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融整合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有效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选取不同的维度,设定真实且适宜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围绕不同的学习主题,统整设计多样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观照不同的形式和主体,及时展示跨学科学习活动成果;依托不同的支架,将评价嵌入跨学科学习活动全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各门学科的跨学科学习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拓展学习领域,将学习内容、学习场域、学习资源等与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建立联系,在更加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要用跨学科思维去看待事物所发生的变化,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要改变学习方式,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自主学习,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化、积累运用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1]跨学科学习是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融整合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需要设定适切的学习主题,引领学生科学整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解决语文学习中的真实问题,及时展示学习成果,跟进即时评价,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逐步培养核心素养。
一、选取不同的维度,设定真实且适宜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的选定是跨学科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要依据学段教学要求及本班学情,选取不同的维度,设定真实且适宜的跨学
科学习主题。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需要以此为纲设定跨学科学习主题,并根据学段要求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
(一)用活教材内容设定学习主题
首先,充分利用阅读单元内容设定学习主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组织单元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以主题组织学习单元的理念。教师备课时,可以将单元几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中提炼出共同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如针对二年级下册《识字4:中国美食》,如果融入跨学科学习理念,就可以把识字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板块的内容统整起来设计,融入历史、劳动、美术、科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知识,设计“小小美食家”跨学科学习主题。再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展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科技发展的主题单元,可以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以及“快乐读书吧”的内容进行整合,设定“科技探秘”跨学科学习主题。
其次,利用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内容设定学习主题。跨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融入跨学科学习理念,也可以提炼出学习主题。如针对六年级下册“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单元,可以融入美术、音乐、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知识,设定“留痕美好的小学生活”跨学科学习主题;针对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单元,可以融入信息科技、综合性学习、音乐、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设定“多类型诗歌朗诵会”跨学科学习主题。
(二)用足校园生活发现学习主题
校园生活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资源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生活,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发现跨学科学习主题。课标在不同年段都提供了校园生活中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如低年段的“爱图书”“爱文具”“班级绿植、小动物养护”等,中年段的校园“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高年段的“校园文化社团”“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等。[2]教师可以立足这些主题,再结合本校特色,拓展设定像“共建班级植物角”“打造校园图书跳蚤市场”“创编我的校园观察”“校园餐饮研究”“学校代言人选拔”“校园活动策划”“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等跨学科学习主题。
(三)尝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学习主题
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现实生活世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又为他们的跨学科学习打开了一片天地。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的生活中提炼跨学科学习主题,可以指向观察分析家庭成员、邻居等的日常生活及其身边事物的变化,参与体验社区、家乡民俗活动,跟踪记录家庭、学校、社区的节能情况及环境,收集整理家乡名人、传说故事、名胜古迹,对接社区、家乡的文化活动,调查研究身边人的文明程度、社区的公共卫生、交通安全、公共场所的安全等。像“家庭绿植、小动物养护”“我喜爱的小动物”“我的书房我布置”“小区垃圾分类难在哪里”“小区里的鸟儿为什么多了”“人们为什么爱跳广场舞”“双减后的节假日小学生在干什么”“消失的小书店”“暑期家庭旅游攻略”“我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未来的中国空间站”“20年后我家的智能生活”等跨学科学习主题,都来自学生日常生活,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兴趣,便于学生操作。
(四)注重从家乡文化中提取学习主题
家乡是一个人心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地方,家乡的风俗和风光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家乡地域文化资源,指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取有创意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如针对家住海边的学生,设定“海洋文化”“海盐文化”等跨学科学习主题;针对生活在内河边的学生,设定“太湖文化”“里下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串场河文化”等跨学科学习主题;针对住在英雄之城、名人城镇的学生,设定“红色文化之旅”“小英雄宣讲员”“争做小铁军”“寻找家乡的烈士”等跨学科学习主题;针对长于自然文化丰富地域的学生,设定“探寻莲藕文化”“挖掘油菜花文化”“发现西瓜文化”等跨学科学习主题;针对靠近家乡美食文化之街、之巷、之城的学生,设定“聊聊家乡美食”“走访家乡舌尖上的美食”“转转家门口的菜市场”等跨学科学习主题。此外,像探寻“麋鹿文化”“丹顶鹤文化”“淮剧文化”“汽车文化”“刺绣文化”“做家乡非遗传承人”等跨学科学习主题,涉及学习领域极为宽广,不仅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不同的学习主题,统整设计多样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跨学科学习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立足跨学科学习主题,组织、策划多样的跨学科学习活动。[3]
(一)“整合性+升级化”,围绕教材主题设计学习活动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以大单元视角,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整合阅读单元素材,改造综合性学习单元素材,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
首先,整合阅读单元素材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这是立足阅读单元内容,整体设计系列有联系的学习活动。如针对“小小美食家”跨学科学习主题,或设计与单元内容紧密相关的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等基础类实践活动,或关联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探寻汉字意义及构字规律”“追溯中国、家乡的美食发展及变化”“调查美食名称、口味的变化与发展”“我来制作一道美食,以短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展示”“画一画我做出来的美食”“制作宣传家乡美食的广告”等学习活动,指引学生在系列活动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好。再如,针对“科技探秘”跨学科学习主题,有教师设计了下面的跨学科学习情境:
我们即将设计一座科技馆,其中要有远古馆、当代馆和未来馆。现在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为3个馆做不同的设计:远古馆,再现琥珀形成、恐龙演变的过程;当代馆,展示关于纳米技术、航天成就、《十万个为什么》中部分科学现象等的介绍;未来馆,展现人类预想的新科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示自己对未来的展望。
在这样的情境引领下,教师设计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远古馆,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完成“琥珀形成我讲解”“考察琥珀的前世今生”“琥珀故事讲讲看”“恐龙演变直播”“我要探究‘恐龙为何消失了’”等学习活动;在当代馆,渗透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完成“分享我知道的纳米技术”“航天成就现场播报会”“我来演示奇特的科学现象”等学习活动;在未来馆,结合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音视频的形式,完成“我要畅聊奇思妙想”演讲会、“我对未来的设想”画展、“我们共建美好未来”直播等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紧扣教材阅读单元的内容,又提示学生借力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方向、思路以及提供的支架明确有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
其次,升级改造综合性学习单元素材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融入跨学科学习理念升级改造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渗透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在搭建学科间、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等联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围绕“留痕美好的小学生活”跨学科学习主题,教师设计了3个学习活动:活动1,“回忆我的小学生活”,要求学生融入语文、美术、出版、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以文字描述、现场讲述、视频记录、绘画展示等方式,制作成长纪念册,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活动2,“惜别我的小学生活”,鼓励学生渗透语文、音乐、美术、信息科技、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采用绘制毕业联欢会策划书、举办毕业联欢会、给同学老师写信、开展主题演讲、看望老教师等形式,展现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留恋与不舍;活动3,“展望母校的未来”,建议学生将信息科技、美术、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技能渗透其中,通过讲述、演讲、书信、绘画、模型制作等方式,展望20年、50年后母校的模样。同样,围绕多类型诗歌朗诵会跨学科学习主题,教师设计了“活动1:我梳理出的诗歌种类涉及多个学科”“活动2:我发现关联不同学科的诗歌各有特点”“活动3:我们共同策划多类型的诗歌朗诵会”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跳出语文学科看诗歌,视野更为广阔。
(二)“系列性+梯度化”,聚焦校园主题设计学习活动
校园是学生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能够提供足够的时空,支持系列性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立足不同年段的学习主题,充分发挥学校“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设计系列符合不同年段学生参与的梯度化学习活动,便于学生参与。
一所农村学校依据自身的校园资源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以及相应的跨学科学习活动。针对低年段学生,设定了“校园花木我来护”“我是小小农场主”“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等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了“认识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发现保护校园树木花草的办法”“我在校园里养护动植物”“我要为保护校园生态做贡献”“我想了解班级图书的种类”“我要做个称职的图书管理员”等跨学科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并运用多种方法记录校园动植物的生长以及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动手为动植物制作“人物名片”,认养动植物,定期汇报、交流自己的观察、养护心得。针对中年段学生,设定“校园文化我知晓”“我的校园我美化”等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观看校史馆”“采访我校老教师”“阅读与我校相关的影像图文资料”“制作校史发展影像”“校园美景的征集和评选”“制作美化校园指南”等跨学科学习活动,建议学生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学校的文化及发展故事,宣传、传承学校的文化,建设“最美校园”。针对高年段学生,设定“校园读书节”“我们去游学”“校园运动会”“毕业典礼”等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共同策划校园读书节”“我来设计一次游学活动”“跟老师一起组织校园运动会”“我们的毕业典礼我们自己组织”等跨学科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不同的跨学科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思维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层级性+长程化”,立足生活文化主题设计学习活动
相对于教材主题和校园主题而设的学习活动,围绕日常生活、家乡文化主题而设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更适合学生在校外长期开展。因此,围绕某个学习主题设计由易到难的层级性、长程化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更适合学生观察、体验、比较、研究,在跨学科学习中创造。
靖江一小学围绕“与秋相遇,见证成长”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了“活动1:看一看‘眼中的秋天’”“活动2:做一做‘纸上的秋天’”“活动3:说一说‘口中的秋天’”“活动4:想一想‘心中的秋天’”“活动5:写一写‘诗中的秋天’”“活动6:演一演‘秋天的诗会’”这样六个有层次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让不同年段的学生用3个月的时间,尝试运用科学、音乐、美术、信息科技、道德与法治、劳动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秋相遇,见证成长。活动中,低年段学生观察、寻找身边的秋天,然后拍下秋天、画下秋天;用树叶、树皮、枯草、果壳等物件及水彩笔、超轻黏土制作秋天的专属作品,留住美好的秋天。中年段学生品尝不同口味的水果及果实,品味球的酸甜苦辣;唱一唱秋天的歌谣童谣;把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体会到的秋天用灵动的文字留存下来,记录自己成长的过程及感悟。高年段学生创作有关秋天的童诗,搜集、整理有关秋天的诗词,从诗词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与神韵;举办以秋为主题的校园或班级诗歌朗诵会,参与制作活动方案,绘制活动海报,遴选主持人及诵读人员,编制节目单,撰写串场词、活动小结与反思等。
盐城一所小学围绕“探究盐阜文化”跨学科学习主题,针对中高年段的学生设计了“争做盐阜好少年”跨学科学习活动,包括“学铁军,做红色文化的小信使”“走盐场,做科学精神的小勇士”“品特产,做美好生活的小绅士”“忆范公,做身心健康的小卫士”四个维度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维度又分别涉及不同层级的学习活动。如“学铁军,做红色文化的小信使”维度设计了“活动1:寻访新四军足迹”“活动2:聆听英雄人物故事及战斗故事”“活动3:宣传铁军精神”“活动4:让铁军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在为期1个月的时间内,综合运用信息科技、科学、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学语文,收获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三、观照不同的形式和主体,及时展示跨学科学习活动成果
跨学科活动成果展示是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活动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在语文认知、理解、表达、思维等方面的习得和建构程度,评估学生关键能力的养成、学习品质的发展及核心素养的提升状况。及时展示跨学科学习活动成果,需要兼顾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成果展示主体多元化。
(一)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
形式多样化,即可以采用纸质文本汇总、图表提炼、非连续性文本再现、视频直播、PPT梳理等自己喜欢的、拿手的形式展示汇报自己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满足每一个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如“小小美食家”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生用“食物图片+文字描述”的形式制作美食名片;用图表对美食进行分类,呈现自己所了解的美食用了哪些素菜和荤菜、冷菜和热菜、菜品和主食等;用非连续性文本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相关视频或PPT课件,展示部分美食的制作过程;用实物或美食模型,介绍家乡的主食等。
(二)成果展示主体多元化
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成果,可以是自己展示在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学习小组、项目组成员分别展示小组获得的成果,还可以是班级、年级代表展示团队成果。如在“留痕美好的小学生活”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回忆与小学生活相关的文章、书信、毕业纪念册、模型制作等,由学生自己展示学习成果;有关小学生活的微视频、专题片以及看望老教师的视频及图片等,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汇报成果;演讲、母校未来展望、毕业联欢会,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展示汇报。
当然,在学生展示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如校园、家庭、社区中宣传推介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四、依托不同的支架,将评价嵌入跨学科学习活动全程
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是否达成,更重要的是监控学习过程。可以依托不同的支架,将评价嵌入跨学科学习活动全程,促使学生在持续的自我反思与改进中完善知识系统和能力体系。
(一)拟定评价量表
跨学科学习活动中针对每个主题的学习活动,都要研制科学、带有素养导向的评价量表,一方面评价学生全过程的学习表现及效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参与态度、合作沟通等。如在“小小美食家”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拟定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量表。
依据表1,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随时会进行自评、互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反思。如针对“认读表现”,有学生虽然未能正确认读全部生字,但他能发现“烧、烤、炒、爆、炖、炸”及“煎、煮、蒸”等是制作菜品的方法,都跟火有关,所以是“火”字旁或表示火苗的四点底,小组及教师就会给予其“优秀”的评价;有学生据此补充“菠菜、茄子、蘑菇”等是蔬菜,都跟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还能教同伴正确认读,小组及教师也会给予其“优秀”的评价。当然,量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教师会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二)提供记录表、活动日志
课标强调过程性评价,跨学科学习更不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记录表、活动日志等,提示学生小组及时收集组员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材料、个性化学习表现,借此科学评定学生的学业、能力、思维发展水平。如在“科技探秘”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习小组
会及时记录学生
的独特思考与创意设计,并将此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给予组员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深入领会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扎实推进跨学科学习教学。学校要组织语文教师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利用校本教研或集体备课进行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确保教师在实施跨学科学习教学时有自己的创意设计,使得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6,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