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发展时期,在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已然绘就,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加速现代化进程,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受此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作用及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此,有必要聚焦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开展积极的思政教育改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促进与支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35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发展时期,伴随着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高等教育育人的目标指向,不仅需要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的各类优秀人才,而且更需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发展向度,而且更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引,充分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助于科学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群体的地位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一方面,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凝聚各行各业专业人才,而大学生群体无疑是推进这一进程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加强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对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求,进而助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同样深具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时代发展新趋势,同样需要凝聚社会意识和精神力量。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和动力来源,而作为引领和感召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而以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予以积极践行,会在很大程度上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并对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深具意义。因此,作为育人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着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而且更承担着如何高质量育人的职责与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检视及改革路径
(一)优化教育方式,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着教育方式亟待优化的普遍问题。从其表现来看,一是过度偏重理论知识学习,尽管也涉及了实践内容,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畅,无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客观而言,思政课本身的教育方式,多侧重于理论及概念,由于属于文科范畴,且存在较多的抽象学习内容,以至于教育方式更倾向于理论讲授。如此一来,实践介入较少,学生看似掌握了相关理论及概念,但无法做到深入细致理解,而这样的思想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也往往会大打折扣。二是教育方式创新意识不强,谈及思政课,学生往往兴趣平平,教学成效势必受到影响。反思发现,大多数高校思修课存在填鸭式、灌输式等陈旧方式,课堂环境沉闷,师生互动缺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政课程的感染力、感召力也并未落到实处,看似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任务,但教学目标却很难达成。
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有效实现,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思政教育为路径,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自觉,真正做到对所学内容入脑入心,并将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力切实转换为行动力、实践力[1]。针对上述教育现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加快推进改革力度,以教育方式优化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体实施上,要从特色课程建设上下功夫,鉴于当前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践比重,坚持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理念指引,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实践方案,比如可以设计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相关的实践课程,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问卷调查研究、讲述红色故事及参加社会实践劳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亲近并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此外,还有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以思政课为主导,创新和完善表达方式,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组织课堂,注重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策略,同时还要顺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发展趋势,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加强组织引领,夯实思政教育力量
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做到入脑入心,无疑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谈论最多的命题。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重在培根铸魂,而作为思政教育两大核心主体之一的教师,不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的育人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思政教师整体“力量”的强度和深度,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基于此,加强思想教师队伍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2]。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意义、有深度、有高度、有实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和感召力,教师队伍力量尤为突出。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同样值得反思,从具体来看,一是思政教师队伍能力水平较欠缺。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内容庞杂且十分精细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既要博学广识,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但遗憾的是,多数高校的思想课教师多为兼职,无论是在职业能力上,还是在专业水平上,抑或是在教学创新上,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需求存有不小的差距。不仅如此,伴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也客观存在着部分思政教师无法熟练掌握运用的情况。因而,在落实思政教育育人任务中,仍然习惯于以传统教学手段组织授课,而要想让高校思政教育迈步“快车道”,真正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契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大跨步实现,这一点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务必要加强组织引领,围绕教师这一核心主体,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加强组织引领,即要切实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针对性学习培训,通过严格落实常态化教学培训制度,切实解决思政教师队伍能力及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其次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可以通过测评和评选择优选拔,并加强系统性培养,以更好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对教师素质素养及能力水平的新要求。此外,要想确保思政教育取得持续性实际效果,稳定的教育机制同样至关重要,为此还要注重完善领导机制,明确主体责任,通过制度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还要持续完善教学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加快构建“大思政”格局,并通过相应的机制建设对广大思政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形成激励与促进。
(三)构建良好生态,整合思政教育资源
现阶段,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重视度及影响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政教育资源在整体上依然较为薄弱,相关的专业研究依然并不丰实。受此影响,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所用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且存在着资源陈旧、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切实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以及引领力和感召力,尤其是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诸多变化,如何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成长发展中统领作用,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突出的困境。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还是在教育内容上,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唯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立足时代潮流,通过不断整合和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才有助于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任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至于此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通畅,相应的育人效果也多有不足。其中,尤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发挥同样受到了极大的考验,比如社会各方教育力量的衔接度不强、互补性不深,进而影响了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为此,有必要加快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态,加快整合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切实摆脱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而更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具体的改革路径上,研究认为有必要从如下方面加以展开:一是把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放在首位,坚持以中国化现代化理论为指引,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加大力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网络途径筛选有益资源及实践案例;三是以现代化技术手段推进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态,比如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聚合更多高校以及社会力量,从人才培养、科研交流以及跨界合作等多维度、多层面,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全力释放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擎动力,通过科技赋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力支持与促进[3]。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客观存在的诸多限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认为有必要从优化教育方式、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尤其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有必要加强组织引领、夯实思政教育力量,发挥好思政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必要构建良好生态、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中国化现代化理论为指引,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孙晓晖,徐艺心.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1):1-5.
[2]路丙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J].教育文汇,2023(2):4-8.
[3]韩影,邢云,庞金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之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23(3):103-109.
作者简介:邱文骏(1996.12-),男,汉族,湖北枣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