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影
在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古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小学语文课堂,承载着传承这一瑰宝的重任。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能够穿越时空的藩篱,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份历久弥新的文化韵味。笔者以《题西林壁》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诗意的浸润中,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在小学阶段,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最纯粹、最经典的文化表达,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无形中会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当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时,他们自然会生发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进而提升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是他们成长为有根、有魂的中国人的重要基石。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通过欣赏、吟诵古诗词,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此外,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品德修养。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古诗词中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情感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到意象的生动和鲜明,领悟到情感的深邃和真挚。这些审美体验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古诗词教学在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诵读诗篇,领略语言之韵
诵读是深入古诗词灵魂的旋律,是触摸诗人心灵的桥梁。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吟咏,让他们领略到古诗独特的语言之韵,进而深刻感知其哲理内涵。
首先,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自主诵读时间,让他们结合注释,静静品味“题西林壁”四个字的深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仿佛能够听到千年之前苏轼挥毫泼墨的声音,感受到他那一刻的心境。随着学生对诗题的解读,古诗的大意渐渐浮現在学生眼前,为接下来的有感情朗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教师可变换多种诵读方式,如男女对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诵等,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教师的适时点评和指导,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诗歌的语气、节奏和平仄。在诵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升华,语言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诵读白居易的《暮江吟》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发现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并未使用华丽的辞藻或深奥晦涩的语言文字,而是以近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自己游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这种质朴无华的语言质感和清新自然的意境营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题西林壁》言简意赅、精练直白的语言特色。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在揭示哲理时的设问方式,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还营造出了一种表里如一、自然流畅的语言氛围。学生在领略这种语言之韵的同时,也对诗歌的哲理内涵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吟咏和对比诵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题西林壁》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为他们传承和弘扬我国古诗词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读意象,探寻哲理之光
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探寻哲理之光的钥匙。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庐山”这一关键意象,带领他们领略诗歌背后的深刻哲理。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庐山的壮丽景色,让他们仿佛置身苏轼的游山之旅中,随着画面的变换,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欣赏庐山的千姿百态,感受其雄伟与秀美。这样的直观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为他们后续的意象解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庐山”的意象。苏轼在诗中并未直接描绘庐山的景色,而是通过自己的游山经历,从侧面展现了庐山的壮阔与雄伟。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对庐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其景色与面貌会迥然不同呢?”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的哲理思想。通过讨论与分析,学生会逐渐明白,全面把握事物的特点、认清事物的全貌,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去观察、去思考。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哲理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在待人接物时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启发与收获,更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种哲理思想,实现思想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庐山”意象、探讨核心问题以及应用哲理思想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深刻领略了《题西林壁》背后的哲理之光。
(三)思辨诗情,体悟思想之深
古诗词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这些瑰宝中的哲思与情怀,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踏上思辨性阅读的旅程。
当学生对《题西林壁》一诗的哲理有了初步把握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人苏轼的情况。当学生对苏轼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思辨性问题:“若你身处苏轼之境,遭遇同样的挫折与困境,你会如何应对?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这样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苏轼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乐观与豁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更能深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诗人历经磨难仍保持乐观的坚韧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通过思辨性阅读与体悟,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更能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学会以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总之,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深入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