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2024-04-29 01:10:26管源颖
秦智 2024年1期
关键词:提升高职院校能力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的骨干力量。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宣传、严格选拔、全面培训、常态化考核等有效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能力,构建稳定、高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和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52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的骨干力量。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员参与、全程干预为主要特征的四级预防网络体系;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选拔不严格,任职资格不明确,工作性质混淆。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选拔大多没有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往往是班主任老师或辅导员推荐,或者学生自主报名、自主选举产生。因此,心理委员中有一些不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自身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心理品质与工作要求相背离,导致心理委员队伍鱼龙混杂。

培训不充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心理委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上日常工作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学习和提升,导致不明确工作定位和界限、不清晰工作性质。需严守保密性原则和知晓保密例外情况,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保持专业性态度,学会自助和互助。

考核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心理委员任职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流程,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学习和考核就直接上岗,导致心理委员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出现工作的持续性不强、履职积极性不高、落不到实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风气和氛围的影响。[1]

二、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一)加强宣传,扩大心理委员队伍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质量,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心理委员队伍的影响力。

1.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如推送心理健康相关资讯,分享心理健康小常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措施;推送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校园心理活动、投票选举“心灵守护天使”;推送与心理相关的热点事件及评论;推送有关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信息等。同时将网络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或校级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心灵信箱、舞台剧、团辅游戏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心理委员队伍的影响力[2]。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我爱我心”“我心悦我”“朋辈互助为心赋能”等主题班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朋辈辅导,朋辈辅导是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之一。心理委员从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上报异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工作的持续性,对心理危机起到很好的预防和干预效果。

(二)严格选拔,提升心理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选拔是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标准、严格选拔程序,选拔出政治素质高、心理素质硬、责任心强、积极上进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要根据岗位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择优遴选,做到优中选优,同时也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选拔制度和程序。学校要成立选拔委员会,负责对心理委员队伍进行选拔和培训,在选拔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在个人品德方面要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在工作态度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严守工作原则和要求;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要有敏锐的觉察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各院系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委员队伍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工作负有重要职责,在选拔时应把握好“严格把关”“合理分工”“择优遴选”“过程公平”四个关键点,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保障[3]。

(三)全面培训,提高心理委员的综合能力

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学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心理委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委员基本素质和技能培训、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策略培训等,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讲座、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心理志愿者服务等形式,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讲座或报告会,并结合专业老师或咨询师的咨询案例,指导心理委员运用咨询技巧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委员和辅导员可以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中,例如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小组讨论、谈心谈话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开展与学生互动的团体辅导活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教师等等。

(四)定期考核,建立健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

建立日常管理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心理委员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心理委员的档案,记录其日常工作内容、开展活动的形式、效果等内容,作为心理委员工作业绩评定的依据。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在每年度新生入学后开展新生心理委员培训,围绕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每学期开展一次全体心理委员会议,明确分工和职责,通过学习、交流和分享促进全体成员共同进步。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每学期结束后召开一次全体心理委员会议,通报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情况,以班级、院系、学校三重考核形式进行测评考核,并将测评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评比评优、发放助学奖金等参考依据。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为心理委员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和培训机会,支持和鼓励心理委员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及时给予表彰奖励,设置“心灵守护天使”“心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可以暂缓任职或劝其辞去职务,给予警告处分后仍不改正的及时辞退处理[4]。

(五)加强指导,确保心理委员队伍平稳有序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对心理委员工作的指导,定期进行心理委员培训,对其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和有效培训;鼓励心理委员在班级和学院中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鼓励各学院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尤其是针对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有较好理论功底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鼓励和支持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高效、便捷畅通,使得心理育人工作有进展、有跟踪、有成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及辅导员要帮助心理委员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明确其在班级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

(六)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并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应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

通过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汇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心理知识、感受心理快乐。如“心随我动,幸福生活”“心与未来”“微笑面对每一天”“生命因你而精彩”“525”“有朋互助,心约暖阳”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悦纳自己;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学会表达情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幸福和温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其对生命的热爱;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七)搭建平台,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激励,增强动力。为激励心理委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奖励制度。建立以精神鼓励为主的物质奖励制度,将心理委员的表现与学生评奖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挂钩。建立以精神鼓励为主的荣誉奖励制度,在评选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活动中设立相应奖项。将心理健康状况作为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对于有突出表现和突出贡献的心理委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成绩优秀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同学给予精神与物质方面的鼓励;对于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可授予其荣誉称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5]。

搭建平台,加强交流。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班会和沙龙活动,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到各学院开展讲座、交流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搭建资源共享交流平台,促进心理委员之间交流学习,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心理委员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及时畅通信息;促进心理委员与专任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利用专业技能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心理委员与班主任、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加强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心理委员与其他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发挥朋辈自助互助作用。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稳定和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委员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的骨干力量。为保证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质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加强心理委员选拔培训、强化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大考核力度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发挥心理育人工作的质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13-214.

[2]方海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2):73-74.

[3]钟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2(6):32-33+50.

[4]张秋颖.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0.

[5]刘晓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95.

基金项目:2022年度株洲市社科职教专项课题,项目名称:“零零后”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横断研究(项目编号:ZZZJ2022128)

作者简介:管源颖(1990.5-),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提升高职院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25:25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9:08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