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思辨性学习实践路径

2024-05-04 13:23刘媛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孔君平杨氏支架

刘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提出,阅读中华智慧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学习活动呢?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路径。

一、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激发思维

在体现言语智慧的课文学习中,言语智慧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理解這样的文本,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新的身份角色进入文本的场景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杨氏之子》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境“课文《杨氏之子》是如何编入《世说新语》这部奇书的”,围绕这一情境设计四项互相关联的学习任务。

1.读故事给周围人听

在教学伊始,教师先介绍我国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刘义庆,他从小酷爱文学,喜欢与文人相处,发现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不仅有趣而且充满智慧,就想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为了衡量搜集的故事的趣味性,他把故事写出来贴在墙上,看能不能吸引周围人看。有一天,刘义庆贴在墙上的是《杨氏之子》这个故事,有人围过来看,可还有不少人不识字。如果你在围观的人群里,你能够为周围人读读《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吗?随后提出读故事的具体要求:一是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二是读清楚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让周围人听明白故事主要是讲了什么。

2.读故事给小孩子听

教师接着布置学习任务:“刘义庆把《杨氏之子》这个故事贴在墙上,一群小孩子围了过来,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听了一遍却没有听懂故事讲的是什么,你能耐心地再给他们具体讲讲这个故事吗?”随后,教师提出具体的讲述要求:一是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疏通文本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的意思,理清基本的故事情节;二是学习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故事;三是可以适当加入人物的神态与心理活动描写,突出故事的趣味性,让小孩子能够听懂故事而且喜欢上这个故事。

3.和文人一起讨论故事

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的初衷是记录文人雅士的言行,因此对语言是有要求的,不仅要幽默,还要有文采。这样的标准,围观的群众是难以把握的,刘义庆需要与文人一起讨论,才能确定一个故事是不是适合编入这本书中。假如你就是刘义庆邀请来讨论的文人,你觉得《杨氏之子》这个故事能不能编入《世说新语》呢?先说出你的观点,再从文本中找出支持你的观点的具体理由。教师提出学习要求:一是聚焦人物对话,品读人物语言中隐含的内容;二是感悟杨氏之子应答之妙,探索思维轨迹。

4.向刘义庆推荐好故事

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故事《何氏之庐》《文彦博灌水取球》,分小组进行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如果向刘义庆推荐一个故事,你会选择哪一个?理由有哪些?

上述四项学习任务贯穿教学全程,让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多项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连续性学习中有梯度地进行思维训练。

二、在搭建学习支架中强化思维

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感知文本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往往需要借助思维工具来实现,搭建学习支架可以让思维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看清楚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1.借问题搭支架将思维引向深入

文言文语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教学《杨氏之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语言走向关注思维,即从文本中发现值得思辨的语言,以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文本内蕴,体会思维的力量。一是抓住课文的主问题“为什么说杨氏之子‘甚聪慧”搭建支架,让学生在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中,体会到答得快、答得巧、答得委婉,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对主问题进行回答。二是抓住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的矛盾冲突,设计问题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支架:问题一是杨氏之子所设的水果中,肯定不止杨梅一种,孔君平怎么就单拿杨梅说事呢?问题二是孔君平问的是杨梅,杨氏之子却回答孔雀的内容,是不是答非所问呢?问题三是杨氏之子可以直接回答的话有“杨梅不姓杨”“孔雀也不是夫子家禽”,但他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先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再有条理、负责任地说出自己的主张。三是以反思问题搭建支架,即在学生学习课文后提问:“杨氏之子遇到的调侃,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你当时是怎样回答的呢?学习课文后你能够有新的回答吗?”

2.以文字搭支架将思维引向清晰

教学《杨氏之子》,教师可以用一些关键词作为文字支架,架起学生理解的桥梁,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比如,学习文本中最重要的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教师可以通过关联词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从“孔雀不是夫子家禽”的结果自然推导出“杨梅不是杨家果”的结论,可用“既然……那么……”使两个分句表达的意思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还能够从“杨梅是杨家果”的定论直接推出“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结论,可用“如果……那么……”使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明白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的“杨梅”之问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杨梅却转而说孔雀,体现的是人物的言语智慧。

3.用思维导图搭支架将思维引向理性

在阅读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最能体现文本内容、文本结构、观点与材料、人物关系等隐性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教学《杨氏之子》,教师可以搭建的思维导图支架有三种类型:一是情节脉络图,学生画出“情节梯”呈现杨氏之子的思维过程;二是桥形图,学生以桥形图呈现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中隐含的谐音秘密;三是表格,将文本中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列出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人物思维方法与思维路径的不同,体会人物的智慧。

三、在着眼文化传承中提升思维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能在传承中树立文化自信,又能提升思维能力与品质。

在《杨氏之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在阅读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学人物对话这一重点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中有哪些言外之意呢”,驱动学生抓住看似平常的“未闻”“夫子”等词语,理解语言中隐含的深意,体现思维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改编课本剧时,杨氏之子听到孔君平的问话后,需要通过旁白体现他复杂的内心活动与思维过程,他到底想到了运用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来应对这一突发问题呢?

总之,《杨氏之子》是一篇写智慧少年展现言语智慧的故事,文本内容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甚聪慧”的学习挖掘思辨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学习任务、开展探究活动,在凸显人物言语智慧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猜你喜欢
孔君平杨氏支架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巧妙的语言 应对的智慧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杨氏之子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改写《杨氏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