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钢
本期主题:《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古往今来,神童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十二岁立下奇功而官拜上卿的甘罗,曹冲、王勃、骆宾王……这位杨氏之子,如此机智善辩,应该不是等闲人物吧?但是我找了不少资料,也没有查出来这位九岁神童究竟叫什么名字。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杨家也不是普通人家。为什么这么说呢?《陋室铭》有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看看前来拜访的是谁?孔君平。孔君平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孔子的第二十六代后人。能够让他登门,这杨家自然也不是白丁啊。
“为设果”的意思是,这个九岁的孩子见有贵客来了,就端出水果来招待。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他父亲不在家,难道这一家只剩下一个孩子看门吗?要注意,在那时候,女眷,比如说杨夫人,是不方便见外来的男子的。再者,既然是贵客,仆人接待就失礼了,这孩子虽小,但也是主人,理应迎接。
杨氏之子陪客人说话,这也是一种礼貌。你把水果一放,转身走人,把客人自个儿晾到那里,合适吗?也正是因为这样,孔君平就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所以存心想要跟他开个玩笑。怎么开玩笑呢?“此是君家果。”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孔君平说的“果”指的是杨梅,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啊。对,人家端出来给你吃的,当然是人家的。但显然孔君平的意思是在这个“杨”字。这就是文人咬文嚼字的游戏——既然你家姓杨,杨梅的名字里也有“杨”,说杨梅是你家的果子,岂不是顺理成章?如果是普通小孩儿,会怎么样?傻呵呵地点头?“先生说的是。”赶紧拍马屁?“先生,您真是有才啊,妙语连珠!”
杨氏之子的选择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然你把我家的“杨”和杨梅的“杨”扯到一起了,那我就把孔雀的“孔”和你家孔夫子的“孔”扯到一起。
尤其要注意的是,“应声”这个词用得很漂亮。好在哪儿?它说明了杨氏之子的反应之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已脱口而出。也就是说,他不仅聪明,而且有急智。
孔君平会是什么反应?他会怎样对孩子的父亲讲这件事?他会怎样对别人讲这件事?众人又是如何议论的?所以,要想把《杨氏之子》写成你自己的故事,要点有两个:一是要把孔君平写得丰富立体——用他的一系列表现衬托出杨氏之子的聪颖;二是把事情的结果补充到位。
动笔吧,期待你的精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