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的ぬ剿饔胧导

2024-05-08 14:59:44黄晓媚
考试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教育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有效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当前的教育必须重视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和德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对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幼儿阶段的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德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对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德育课程;深度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021-0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提出新时期的教育必须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幼儿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幼儿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的优秀习惯。这一概述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在新时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幼儿的思维和认知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加强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劳动观,为立德树人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劳动教学和德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开展劳动活动,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责任心,激发幼儿对劳动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的开展中,劳动教育的开展是贯彻落实德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新时期劳动教育和德育教学之间的融合,开展丰富的劳动活动,在劳动活动中蕴含德育教学理念,同时在德育教学中,树立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幼儿对劳动的情感。

一、 新时期德育和劳动课程深度融合的作用

(一)推动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对幼儿的培养方向转变为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下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德育和劳动课程深度融合,首先能够引导幼儿通过劳动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劳动实践结合,激发幼儿对相关劳动活动的求知欲望,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劳动课程的开展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运动,进行劳动教育能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最后,劳动教育还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去感受事物发生的规律,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新时期教学背景下,将劳动教育和智能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劳动观

在幼儿劳动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幼儿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对劳动科学的价值思考。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德育教学如讲劳动故事、播放劳动相关的音乐等激发幼儿对劳动的情感,进而实现思想品德的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与劳动价值观,促使幼儿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将此类劳动价值观转化为自身实践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充分体现劳动的德育教学意义。

(三)有利于幼儿感知社会

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德育教学,能在以往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技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养成幼儿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幼儿感知社会、促进幼儿对周围事物以及实践活动认知的转化,加深幼儿思想的深度。

二、 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向

在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立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观念,提高教学实践开展的科学性。在实际劳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幼儿在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推动幼儿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立足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在劳动教育中蕴含德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加深幼儿对劳动的感知,深化幼儿的劳动感悟。对幼儿来讲,劳动教育是提高幼儿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德育的观念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全面分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对幼儿进行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教學,鼓励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使幼儿在未来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高效融合,必须保证教师的劳动教育课程能有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念。对幼儿来讲,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对思想道德相关概念以及对劳动价值观的认知不够深入的现象,如果教师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超出幼儿认知的劳动教育实践,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可能出现对劳动认识不够全面的情况,导致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缺乏原本的教学意义,无法达到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适当的教学活动。例如,结合幼儿日常的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劳动主题,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劳动教育的教学价值。

(三)注重教学实践方式的挖掘

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对教学实践具有极高的要求,结合幼儿对事物认知的特征,进一步在德育教学中强化劳动教育,不断发掘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和时间渠道。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校内劳动教育素材的挖掘,还要注重对社会、对家庭中劳动教育素材的挖掘,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劳动节教学环境,推动一系列劳动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使幼儿在劳动实践中拓宽眼界,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挖掘家庭教学的有效实现形式,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为幼儿提供劳动机会,在劳动中为引导幼儿对劳动实践进行思考,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展社会劳动教育主要是利用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劳动课堂的教学知识,对幼儿进行深入、持续的劳动教育教学,推动幼儿思想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

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坚持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的劳动教育背景,挖掘符合幼儿认知的劳动教育素材,并在组织幼儿开展劳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例如,教师针对幼儿的具体认知以及课程的具体安排,结合当地行业劳动特色开展劳动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具有吸引力的劳动教育素材。一方面,将当地劳动的特色精神风貌展示在幼儿面前;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幼儿对劳动的认知,进一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强化劳动课程中的德育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德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树立关于劳动的重要理念,激发幼儿对劳动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念,促进劳动教学以及思想道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劳动

受到幼儿思想发育和认知方面的局限,要想在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中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劳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绘本阅读、图片和视频教学等形式将劳动相关的概念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直接了解劳动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对绘本、图片、视频的直观欣赏和感悟,教师再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让幼儿深入了解劳动的内涵,理解劳动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劳动,和劳动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体会劳动的深刻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结合劳动实践对幼儿进行思想引导,避免幼儿对劳动的理解过于宽泛,不符合幼儿实际成长的需要。

例如,教师在完成游戏环节的教学后,可以将收拾玩具、擦桌子等劳动活动引入擦桌子环节中。首先,为幼儿示范喷洒消毒液和清洗液的步骤,使用抹布的正确方法,有效保持桌子的干净整洁。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劳动活动的具体内容,思考劳动活动的过程以及劳动技能,提高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成就感。最后,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幼儿能通过游戏式的劳动方式掌握劳动技能,在欣赏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中正确认识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进而有效传递劳动价值观,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营造劳动情境,帮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

在幼儿劳动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劳动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感悟劳动价值,加深幼儿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此,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认知和发育特点,综合校内的劳动教育资源,设置幼儿感兴趣的劳动情境,让幼儿在实际劳动中掌握相应的劳动技巧和劳动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中,为了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加深幼儿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劳动活动开展的空间,让幼儿能在劳动活动中实现自身对劳动的看法和感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空地为幼儿提供劳动的实践途径,组织幼儿利用空地作为幼儿种植园,为幼儿示范玉米种植的劳动技能。随后引导幼儿进行玉米种植的实践,同时保持玉米生长周期内对玉米种植的持续关注,带领幼儿开展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活动,幼儿能够大概掌握种地步骤和相关环节的劳动技巧,加深幼儿对劳动的认知,同时在持续的劳动中幼儿能直观感受植物的成长,感受到劳动的趣味性,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最后在劳动成长和收获过程中,教师再引导幼儿对粮食生长和收获进行感悟,让幼儿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幼儿懂得珍惜爱护粮食的观念,有效实现德育。此外,在种植和收获环节的劳动中,还能进一步锻炼幼儿的耐心,形成幼儿良好的团队合作、互帮互助意识,既养成了劳动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又形成了幼儿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三)将劳动实践教学和节日教学融合

在劳动课程的开展中融入节日的教学,可以使幼儿通过节日期间的相应劳动感受节日的价值和内涵,同时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借助节日开展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同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机会。

例如,在妇女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动手制作表示感谢和祝福的手工艺术品,在勞动的同时强化感恩思想,加深对节日内涵的感悟。在劳动节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围绕相应的劳动主题展示自我,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感受劳动。此外,通过国庆节的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热情,在学雷锋纪念日可以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植树节、世界环保日等节日中可以对幼儿进行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教育。

(四)组织公益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公德意识

幼儿阶段的幼儿对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活泼好动等特点。在这一阶段的德育和劳动课程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结合新时期小学劳动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进行社会公益劳动活动,让直接参与社会公益,体会社会环境,在劳动活动中实现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充分融合德育和劳动教育两种元素,让幼儿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掌握学会关爱和同情,进一步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校组织幼儿到当地养老院参观,和社区取得沟通后开展养老院参观和公益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例如,帮助老人梳头发、和老人聊天、整理物品等,进而推动敬老爱老文化素质的养成,实现老少共融的良好社会风气。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安排文艺表演任务,在养老院进行文艺表演活动,为养老院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增加养老院的活力。这一系列的公益活动能为幼儿正确认识劳动、体会劳动价值、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

又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劳动课程教学活动,幼儿深入社区开展文明垃圾分类活动,宣传正确处理和分类来不及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还能进一步形成幼儿健康文明生活的生活方式,有效达到德育的教学效果。

(五)组织劳动团队活动,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

幼儿劳动教学课程的开展中,要想达到劳动课程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劳动课程中组织团队劳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在团队中形成良好的凝聚力,感受团队劳动的乐趣,激发幼儿对劳动的热爱。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小书包的制作手工劳动教学中,首先,将幼儿按照四个人为一组进行分组,为每一组的幼儿布置制作小书包的劳动任务,在这一劳动任务下,小组内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其次,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围绕书包的款式、图案、工具、制作方式等话题进行讨论,同时对工作的内容进行科学分工,在小組合作中相互配合,成功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分工合作的形式,使幼儿学会了分工合作的理念,同时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幼儿还相互加深了情感,实现了创新思维和意识的激发,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实现了德育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评比奖励活动,组织小组进行自评、互评等形式共同为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投票,对优秀的作品赋予一定的荣誉如奖项排名等。这样能够加深幼儿对团队劳动的认识,明确在劳动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等方式的重要性,展示自身优质作品,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德育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够有效养成个人良好的劳动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阶段是幼儿思想和行为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感悟劳动课程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养成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课程教学中深入贯彻德育的教学理念,促使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发展,推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雨薇.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分析[J].读与写,2022(1):226-228.

[2]杨晓泓.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20,27(25):294.

[3]魏彦琴.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3(4):4-6.

[4]翁晨昕.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2):342.

[5]徐晶晶.基于德育视野的大班幼儿劳动教育实践理路[J].新课程研究,2023(3):89-91.

[6]赖玲玲.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实践[J].家长(上旬刊),2022(10):73-75.

[7]黄钿甜.基于德育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途径[J].教育界,2022(5):110-112.

[8]桑玉霞.基于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践研究[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2(2):27-28.

作者简介:黄晓媚(1990~),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锦绣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深度融合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58:33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19:53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6:35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