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2016-06-24 19:26高秀慧
考试周刊 2016年4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教育引导

高秀慧

摘 要: 随着上海高校招收外省市学生比例逐年增长,相对应的高校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加。本文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真实案例做出思考。

关键词: 困难生 资助育人 教育引导

据有关统计,学院目前申请困难认定的学生人数比率约占学院总数的16%,大部分贫困生主要来自河南、贵州、安徽等偏远地区,70%左右来自农村家庭,95%的学生属于特别困难,人均月收入集中在500元以下。这些学生承受的各方面压力过大,尤其是在上海生活,更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学校与学院领导的高度关注。随着财政部联合教育部下发的配套文件,标志着新资助体系的基本建立(奖、贷、助、补、减、勤、偿、免)[1],社会及学校已经在物质上提供尽可能多的资助用于缓解学生目前经济的压力。那我们该如何在资助的背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做到扶贫更扶志呢?

1.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数集中于比较孤僻、不愿与他人接触、性格内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多原因是自卑感作怪。社会上呈现的攀比的不良之风在学校迅速蔓延,学生之间会互相比较,久而久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从而变得更加自卑。部分同学因为自卑不参加集体活动,但部分同学会因为急切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而变得争强好胜,甚至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愿接受学校的资助。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问题[2]。

学生在接受学校的资助与社会馈赠后,也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用优异成绩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种是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对未来没有方向,感觉人生一片渺茫。这些学生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有些学生通过努力释放内心的痛苦,另一些学生则选择放弃。不可否认,由于家庭环境,有一部分困难生刚进入大学时,表现出不适感及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学生较为敏感,也许一句无心的话就会给学生心理造成深深的伤害,诸如单亲、孤儿、大病、残疾家庭的孩子,有的会非常敏感自闭。

2.让资助与育人同行

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多参加义工志愿者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类活动。应当以慈善义工为代表,积极开展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在义工活动中收获,在义工活动中成长,在奉献中回报社会。教会学生从受助转变为施助,教会学生从心理上学会感恩。

2.1加强思想健康教育

高校应当重视开展思想工作,通过开展讲座、校园宣讲动员大会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在每年新生动员大会上开展积极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正确对待贫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抵制物质方面的诱惑,投入更多精力在增长才干、提升自我文化素养、丰富学识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日后踏出师大校园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2.2加强感恩意识教育

高校应将感恩意识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中,由于现在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一部分贫困生已习惯甚至依赖国家给予的资助,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理应报答的行为,这样不正确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感恩意识淡薄。高校应当重视将感恩教育落实于实践,把握机会实施感恩实践教育,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线下感恩题材的报到收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灌输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通过回报社会的方式感恩。在耳濡目染中,学生自会有所影响,增强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2.3做好档案动态化管理

学校每年按照低保线划分学生困难档次,将申请困难认定的学生按照不同档次划分为特别困难、一般困难和特殊困难三个档次。将家庭类型按照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分为单亲、离异、孤儿、大病、健全等。辅导员应当熟悉掌握班里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动态化管理,时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对学习成绩优异并且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学生分类管理,通过推荐等方式获得社会类助学金[3]。

2.4鼓励参加公益活动

高校要为贫困生创建更多的公益活动,促进贫困生从受助者转变为施助者。通过各类奖、助学金的发放,在全校形成向上的校园风气,师大之星、校园大使、电子汽车文化节等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活动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融入师大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主人翁意识,参加学校义工队开展的特色慈善义工项目,应聘学校提供的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社团的公益活动。

3.案例分析(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3.1一位因病致困的学生案例

该生于2012年经学校“绿色通道”入学,在向学院递交困难认定材料时,发现该生的情绪比较低落,再通过交谈了解得知其母亲在其高考结束后查出癌症晚期,正是上大学的年纪却遭到家庭变故,父亲因为需要照顾住院治疗的母亲,只好放弃工作,全家收入只得依靠政府低保。

高额的治疗费用已超出他们能承受的范围,在校期间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通过困难认定后拿到国家助学金。学习上,该生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2012-2013学年、2013-2014学年都获得了专业三等奖学金,另外,该生还获得了2012-2013学年王乐三奖助学金,2013-2014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该生从2012年9月入学以来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志愿者活动,如义务献血、爱心义教、计算机辅导、敬老院志愿服务等。在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任职两年,在学生组织中表现突出,2013年被评为“勤工助学先进个人”,2014年被评为“勤工助学优秀干部”。

在学院辅导员的帮助下,在该生自己的努力下,他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变得更加成熟,个人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2014年该生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3.2案例分析

该生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成绩,其成长过程离不开辅导员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给予的资助。该生自入校后便加入了学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当时学校正在招聘新人,辅导员及学院资助辅导老师将信息传递给该生,推荐其参加这次招聘,不仅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一次锻炼,而且解决了学生一部分的生活费。该生对工作一丝不苟,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学生变得开朗了许多。每当学院义工队有活动的时候,该生都会积极报名参加,不管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多么忙碌,他时刻记着帮助过他的人,无论是在图书馆、护理院,还是在爱心义教、爱心义卖、义务献血的活动现场,都曾留下他的身影。他认为他应当将挫折下的高压转化为一飞冲天的动力,将爱当做人生的指路牌,在逐梦的路上逆风飞翔。

3.3基于案例的思考

该生属于一个成功案例,但在实际帮扶过程中,不少学生缺乏正面对待困境、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应当将重点放在成功案例的同时,更应关注失败的案例。

助人者人恒助之。辅导员应当帮助贫困生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鼓励学生参加义工队的活动、增加他们与社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感恩是永恒的话题,高校大学生要学会的就是以正确的方式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黄苏娟,熊明巧.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0).

[2]叶玉莲,李琳,张玉涛.高校困难生心理问题及引导策略[J].教研教改,2008(12).

[3]赵裕彬.扶贫更扶志——基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案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02).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教育引导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