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2024-05-07 16:54:31柴亚琴
考试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方法

摘 要: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深入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素养,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文章探究了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总结了有效的培养策略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133-05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必要的,历史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设计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实践分析,从多方面具体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意义

基于新的社会背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培养可作为教改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品德等方面进行培养的关键。初中历史学科素养主要体现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道德品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英雄,其为国家浴血奋战,因此学生也要学习和传承英雄的坚韧和勇气,感受英雄的民族大义,以及为祖国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在开展历史学习活动时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可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感受祖国力量的机会,同时还可辅助其形成坚韧不拔的意识和精神。

(二)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初中生充满了活力,且相对好奇,因此其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非规范化的行为,同时也会对周围的人形成伤害。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须侧重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进行引导。基于前辈的优秀品格影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其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往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共同了解我国及国外的历史文化,通过让学生学习案例,机械背诵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时间等。相对枯燥的课程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会增大教师授课的难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开展历史课程需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辅助学生灵活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若想对学生的时空意识进行培养,可按照重大事件的发生顺序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全面梳理知识辅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时空观念。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基于历史事件对其发生的背景建立时空的串联,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全面理解历史事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如在讲解“秦统一中国”知识时,该历史事件涉及的几个时间点使学生疑惑,公元前230年,秦国发起战争,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学生会提出问题:教材中记载公元前230年,秦国发起战争,为何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正确的时间是否应是公元前221年发起战争,在公元前230年实现统一?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可知,学生普遍对“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概念认识不清,将当前应用的纪年方式与公元前纪年形成混淆。为辅助学生准确了解上述问题,教师可通过绘制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概念,正确解读时间。认识到公元前230年早于公元前221年,从而使学生顿悟,正确理解教材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初中历史教学需将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时间及地点等信息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作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通过辅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可促使学生对历史资料及文献中的时间和行为等形成更好的认知,最终完善知识体系。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基于新课改背景,教师需对原本的教育理念做出创新,以学生为核心,侧重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可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关键。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基于情境的辅助掌握目标知识,同时对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锻炼。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教师需持续拓展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渠道,将其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部分内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料及相关信息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具体历史情况。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史料内容。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全面概括和提炼重点知识内容。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史料信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阅读期间,教师也要启发学生随时关注史料中涉及的问题、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存在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深化、分析史料内容,通过细化阅读掌握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让学生提纲挈领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社会情况。在阅读史料期间,需侧重留意下述问题:第一,要认真研读材料信息;第二,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阅读材料;第三,在阅读期间要重点关注相关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第四,阅读材料期间要准确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第五,阅读材料时可广泛应用对比、分析等方法;第六,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背景;第七,要侧重理解内容,客观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八,要善于对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史料信息的阅读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度探究。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梳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等。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信息,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深度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社会的变化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问题,学会使用史料信息证明结论。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也要侧重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处理材料信息的技能,以此优化学科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须采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辅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内容相对枯燥,主要原因在于其中并不具备丰富的故事和人物,因此也无法迎合初中生的兴趣倾向,导致学生在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普遍感觉无聊,且学习难度较高。这就需要教师对已经掌握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应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唯物史观,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建立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在讲解“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入“海禁与开埠”知识点。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掌握明朝海禁政策的要求、对中外交流形成的影响以及在社会中形成的负面影响。此后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明朝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相关资料,客观认识到该政策是基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实施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和素材的优势,鼓励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教师也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产生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中融入网络资源,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上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科知识的趣味性,还可形成内部动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不断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针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缺乏系统的问题,教师可依据相关内容为学生讲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同时还可引入相关的事件进行深化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民与历史发展的联系,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更强的自学能力及学科素养。

(四)注重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需侧重对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行培养,并将此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紧密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针对掌握的知识和事实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学习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应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基于真实的历史情境近距离感受历史。如在讲解“抗日战争”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太行山区”及“抗日根据地”等情境,使学生从太行山区的角度思考如何实施抗战。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滔天,我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得以胜利。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分组讨论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他们如何体现可贵的爱国精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深度交流和探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实以及相应的现象。

1.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需侧重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此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通过广泛讨论和探究问题形成结论,同时也有助于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可利用信息化设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孙中山如何领导辛亥革命?教师可基于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产生原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2. 科学开展小组合作

教师可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时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分为:第一,学生讨论交流;第二,基于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交流;第三,教师带领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开展期间,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也要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探究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历史问题,鼓励其自主探究,从而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三、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分析,从多方面探索了与学科素养相关的内容。为了全面强化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教师需要运用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助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下面提出几点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建议,旨在助力教师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一)定位核心素养,科学设置目标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均需基于教学目标组织开展。尤其在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期间,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能够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因此,教师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时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基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目标,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更为深入地开展学科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如在讲解“三大改造”部分内容时,为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解读教学目标:第一,唯物史观。鼓励学生依据事实探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社会主義改造的形式以及本质。第二,时空观念。鼓励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时间与空间之间建立联系,按照既定的时空顺序,针对不同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深化分析,并应用历史地图、大事年表等形式进行呈现。第三,史料证实。鼓励学生综合分析图片及文字的史料信息,使学生建立从“史”出发的学习观念。第四,历史解释。带领学生基于史料对“三大改造”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思考不同行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本质等。第五,家国情怀。对“三大改造”所形成的社会意义进行探究,体会改造表现出的创新及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客观理解人民的决心。上述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掌握学科教学内容,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二)紧扣核心素养,创设课堂情境

教师在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期间,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所形成的积极性会对其思维状态形成直接影响。如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则会在参与学习活动时缺乏全面和深刻的思考。可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氛围直接相关。对此,教师需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的情境,促使学生基于特定的历史氛围进行深度探究,形成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身学科思维的活跃度,这样才能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例,该部分的重点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掌握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以及当时的具体盛况。从所有学生的角度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可作为普遍的常识。而如果单纯应用文字形式介绍该事件,则无法调动学生产生了解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向学生播放纪录片创设情境。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讲,该视频资料相对新颖,在视频当中还能呈现全国人民欢庆祖国成立的激动画面。上述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了解史料信息的积极性,还可以更为直接地感受人民对祖国成立的自豪感。可见,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挖掘核心素养,丰富课堂活动

教师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期间,并不是简单辅助学生储备学科知识,同时还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情感体验机会。从根本上讲,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历史学科属于典型的人文学科,自身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因此教师可依据学科特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学科学习当中,这样能够保障学科教学活动全面迎合学生的兴趣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感体验机会。基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时可开展下述形式的教学活动:第一,角色扮演。可在既定的历史中融入相应的事件和人物。结合上述特征,教师可在历史事件中选择具体的场景,鼓励学生依据个性化的理解将其改编为课本剧,并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上述方式能够为学生近距离地深化、理解学科知识提供机会。第二,课堂辩论。历史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学生形成的观点也会存在分歧。对此,教师要摒弃以往直接纠正学生思路的方法,而是通过开展课堂辩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辩论活动期间,需全面整合相关的史料信息,结合自身的观点提炼依据,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这样能够辅助学生更为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总之,适合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也需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及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促使顺利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基于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广泛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历史学科包括的信息资源相对丰富,不仅具有丰富历史遗产,同时其包括的门类也多种多样。基于网络时代背景应用信息化技术及设备,能够明显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可通过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创设客观情境,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掌握學科知识,建立时空观念。学生也可基于信息化手段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可通过自主学习有效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除了应用信息化的课件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科能力进行培养。如教师可在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广泛搜集资料信息,同时也可让学生自主制作课件,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其成就感。学生在自主预习期间,也可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探究能力进行锻炼。学生可通过自主体验掌握目标知识,同时还能形成更为熟练的技能,最终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如在讲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宋代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基于真实的生活环境形成感悟,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可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小组划分,并分别从建筑、交通等方面对宋代历史进行探究,将探究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呈现多样化的图景,并同步感受到宋代城市的繁荣,客观了解当时我国发展在世界范围相对领先,以此形成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同时还可通过人物的衣着等判别人物的身份及职业,感受宋代社会阶层的差异,从而在价值观方面实现提高。可见,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效地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价值,可全面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还可促使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质人才。但教师也要注意把握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度,客观认识到信息化手段的辅助功能,保证其与教学主题相符。同时也不能过度依赖信息化手段,盲目堆砌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索具体教学内容,全面打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佳静.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学业多元评价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8):242-244.

[2]林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制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2022(4):156-159.

[3]潘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8):258-260.

[4]燕芝.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5):202-204.

[5]赖炳贵.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4):194-196.

[6]赵漾.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4):51-53.

[7]陈旭.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3):57-59.

[8]郑燕华.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22(5):58-60.

作者简介:柴亚琴(1981~),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用对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