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展开的观察、分析以及思维方式”。历史教学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因此,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分析时空观念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分析时空观念与主题教学的相互关系,探讨时空观念下初中历史课堂主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时空观念;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138-04
时空观念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时空感知和认识,既是理解历史的前提,也是学生历史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主题教学是以某一特定主题为核心,围绕该主题展开教学活动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主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因此,将时空观念与主题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 初中历史学科中时空观念以及主题教学基本概述
(一)初中历史学科中时空观念基本概述
时空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按照时间顺序对事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出的总结与看法。拥有良好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客观了解事物区域概况以及历史演进规律、理解历史发展脉络,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空间概念之历史时间。历史中的空间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比如,“中国”一词在古代,“国”代表城或者邦,顾名思义,中国就是位于中央的城池,随着统治区域不断拓展赋予了“中国”新的含义,即“天子”所统治的领域,并且有了“中国而外四夷”的说法。随着时代发展,虽然上述内涵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但是外延却处在不断变化的进程中,根本原因就是朝代更替及统治区域变化。在奋力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一词的概念越发清晰,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式确定。可以看出,从空间角度学习历史概念,重点应放在不同时期的内涵理解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情况,认识到历史并不是一个个单一的事件。
第二,时间变化之历史空间。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历史事件有明显差异。以中国版图为例,从原始社会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演化而来的,每个时期都有其显著的特征,但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社会发展处在不断前进、优化的过程中。又如,欧洲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历经了辉煌的罗马帝国、蛮族入侵,以及一系列历史运动后才形成当前大小不一的城市和国家。可见,对一定区域内发生历史事件的时间变化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前因后果,还能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正确认识问题。
第三,时空观念之时空一体。历史事件是时间与空间的集结体,在历史教学中又称之为时空一体。历史事件的发生除了要关注时间、地点,还要考量是否有空间点作为事件支撑,因此基于时空观念分析历史事件需要关注六大要素,即产生原因、事件背景、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发生地点、发生过程以及事件结果,缺少时与空的统一,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历史事件。同理,单纯从某一角度(时间、空间)思考历史事件,也是不妥的,只有站在时空一体的视角下学习历史,才能掌握历史演变规律。
(二)初中历史中主题教学基本概述
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是一种以历史主题为核心,以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的深入探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聚焦性。主题教学以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全面探究该主题,在收集、整理、分析相关史料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其二,综合性。主题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其三,探究性。主题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如讨论、辩论等,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协作交流能力。其四,互动性。主题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 时空观念下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聚焦时空,确定主题
1. 掌握时空观念,表述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历史事件是在一定时间段、特定空间下发生的,只有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时间框架中去探索历史事件,才能使其对历史事件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初中历史知识涉及中外古今,蕴含的历史事件更是多不胜数,这就需要教师将历史事件与时空要素有效融合进行主题设计、明确教学重点,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以及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历史概念如分封制、孝文帝改革时,可融合时间要素,将教学主题确定为“西周分封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注入时空元素转变学生学习历史事件的枯燥乏味感,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规范表述历史事件的习惯。常见的历史事件表述方式有两种,一種是时间要素;另一种是空间要素。突出历史事件的时间元素、空间元素,有助于学生牢记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点。此外,培养学生从时空角度叙述的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教学“文艺复兴运动”时,根据课前导言部分可将主题概括为“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然后带领学生分析、总结。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表述历史事件、提炼学习主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表述历史的习惯,使学生认识“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2. 定位历史事件,明确主题
时空观念下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时间和空间中理解掌握知识。以“丝绸之路”教学为例,古代时期因政治、贸易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差异明显,且不通往来。随着张骞等人的不断探索,打通了连接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除了能将汉朝的物品(如丝绸、香料、玉器等)经由西域送至中亚和西亚再通过转运送到更遥远的欧洲地区进行贸易交流,还能使西域地区的物产,如核桃、葡萄,甚至西方文明中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以及中亚、西亚的服饰、饮食方式等流入东方,这对中国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带来较大的影响,增强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到了唐朝中期,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明显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盛时期。为此,教师可将“古代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再以“探寻新航路”教学为例,哥伦布等人在不断探索、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哥伦布在当时被称为跨越大陆和海洋、建立全球联系的“第一人”,推进了世界范围内人口、物种、商品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历程和新航路的开辟”主题展开分析、探讨,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可见,在时空观念下实施初中历史主题课,建立以历史事件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能将原本零散的历史知识渗透到立体的时空逻辑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二)注重自然,分析发展
1. 关注空间位置,理解事件
空间位置在“地理学”中有第一概念之称,是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外在客观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从历史学角度分析,空间位置则是指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是在特定的空间位置中形成的。在时空观念下确定空间位置,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发生。例如,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教学中,教师利用两个地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一个是互补色地图,提出问题:想一想马可波罗在东游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另一个是元朝疆域图,让学生观察元朝在欧洲和西亚的疆域,分析马可波罗东游的背景及条件。在此过程中,学生从空间位置上了解到欧洲人走出家门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并且沿着丝绸之路就能抵达北京。再借助空间变化梳理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带领学生感受马可波罗东游过程中的艰辛。又如,在“阿拉伯数字西传”主题讨论中,也可以利用观察地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首先,出示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疆域图,再给出话题:“早在8世纪,数字就已经传入了阿拉伯帝国,而当时的阿拉伯是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州的帝国,包括西班牙。数字在阿拉伯境内广泛应用,其向欧洲国家的推广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梳理阿拉伯数字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线,建立起空间和时间联系,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由此可见,从空间位置角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能增添历史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还能在对地图的观察中使扁平的历史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效果远超“平铺直述”。
2. 关注自然环境,认识历史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在歷史教学中,关注自然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地形影响。地形是地物形状以及地貌的总称,特点为多样化,如山脉、高原等,不同地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自然条件。比如,在“为什么说古希腊是西方文明摇篮”主题讨论中,可先借助历史图册带领学生观察希腊半岛的地形,分析其特点,学生可以得知山脉众多、水域分割及交通落后造成希腊半岛拥有众多且独立的城邦,这些因素推动了古希腊中央集权的形成,为人民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公民享有直接参与民主政治权力提供了契机,为早期政治制奠定了基础。第二,气候影响。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拥有适宜的气候是形成早期文明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华早期文明的摇篮?”主题讨论中,为了让学生明白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的核心元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图1),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了解早在3000~5000年前的夏商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平均气温要高于现在2℃左右,良好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夯实了农业耕种基础。基于此,学生可知自然环境的变迁在生态环境发展、文明兴衰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能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三)“生”为主体,多维活动
初中历史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原本零散的知识串联成“线”,让学生在点与点的衔接中学习历史、培养时空观念,使在时空的牵引下探索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为了加强“时”与“空”的关联,可运用大单元教学法,以“生”为主体构建多维教学活动,渗透时空观念。以《古代亚非文明》教学为例,在精细阅读及整合、归纳教材内容后,可将教学主题确定为“大河流域之人类文明的摇篮”。
首先,阅读,使学生感知“历史轮廓的整体性”。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古代主要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和文明代表成果,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初步构建时空观念。其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张包含古代亚非文明名称、文明产生地域以及文明代表成果的表格,将相关要素填写在表格中(包括地区和流域、国家产生时间、政治文明成就、物质文明成就、思想文化成就等),从整体角度上感知古代亚非文明,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其次,整合,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概念”。这一课时的重点是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容性,可以借助问题引领学生更好进行理解。如问题1:古代亚非文明是基于何种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你能说出理由吗?由于学生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基础,所以在阐述古代亚非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以及产生原因时,并无太大难度。同时,在说明这些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时,也同步解释了历史概念。问题2:从代表成果角度分析古代亚非文明。①为什么金字塔被视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②为什么称《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③你能说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吗?佛教是如何创立和传播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亚非文明中的代表文明成果,学生会对奴隶社会形成有更深入认知,如此,学生在理解古代亚非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方面也就更加简单。问题3:总结和归纳古代亚非文明的特点。上文提到,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产生,即便是同一历史时期下的不同地区,也会诞生出独特性、多样化的古代文明。同时,古代亚非文明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独立,这彰显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共容性。
最后,绘制,促使时空观念“落地”。此环节设计能将教学任务转变为时空的统一,从整体角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动手、动脑能力,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例如,按照时空坐标,标注文明发展。由于学生对古代亚非文明缺乏宏观的认识,所以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一个时间轴、填写主干知识,了解古代亚非文明的发展脉络(图2)。又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从整体角度上感知单元内容、掌握核心知识。
三、 结论
综上,将时空观念融入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主题教学能使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时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因此,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学生能正确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背景等要素,进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高.基于培养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研究——以《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为例[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3.
[2]李婉姬.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课堂主题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1):34-35.
[3]刘妍妍.梳理·建构·升华: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4):40-44.
作者简介:章大奇(1986~),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