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4-05-09 16:31胡启福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新生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助学所学例题

胡启福 (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新生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应用意识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问题,学生很少会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难以解决教材中的应用题。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学生应用意识发展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需要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在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效把握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

一、课前:以助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内容相对凝练,部分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时很难融入教材中的数学情境,难以感知例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环节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学生自主探究新课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为其分享助学资源,让学生在助学资源的辅助下深度解读例题,思考如何运用新课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探究难度、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助学资源,辅助学生完成有关新课内容的探究活动。若新课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探究难度较高,教师可以开发微课,在微课中引入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生活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内容的同时,初步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若学生具备独立探究新课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导学单,指引学生结合导学单自主观察生活,对照教材分析观察生活的成果。通常来说,针对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层次,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学习需求的助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前有效预习新课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之前,教师可以设计课前自主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教材中例1 ~例3 的例题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初步了解“厘米”的相关知识。为在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教材内容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开发助学资源,并组织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助学资源展开课前探究。

1. 开发并分享微课

教师可以开发并分享包含如下场景的微课:妈妈想要给小红缝制一块桌布,但由于不了解课桌的长和宽,无法确定桌布的尺寸。为解决这一问题,妈妈让小红在上学期间测一测课桌的长和宽。由于小红曾看到母亲用手测量物品,用“拃”作为单位,因此她也在学校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并得出结论:课桌有5拃长,3拃宽。回到家中,妈妈却告诉小红这样测量是不准确的,并通过做实验让小红认识到对于同一物品,小红测量时有8拃长,母亲测量时却不到5拃长。随后,妈妈拿出小红文具盒中的尺子,教小红使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小红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妈妈为其缝制了一块精美的桌布。

在这一微课中,教师选择了一个与生活关联紧密的案例主题——缝制桌布,并设计了“矛盾”,即不同人的“拃”不一样长,这一部分内容对应教材中的例1。妈妈教小红使用尺子的相关内容对应教材中的例2 和例3。这一助学资源既可以让学生顺利解读教材中的例题,又可以解决例题与生活关联不明显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新课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

2. 编制并分享导学单

导学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书面学习材料,通常包含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任务、习题等。结合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在编制导学单的过程中引入如下关键任务。

任务1:研读例1,分析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任务2:观察生活,模仿例1设计新的案例,再次证明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任务3:研读例2 和例3,明确“厘米”的含义,并用尺子测量文具盒、作业本、数学书的长和宽。

在以上任务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并要求学生结合例题分析成果有序观察生活,保障学生取得理想的探究成果,强化学生“做中学”的意识,培养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事物的能力。

3. 设计自主探究任务

完成助学资源分享后,教师可以分层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实际水平的自主探究任务,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助学资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前探究活动的自主探究任务。

层次1: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薄弱,学习能力弱,教师只需要鼓励其多次观看微课,在把握微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模仿小红用尺子测量课桌、椅子的长和宽。

层次2: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较强,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鼓励其先观看微课,再结合导学单内容阅读教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场合。

层次3: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较强且学习能力较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导学单任务。若无法顺利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可以结合微课进行学习;若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则无需观看微课。

以上,教师在教学前开发助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主探究任务,让学生明确助学资源的使用方法,既可以保障学生在课上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测量”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让助学资源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课中:以关联生活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受学习时间、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可能会遇到无法系统了解所学内容应用情境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意识的发展。鉴于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指导,设计多个关联生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度理解新课知识,有效提升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掌握新课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出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境,也可以分享一些校外的生活案例,还可以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设计生活化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丰富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面积”时,为帮助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期间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

在课前探究环节,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基本掌握本节课涉及的两个面积公式,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和“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观察校园,分析校园中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事物,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求其面积。在观察校园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多个结论:如给教室铺地砖时需要求教室地面的面积,刷墙时需要求墙的面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加深了对“面积”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了掌握面积公式的重要性,并提升了对自主探究成果的印象。

2. 分析生活化教学素材

校园外有大量数学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期间引入更多的生活化素材,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补充例题、播放微视频、分享与数学学科知识相关的新闻或故事等方式引入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析生活化教学素材。结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补充如下例题:要在一块长15米、宽10米的长方形菜地周围修一条宽1米的路,试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结合这一补充例题,可以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此后,教师可以播放微视频,引入更多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情境,并让学生结合情境自主设计问题,提升应用意识。

3. 完成生活化巩固练习

确保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数学概念、公式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巩固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先仿照教材中的例题或补充例题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再适度进行拓展,提升练习难度。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可以依据上文提及的例题设计巩固练习,创设“给教室四面墙壁贴壁纸”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新的情境,如“根据扩建后的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求需要购买多少种子”“根据一个桌布的面积求需要购买多少布料”“根据花坛的面积计算需要购买的花苗数量”等。

以上,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或思考生活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深度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中与新课知识相关的内容,对其应用意识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课堂所学,总结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相关的生活情境,深化课堂活动的影响。

三、课后:以拓展项目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组织学生参与拓展项目探究活动,可以有效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受到项目的影响,形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习惯,有助于让学生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多个阶段,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受到课堂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影响,学生能对“植树问题”产生较为深刻的了解,认识到“植树问题”存在一定的变形情况,可以引申出“锯木头”“挂灯笼”“计算电线杆数量”等情境,并结合情境细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拓展项目,项目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1. 知识应用案例搜集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搜集更多与“植树问题”相关或相似的案例,让学生受到启发,观察并思考现实世界,从而得出多个案例,如“小区内相邻的路灯距离一致,可以根据路灯的数量计算小区内一条小路的长度”“楼梯的高度一致,可以根据楼梯高度计算一层楼的高度”等。这样,在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第一阶段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便可以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相关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复杂问题。

2. 数学问题挖掘阶段

部分小学生自律意识不强,课外探究活动深度不足,教师要求学生机械观察生活中的新课知识应用案例很容易导致其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数学问题挖掘阶段,鼓励学生基于观察生活的成果提出生活问题。学生可以观察图书馆某一条走廊的植物,结合植物摆放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图书馆一条走廊每隔3 m摆放1盆植物(两端也摆放)。已知这条走廊左侧共摆放11 盆植物,试问这条走廊有多长?

3. 项目成果展示阶段

研读学生项目第二阶段的探究成果后,教师可以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精彩的生活问题组成“练习巩固习题册”,在每一个问题后标明“出题人”,鼓励学生在练习课或课后时间解决“练习巩固习题册”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植树问题”相关知识,又可以强化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细致出题的意识,提升课后拓展项目的开展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受到同学的启发,获得更多观察生活的灵感。

教师在教学后设计拓展项目,引导学生基于课前、课中探究成果观察生活,并基于观察生活的成果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形成观察身边“植树问题”相关场景的意识,并基于具体情境的细节信息展开思考与计算,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前,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情境开发助学资源,辅助学生结合助学资源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关联生活的活动提升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课后,教师可以设计拓展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走进生活,进一步强化应用意识。

猜你喜欢
助学所学例题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非所学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爱·帮扶·助学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