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艳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难课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形式难度,包括生字量、词汇难度、语句复杂、篇章结构、文本长度等,这类难课文在第一学段经常出现;二是内容难度,指一些时代距离远、主旨理解有难度、表达方法难领悟、思维上具有挑战性、语文要素难落实等,这类难课文主要出现在第二、三学段。既然被视为难课文,就说明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面临一定的难度挑战。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这一类课文对学生学习来说究竟难在哪里,需要采取哪些策略才能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顺利达成课文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整合成语文要素,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顺序,安排在各个单元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单元语文要素学习为主线,追求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难课文教学尽管在落实语文要素训练上存在不同层面的困难,但是教学的目标没有改变,因而需要抓住语文要素这一学习主线进行。
如《小毛虫》是二年级下册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故事中的层次结构学生不容易发现和把握,故事中的“规律”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看作第一学段的难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图文提示讲故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讲故事需要理清故事的基本架构:开头、经过、结果,但是课文中的相关因素融入了小毛虫的三种体态变化中,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找准了学生学习语文要素方面的难点所在后,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将文本表达与学生熟悉的故事架构对接起来,让学生顺利进行故事讲述。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意味的学习任务:“我们今天学习课文,要通过读故事、讲故事,评出3名班级故事大王候选人,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其次,组织学生认真读故事,梳理出文本的内容结构:小毛虫——茧——蝴蝶,确定小毛虫的三种体态变化对应的就是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让学生选择小毛虫的一种体态,进行角色扮演、想象故事,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再次,尝试先分段讲述再整合,教师分步呈现小毛虫的一种体态变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相关的故事情节,互相评价;然后将三个部分连起来完整地讲述课文故事。最后,举行课文故事讲述比赛,小组成员讲述故事,评出小组最佳讲述者参加班级讲故事比赛,选出前三名参加学校讲故事比赛。学生在以讲故事为主线的活动中,顺利地突破了课文教学难点。
落实语文要素才是难课文教学绕不开的难题,教师必须重视加以解决。当课文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落实有难度时,教师需要通过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统一、教与学的路径相统一的策略,达成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首先是人文主题自然渗透在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如一年级的《青蛙写诗》中,青蛙写的诗是“呱呱,呱呱,呱呱呱”,这算什么诗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认识标点符号,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诗句后,了解青蛙在下雨天写诗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小蝌蚪要当逗号,水泡泡要当句号,荷叶上的水珠要当省略号。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青蛙写诗的时候得到了这么多帮助,他会怎么表示呢?会写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学生的想象也自然指向了对“呱呱”的翻译。有的学生说“谢谢,谢谢,谢谢啦”,有的学生说“好玩,好玩,真好玩”。
其次是站在学的角度落实语文要素教学。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的教则体现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上,指导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教的难点突破也就在其中了。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很明显带有抽象思维的学习要求,即使是初步体会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依然有难度。教师需要找到适合学生探索的关键问题,即“同样是鸟儿过冬,为什么喜鹊有温暖的窝住,寒号鸟竟然冻死了”。这样的问题指引学生顺着文本中的时间变化的线索进行梳理,发现喜鹊和寒号鸟在筑巢过冬御寒这件事上的想法、做法很不一样,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结果中就包含了故事所讲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体现的正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在统编教材中,单元语文要素提示的属于教学目标,并没有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将其与文本内容、课后练习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读,才能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在难课文教学中,教师应从细处着眼,寻找突破难课文教学的有效抓手,注重从多个角度入手探索化解教学难点的方法与路径。
首先是在创设情境中让语文要素关联教学内容。如《蟋蟀的住宅》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连续细致观察到准确生动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境:“蜜蜂经常住在墙上的小洞里,一天他到草丛中采野花的蜜,看到蟋蟀在挖洞,不解地说:‘费那么大劲干吗,我在墙洞里住着好得很呢!蟋蟀一边说‘你到我家来参观参观,你就会改变主意了,一边引导蜜蜂参观……蟋蟀会怎样向蜜蜂介绍自己的住宅呢?”學生在这一情境性问题驱动下,深入文本阅读、思考、探索,把作者的连续观察、细致观察都变成蟋蟀的现身说法,文本中具体生动的表达就体现在“我”的各种做法中,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其次是重视在具体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寓言故事,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安排学习的课文有《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每个寓言都蕴含着相对应的道理,理解道理对小学生来说属于学习难点。但是,如果在每个寓言学习中,教师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而不重视学习理解寓言蕴含道理的方法,寓言学习的难点就没有得到真正突破。由此可见,体会寓言中的道理在这一单元学习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掌握体会寓言寓意的方法。尤其在后三篇寓言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后,引导学生对寓言题目和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形成思维导图,发现共同点,从中概括体会这一类寓言蕴含道理的方法:先要对双方的优势与不足有明确的认识,然后还要有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方的立场。这样的学习,教师不纠结于单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注重在过程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方法,进而使这一类难课文教学都得以突破。
总之,在小学难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立场理解难课文难在何处,积极探索适合学生需求的难课文学习方法与路径,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扎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