爱,请家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为孩子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2.定期开好家长会。在家长会上,通过与家长沟通,老师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家学习、生活及思想上的波动情况;和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学习、爱好和情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达成共识,探讨学困生教育的时机和转化的路径,探索行之有效的“脱困”方法。3.邀请学困生家长走进课堂。家长参与、观摩自己孩子课堂听课的情况,了解孩子在班级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洞悉孩子的学习失误及原因,为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方面提供了“精准”的思路和方向。4.我们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和沟通,及时向家长通报学困生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进步情况,让孩子在家里能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心里充满温暖,树立变好的信心,更好地促进其转化。因此,我们学困生转化工作赢得了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形成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使学困生转化有了基础保障。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探索改变学困生的方法,对学困生转化有决心、有信心,保持一颗耐心,一颗恒心,充满希望地关爱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力量与自信,转化工作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龙,马尚龙.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部署我州贯彻落实工作[N].民族日报,2021-2-28.

[2]庞震,王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知识基础、热点与趋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3):67-73.

作者简介:

蓝恭品(1970年8月—),男,汉族,山东即墨人,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校教育管理及课堂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初中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如何让学困生走进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