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4-05-09 16:31姚生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朵云教学点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姚生高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朵云教学点)

主题式学习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开展的学习引导活动,让学生在既定主题下,通过探究和学习知识,达成相应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受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主题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主题中的学习任务,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对主题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和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主题式学习的价值

1.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主题式学习中,学生能根据主题了解学习内容,结合具体学习任务和要求学习重、难点知识。主题式学习的运用,能将晦涩难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设定为不同的任务,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从主题式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有助于深化学生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在主题式学习中,学生能结合具体学习主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知识价值,又能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设计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

3. 有助于改进学习方式

主题式学习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主题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而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由此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主题式学习中,学生能主动探究道德与法治问题,加深对法律知识、道德准则的理解,培养法治意识。同时,在合作中独立思考、推理,贡献自己的智慧,共享合作探究的成果,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全新认知。

4.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完成主题任务的同时,学生可以发挥创造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此消化重、难点知识,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主题式学习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获得了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能根据教师的提问和具体情况发表观点。在主题式学习中,学生明确各自分工,交流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成果,能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可以让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主题式学习的策略

1. 精准定位教学主题,巧妙设计主题式学习活动

主题式学习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特点,对不熟悉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具有吸引力的主题,能点燃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主题,能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此,教师应该精准定位课堂教学主题,烘托积极的主题式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投入主题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实际,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这节课的主题式学习围绕“空气清新真好”“我身边的空气好吗”“是什么污染了空气”“我能做些什么呢”展开。依据教学内容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关注本地空气质量,明确空气清新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影响;了解空气污染成因,学习应对空气污染的保健常识;懂得调整自己的生活,应对空气质量变化;了解有关空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自觉减少污染空气的行为,树立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主题确定为“重要的空气”,与主题式学习密切相关。在精准定位教学主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有关空气质量的问题,结合口罩、防护面具等出行穿戴物品,分析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影响。四个学习主题对应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空气污染小调查,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相关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教师鼓励学生分析法律条文,结合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空气污染的必要性。为了提高主题式学习的吸引力,教师还可以设计“清新空气保护计划书”活动,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倡议,说清楚环保出行的交通方式,结合具体的空气污染提出防治建议。教师巧妙设计主题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实践任务,在主题式学习活动中体会空气质量对人们生存的影响,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形成良好的信息搜集、自主探究能力。

2. 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深化学生主题式学习体验

情境是教师有意营造的特殊意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对应的情感体验,对于深化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与主题式学习进行融合,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其能增强主题式学习的代入感,在对应情境中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进而深化主题式学习体验,实现预设学习目标。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的主题式学习围绕“生活处处有规则”“守规则要自觉”展开。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规则的关注。具体教学情境创设如下:精彩游戏是学生童年成长过程中的“好伙伴”。你与小李是好朋友,在“环形跑道你追我赶”游戏中,小李选择“走近路”堵截,取得游戏胜利,这种违背规则的行为你认为值得提倡吗?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中,通过思考游戏规则,判断游戏行为,可以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游戏中有规则,生活中亦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主题式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则。生活情境创设如下:上下楼梯时,两个方向的学生都靠右行走;放学后,你与同学狂奔出校门,险些撞到路人;过马路时,一群人毫无顾忌地“闯红灯”,你在犹豫要不要加入他们;为了节省体力,你选择穿过禁止通行的绿化带回家。生活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可以启迪他们结合学校、社会规则进行思考。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忆和反思,明白遵守规则与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进而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为了深化学生的主题式学习,教师还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在科技馆售票处,好朋友在队尾向你求助,渴望通过插队买票,提前进入场馆,这种情况下你选择让他插队还是制止,并说明原因。你的制止理由可能是什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将教学内容与主题式学习建立起联系,学生能在具体的主题式学习环节思考,有理有据地指出插队行为的错误之处,说出自己的合理建议,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3. 分组合作开展实践,培养学生主题式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是主题式学习的常见形式,也是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种手段,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道德与法治主题式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合作实践主题,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各个小组学生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其在小组合作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实践中予以解决,推动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这节课的主题式学习围绕“班委会的职责”“班委选举有程序”“班级建设人人有责”展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开展实践,按照以下步骤选出劳动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首先,选小组会议主持人;提案选举内容;其次,自由讨论、无记名投票;最后,公开唱票,主持人公布结果。在具体选举实践中,学生能围绕主题式学习按照步骤进行选举,感受民主决策的过程,理解班委会的选举程序,初步形成责任意识。在小组实践中,部分学生仅参与投票环节,对其他民主决策活动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对应的竞选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职位进行竞选,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协商合作的原则,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在具体的主题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的实践程度,提醒学生在参与竞选、选举结果公布后,共同制订小组活动章程,并落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行动中。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提供不同的活动章程参考,如小组运动、小组值日、小组学习、小组文艺等。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有序参与主题式学习活动,能珍惜自己的投票、参选权利,形成集体荣誉感,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关注学习成果展示,增强学生主题式学习自信

成果展示是主题式学习的必要环节,目的是通过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其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建议,使其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为了提高主题式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设计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主题式学习成果。在成果展示中,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与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科学、客观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习建议为辅,让学生逐步增强主题式学习自信。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节课的主题式学习围绕“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展开。在第一个学习主题中,学生需要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开展“秩序小实验”,阅读“应急车道就是‘生命通道’”,收集不同场所的公共标志并理解其含义,根据不文明行为提出建议。在第二个学习主题中,学生需要结合不同场所、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阐述应该做出的正确行为,针对具体公共事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形成法治观念。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第一个学习主题中的成果,集中呈现学生“公共生活秩序单”的设计,提炼其中值得全班借鉴的公共秩序建议,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秩序小实验”结果,参考学生阅读材料后的发言内容,指出学生对公共秩序理解的片面之处,建议学生结合规范的行为举止,理解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场所的公共标志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主题式学习成果,表扬态度优秀且回答正确的学生。在第二个主题式学习结束后,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建议为辅。教师可以结合“红灯损坏”“工厂排污”两个场景,分析学生提出建议的合理性,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界定,如“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解读维护公共秩序行为的必要性。在教师的点评下,学生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开阔学习视野,增强主题式学习自信,形成“遵守公共秩序光荣、破坏公共秩序可耻”的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三、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主题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自主学习视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学生能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认知主题式学习运用价值的基础上,精准定位教学主题、合理利用情境教学、分组合作开展实践、关注学习成果展示,由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提高主题式学习的运用实效。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