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四位一体”资助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4-04-29 01:10:26李琦白琴顾熹
秦智 2024年1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四位一体

李琦 白琴 顾熹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体系的内容正在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经济上扶困正在向道德层面、能力层面、精神层面拓展,从而形成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本文将从“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四个维度,来探索一条全新的四位一体的路径模型,从而建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推动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化、长效化、全面化。

[关键词]资助育人;四位一体;扶志扶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4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湖南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13万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1]。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和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扶贫攻坚中的重要力量;“扶志扶智”既是高校主体优势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提出要加强受资助群体内驱力的提升的现实要求。因此,优化高职院校四位一体模式下的“扶志扶智”路径研究,分析其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提升长效机制路径,对国家的战略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

一、“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制定资助育人体系的设立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教书育人的规律,把扶困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最终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贫困而上不起学。发展型资助就是让资助从过去被动接受“保障”到现在主动自助“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资助理念,将经济资助、精神援助、朋辈互助和能力提升四个方向一起发展,形成四位一体的全新资助体系。

(一)经济资助

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求学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不让一人因为贫困而辍学。各个高校也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推出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帮扶贫困大学生,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确保在校生都能顺利的完成学业,例如学费减免、社会捐赠、学费缓缴、绿色通道等。另外,社会各界也是纷纷成立各种基金奖励措施,来帮助优秀大学生完成学业;同时还签订就业帮扶,在帮扶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双扶的目标。

(二)精神援助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内心是脆弱而敏感的,因此对这一群体的关爱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据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因为自身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出现“社恐”的社会现象;他们自尊心极强,不愿意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经济情况,同时也伴随着内向和孤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资助者“心理”上的贫困成为了当下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应在“解困”环节就心理问题帮助资助对象,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搭建心理助人平台等形式,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2]。

(三)朋辈互助

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培养其树立坚定的信念。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朋辈教育中,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理论学习,扎实思想教育,同时还可以让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提升个人素质、优化个人能力;还能更好地引领贫困大学生催生自信,把榜样的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社会问题、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教育。

(四)能力提升

高校在学生资助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实现由“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回馈机制,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四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关系

有研究指出,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应该在确保基本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能力帮扶体系、校园资助文化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在内的扶志与扶智一体的组织架构[2],如图1所示。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不仅仅是思想引领、人才培养、教育科研等重要职责,同时它有更重要的服务职能,比如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企业等。高校应利用特有的优势和资源,把人才、教育、科研有效结合,通过对服务模式的不断探索,走出传统扶贫的思路,创新扶贫新理念;通过对资助学生的精神扶志和技能扶智,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同步扶持,这是高校服务职能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精准扶贫的重担,把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到极致。

解困育人是基础环节,成才反馈则是重要环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3],我们需要先把人的低级需求满足了,才能去追求更高级的需求。“解困”环节作为资助体系的初始环节,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资助对象的确实需要,因此是高校资助工作中最基础且最重要的环节[2]。

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让其获得感和安全感;通过其他辅助措施,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自卑的过渡期;同时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思想引导,加强感恩教育,为后续环节做好心理服务保障。

学生资助工作要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始终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真正做到“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因此,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人才培养的效果,这也是资助工作中的首要环节即“成才”,这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考验,也是学校更加科学系统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依据。受资助的学生能否通过学校的资助脱贫,能否把这种关爱再“回馈”,“成才”就成了最关键的环节。

三、“四位一体”资助体系的实践启示

(一)涵养“实践育人”文化,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和思想层次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具有思想教育功能。思政课程建设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始终把短期教育和长期引导、集中学习和全面培养相结合,重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4]。同时,高校除了在资金上提供直接的经济资助,还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资助路径,通过提供校内兼外兼职等岗位大力推进发展型资助,把“双扶”思想落实到具体事务中,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培养技能,同时还要兼顾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意志力的提升以及实现思想和能力的双向融合提升,把扶贫扶到点子上、育人育到根上。

(二)孕育实现“心理育人”文化,提升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都比较敏感多疑,对别人的看法会很在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社恐、不信任、交流障碍等情况。高校提供的绿色通道制度,让学生能高效的入学,不因经济困难而产生心理压力;各类资助、会层面上各种扶持能让学生更加安心、更加放心的去接受,从而心怀感恩和温暖。

高校的资助体系对于学生情操的培养、优良品质的提升、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仅是对学生较好的教育手段,也能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困难的原因,帮助老师更加科学的研判,让资助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另外,高校资助体系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独立自强观念的树立,最终激发他们更加主动、更加热情的投入到生活技能的实践中。

(三)高校的扶志扶智实践标示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深入和优化,高校资助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中,从曾经单一的资金资助、支教资助、短期帮扶等到现在的资源投入、能力培养和精神扶持。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在校资源和平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最终实现智力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双扶”资助模式,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从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尽快脱贫。

(四)打造实现“就业育人”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能力

近年来,很多高校对于勤工助学岗位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比如校史馆助理、图书馆管理员、教务助理、档案室文员、食堂监督等校内长期稳定的勤工助理岗位。而学生在这些岗位中既锻炼了工作技能,又增强了学习能力,最终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语

高校“志智双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主体层面,它既要求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又需要调动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还要求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扶志扶智的合力。就其成效而言,高校扶志扶智实践也由于受到来自高校自身以及贫困人口和地区的不利因素制约,并未达到完全理想化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基于不同主体的角度思考高校“志智双扶”的提升路径;同时,在精准脱贫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和巩固高校扶志扶智实效,研究高校“志智双扶”对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意义,也理应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侯其锋.基于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助学金评定方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5):61-64..

[2]何奔,张旭亮,王真真.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116-120.

[3]李曼立.国家级贫困县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以河北省顺平县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何花.精准脱贫背景下高校“志智双扶”的优势及路径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21.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立项课题,项目名称: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883)

作者简介:

李琦(1982.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白琴(1983.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教育;

顾熹(1979.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四位一体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ECPI”四位一体的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24:57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财经(2016年32期)2016-12-05 17:33:06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8:2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3:53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考试周刊(2016年45期)2016-06-24 19:26:10
信息管理专业ERP“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之慕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