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词抒怀,千古名篇佳作之所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或语言清新婉转,或情感豪放洒脱,或描述黎民疾苦,或歌颂大好河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任务。笔者以李白的名作《将进酒》为例,探究诗人“诗酒入书尽风流”“且将诗酒趁年华”之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隐秘”之处,透过文本现象参透诗人的情感本质。
(一)内部语境解读
教材编写的内部语境解读是情境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大情境应对的是大概念,大概念的思考离不开对教材编写的情境解读。情境的连接性、统摄性越强,情境体现越明显,对学生知识建构的价值越高。《将进酒》是高中统编版选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内容,选编的诗词分别是《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中,《无衣》出自《诗经》,以荡气回肠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营造了秦国军民互助,同仇敌忾的情境;《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以江、月、夜为主体,营造了“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意境,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江城子》的作者是苏轼,全诗以白描手法娓娓道来,上阕写对亡妻缠绵悱恻的思念,下阕以梦境记录了诗人对亡妻的不舍之情。四首诗词表现情境的角度不同,但是意境营造的手法相似,解读本组诗词诵读语境的相通之处,正是情境化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文化情境分析
《将进酒》写于李白离京后的一段时间,但到底是否隐居,现有的解说尚未统一。但是不可否认此时李白开始明确得知自己无法完成“鸿鹄之志”,官场、权贵于他而言并非“良径”,当初一心走仕途,却因不与盛京权贵同流合污而惨遭排挤。李白哪怕是落魄的、怀才不遇的,他仍旧是傲然于天地之间的“诗仙”。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下,他借酒抒发自己不得志,并没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写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并没写“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他写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溯源诗词的情境,不难看出诗词并非独立存在的,与文本联结、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探寻文本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情境分析的前提;探寻诗词的文化背景,是分析情境情感的基础。
(一)再现历史现场
在情境“浸润”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感受诗人所处的环境背景,是剖析情感、聚焦思维的深度体验。教师可以结合李白生活的环境,分析他创作《将进酒》的心路历程,带领学生感受诗人“不得志”背后的“放下”。
(二)探寻诗文语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境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在特定的情境下,以文字艺术抒发内心情感是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将进酒》中,情境描写主要为上半段,诗人开篇以两个长句营造声势浩大的气场,写出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奔腾入海“绝不回头”,惊涛骇浪仿佛就在耳边响起;芳华易逝只在朝夕之间,青丝变白雪道尽时光在指尖流淌之快。匆匆流年易逝难以捉摸,诗人因此感叹时光清浅不如“人间尽欢”,如意之时只管抛弃烦恼,尽情享乐,“金樽”不能“空对月”。
(三)关注通篇要素
若说上半段是极尽豪情的酒肉盛宴,那下半段则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的情绪抒发。一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不仅要自己尽兴,还劝诫友人不要停止饮酒,醉眼迷离的“劝酒”之词,是诗人兴致高涨的重要表现,透过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此情此景。上半段的“起兴”之后,忽转入现实场景,诗人忘情之下似在写诗,又似在“思考”,提出了大家要尽兴“高歌”之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从思想境界的高处回归现实之后,诗人娓娓道出心中的“不甘”,情感也从狂放转至“激愤”,因为权贵“作弄”,不得已放弃前半生的追求,不如直接醉在酒中,那样也不用思考“钟鼓馔玉”了。接下来,诗人并没有抒发感慨,再次回到酒桌上,再入豪放之境,愈来愈狂,身外之物有什么重要的呢?不如一醉方休,方能解愁。此情此景,也是情景交融,简短“抱怨”,皆夹杂在酒中,更是诗人豪放不羁的体现。
(一)读出韵味
古诗词的情境之所以韵味更浓,除了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更隐性的思维和情感。古人喜欢吟诵,在创作的文章中也体现出独特的平仄规律,使文章节奏韵律十足,非常适合吟诵。《将进酒》是诗,更是歌,在“钟鼓馔玉”中,更能表现其独特的韵味。如开头两句均用“君不见”领出,是李白作品中很少见的“重复强调”,“天上来”一句一定要体现出声音之“高”,夸张表现“黄河之水从天而降”的特别之处,黄河水发于昆仑之巅,对下游而言确实是“天上来”;再如“岑夫子,丹丘生”是诗人的两位“酒友”,在酒桌上觥筹交错之时,说话的语气要平和、亲切一些。总而言之,吟诵这首诗作,一定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方能体现情境之美,品出诗词之韵。
(二)炼字入情入境
优秀的诗人通过字句来展现情境,建构意境的画面,同时以情感为“线”,推动情绪达到高潮。在《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似乎宣扬的是及时行乐、纸迷金醉的生活态度,一个“尽”字,是“无穷无尽”,是“极尽”,然而又透露出这是诗人“不得志”的态度转变,即使提出“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的享乐之思,实际上还蕴含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压抑之情。为什么诗人会强调“必”有用?诗人若是已经位居高官,就不会思考自己有何之用,只有在极度不得志的情况下,才会反思“自己有什么用”。但是诗人又提出了“必”有用,可见自信至极,像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宣言,透露出蕴藏极深的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态度。
总之,古诗词学习是春风化雨般的过程,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的激发过程。教师应探究情境化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让诗词教学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构建学生文化发展之“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聊城市水城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