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语课程思政,即以英语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融合、补充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教师可以采取“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化静为动”等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打开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程思政;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JY15ZA1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语教学中,要完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的重要使命,实施英语课程思政是有效途径之一。简单地说,英语课程思政,即以英语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融合、补充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智育与德育的统一。对于英语课程思政,我们探索了多种“打开方式”。
一、“由此及彼”地打开
教材是实施英语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其中,关于文化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教材更是从五年级开始专门设置了Culture time板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文化意识”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专门列出。可见,教师要特别重视英语课程传播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职责,带领学生在跨文化视域下,更好地学习语言,深入认识我国与他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由本国文化思考他国文化,或由他国文化联系本国文化,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其理解文化现象及内涵。
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Story time板块,从城市、天气和特有动物等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完成这一板块的教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主要城市、天气情况和代表性动植物等,完成“About China”的卡片填写。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What do you think about"China?”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将clever、helpful、interesting、nice和amazing五个单词写在黑板上。学生观察发现,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可以组合成“China”,情感由此得到升华。这样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高效掌握了有关国家的语言知识,更将学生的视野由此及彼地贯通起来,避免了“母语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失守”,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再如,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板块,讲述了Mike和Helen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故事,与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孝德文化相契合。在学习了Mike和Helen分别做的家务后,教师提问: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at home? What do you usually"do?学生思考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分享为父母所做的事情,对“帮助父母”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优良传统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故事吗?”学生讲述了汉文帝为母尝药、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等故事,不仅树立了文化自信,更对这一单元的主题意义有了升华性的认识。
二、“由点及面”地打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课程思政的话题,但囿于篇幅及结构等,教材并没有提供多元化的内容。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局限于对个人梦想的讨论,但实际上,实现梦想的过程往往是艰难的,需要学生砥砺前行;此外,个人梦想也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紧密相关。因此,面对这类现象,教师可以采取“由点及面”的方式,即以相关话题为“点”,通过选取紧贴现实生活、题材多样、生动鲜活的素材,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认知面,从而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深度与效度。
在教学Our Dreams这一单元后,教师引入“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六级的Billy the Bamboos Dream这一绘本。绘本图文结合,讲述了竹子Billy的远大理想——成为一座房子的栋梁之材,但最后他却被做成了一双筷子,这样的遭遇让Billy很伤心,但他仍然充满希望。Billy的遭遇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的,即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阅读Billy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梦想的意义,学会自我完善,实现自我成长,正如学生在阅读后谈到的,“We should keep an optimistic attitude.”“We shouldnt give up our dreams.”;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纠正职业偏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引入袁隆平院士的采访视频,通过他的两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和“禾下乘凉”,带领学生学习其爱国爱民、无私奉献、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懂得要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道理。教学片段如下:
师 Dr.Yuan has spent all his lif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etter rice plants. H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What do you learn from Dr.Yuan?
生 We should have patience.
生 We can have big dreams but we should start step by step.
师 Great!"To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what will you do?
生 I will read more books.
生 I will practise more.
生 I will listen carefully in class.
“由点及面”地开展英语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扩充教材的思政元素,带领学生深刻体会语言背后的内涵与价值,从而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认识和学习相关内容,促进德育浸润和人格塑造等目标的实现。
三、“化静为动”地打开
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将所感受到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落实到实践中,促进美好品格的培塑与养成。因此,教师还可以采取“化静为动”的方式,也就是以话题讨论、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形式,使静态的思政元素以更加灵动的方式滋养学生,让学科育人的效果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的主题为“公共标志”,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标志,理解其意义,并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树立遵守公共秩序,做社会好公民的意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感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设计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 用英语介绍图1中的标志,并说说它们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提示:in the cinema,at school,near the river,on the road,at a shopping centre)
【任务2】 寻找身边的标志,并用英语将其介绍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可录制成视频。参考句型:Hello, look at the sign. Its ... It means ... We should/shouldnt ...
【任务3】 学校旁边的体育馆已建成,正在招募标志设计志愿者,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应地点设计一块标志牌,并说明设计理由。
这一实践活动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静态的规则识读融入生活实践之中。任务1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和拓展。学生识读标志,并说出它们分别出现的地方,进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们要注意遵守,不要违反规则。任务2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完成对标志的介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影响身边的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任务3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升主人翁意识。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遵守规则的意识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获得了培养,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了高度统一。
课程思政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要求,全面把握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英语课程思政的“打开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