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建和
【关键词】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内容丰富,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类课文由单篇零散分布逐渐过渡到以主题单元呈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类课文的教学却走入了“ 文本归类、情感打包、思想定性”等误区,育人价值难以彰显。本文结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立足单元整体,凸显核心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提出: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通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1]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2]。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厘清单元内部各项学习要素,设计具有进阶性的学习任务。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的课文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综合性学习“ 奋斗的历程”。
单元主题为“理想和信念”。本单元内容丰富,从不同侧面展现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基于对单元语文要素发展线索的梳理,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课文内容,我们将语文要素转化为以下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
1. 会写28 个字、37 个词语。背诵《古诗三首》《为人民服务》的第二、三自然段,以及一组具有劝勉意义的俗语。默写《竹石》。
2.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通读诗歌,找出意象,根据意象了解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联系读过的古诗,初步建立意象与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联系。
4.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拓展资料,和同学们分享阅读收获。
5.搜集、研读红色诗词,和同学分工合作制作红色诗词集。
6. 根据“ 我的心愿”结构图,丰富选材的主题和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材料和文体,写一写心愿。
二、提炼内容主旨,搭建单元框架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与单元内容联结,我们围绕单元主题创设了情境,并设计了有进阶关系的学习任务,使教学内容前后勾连,力求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教学时,我们以“ 心愿”一词串联起本单元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对信仰的坚守、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等。因此,我们以“心愿”这一学习主题统整单元学习内容,以“美好生活的追梦人”为学习情境,将单元学习内容统整为“ 徜徉诗歌国度”“ 构筑精神家园”“写下未来期待”三个任务(见图1)。
“美好生活的追梦人”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而统整的学习情境。首先,美好生活的追梦人既包括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也包括追寻新天地的革命先辈们,更包括新时代中国梦的逐梦人。“心愿”这一学习主题与本单元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传承相契合,又与新时代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一致。其次,作为一位美好生活的追梦人,在理解与反思中学习革命文化,领悟革命精神,直至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文本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美好生活的追梦人”学习情境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更加立体化、可视化。
第一个任务“ 徜徉诗歌国度”,包括《古诗三首》与词句段运用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意象与诗人情感的关联,感受古诗的特点。第二个任务“ 构筑精神家园”,学习内容包括《十六年前的回憶》《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综合性学习“ 奋斗的历程”,百年风雨兼程中彰显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同时,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交融。第三个任务“ 写下未来期待”,学生在经历精神的洗礼后,激起情感的波澜,产生表达的冲动与欲望。三个任务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基于真实情境,设计进阶任务
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需要依托具体的任务(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关键能力,并进行迁移运用,实现素养的提升。实践活动与学习行为贯穿学习全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任务设计。
任务一:徜徉诗歌国度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教学时,应从诗歌特点切入,赏析诗歌语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活动一:观眼中物
初读,感受诗歌节奏、韵律,发现诗人虽吟咏的是常见事物,因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寄托而成为意象。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活动二:探物中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背景资料,探究意象所寄寓的是作者的何种情感,或表现的是作者的什么志向。通过梳理与探究,体会诗歌主旨。
活动三:解情中人
可以创设“ 经典永流传”的活动情境,学生搜集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与讨论。借助图片与音乐、制作音频、举办朗诵会等方式,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建构,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精神的成长。
任务二:构筑精神家园
教学时,借助资料,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连成串,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动一:与革命者同行
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呈现的顺序。在“见字如面”环节,可以访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文章对李大钊形象的刻画是多维而立体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李大钊、李大钊女儿、反动派的外貌、神态、言行等,从多个维度概括和体会作为父亲的李大钊的品质,体悟人物形象。再如,《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交流和讨论,并探究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分层论述的。
活动二:议革命者风度
“ 朗读者”环节,学生由阅读者转变为表达者。在对革命者敬仰的情感基础上,选择课文中的任一人物,复盘课文中提到的典型事件、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并以朗读的方式加深体会。
“ 微故事”环节,由革命者联想到平凡但不平庸的劳动者,将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与当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融合,借助新技术,记录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展现他们的奉献精神,加深学生对“为人民服务”内涵的理解。
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生活,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中进行深度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内化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活动三:开阅读分享会
以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来统整本单元所学的课文,教师可以设计“我来分享颁奖辞”“我的收获我做主”两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反思,受到心灵净化,精神洗礼。
活动四:制作红色诗词集
“寻觅散落的他们”指向的是合理选择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我为他们编文集”环节,学生分组先讨论诗词的分类,明确各小组的分工。再由一个小组朗诵或者讲述诗词故事,接着,将诗词汇集起来,请老师或老师指导撰写前言、后记,请擅长绘画的学生为诗词配图。最后,多个小组合作尝试编排封面、目录、设计版面,给诗词集命名等。
任务三:写下未来期待
活动一:触发写作的动机
通過学习课文,经历前两个任务,学生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教师应抓住契机,以“ 种下心愿树”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心愿。
活动二:引导写作与修改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活动,学生已经知道了要表达的内容,这时引入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写作。学生写完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修改习作,组员相互交流,然后在全班展示。
四、确定评价标准,实现能力进阶
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能力进阶。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各项任务后所呈现的作品,如何进行评价呢? 我们认为教师应结合学情提供相应的评价量表,从多角度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进阶(见表1)。
以上路径对于解决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将在义教新课标的引领下,积极地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路径,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