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曲珍 丹珍卓嘎 顿珠
【摘 要】 藏医药学中所指的各项药材,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其内容广而深且相关的文献繁多。但有些药材由于地域不同、流派不同等特点,在辨认上也有所不同。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文献,运用文献考证分析法,从藏药性味化味及功效入手,略论了藏药“甘然杂”辨认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考证。
【关键词】 甘然杂;辨认;性味;化味
【中图分类号】R28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3-0053-05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3.zgmzmjyyzz202403012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Zang Medicine “Ganran Miscellaneous” Tseringchudron SanjayYesi Dundruk*
Xizang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Lhasa 850000,China
Abstract:Various medicinal materials referred to in Zang medicine,including minerals,plants and animals,have a wide and deep content,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re numerous.However,some medicinal materials are different in recognition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schools.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literature textual research,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Ganran miscellaneous” Zang medicine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substit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 flavor and flavor transformation of Zang medicine.
Keywords:Ganranza;Identify;Sexual Taste;Melting Flavor
在藏药里“甘然杂”存在辨认不一且在方剂里使用过多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在学术上研究也较少。藏药里使用的“甘然杂“的名词来源于梵语,译为合掌或如手掌相合,本品之名较多,各家说法不一。藏药各古籍文献记载不一,“甘然杂“在《晶珠本草》里记载为果实状如掌合,果仁微褐色,皱纹多而如画,围绕圆形果实,内核硬而糙者即印地语甘然杂[1]。《藏药材》本科教材里记载该药材生长在内地的海东、中南、西双版纳等,同样在印度、尼泊尔等在海拔800 m以下的热带地区,采摘时间为藏历7~8月[2]。
1 古籍文献研究
1.1 古籍文献里记载的不同辨认 《金巴四部医典注释》[3]里记载,“甘然杂”分两种,棕色碎片为甘然杂,绿色像蛇卵为大托叶云实,功效为暖胃。《蓝琉璃》[4]记载,“甘然杂”宇妥说是大托叶云实,且吉西保认为是紫矿,强巴相尕尔则认为是姜。因此,对该药的辨认有多种,用药时应仔细鉴别。金巴认为为大托叶云石,苏卡瓦则认为大托叶云石和甘然杂在名称上就不同且大托叶云石能治肾病。学者巴尔维说棕色和绿色两者现阶段稀有,因此功效相似的姜能代替。《晶境本草》[5]现代植物学认为是大托叶云石。
见表1。从表1得知各古籍文獻对“甘然杂”的辨认情况不一,因此要从“甘然杂”的文献记载、外观、性味入手辨认其药材。
1.2 各古籍文献记载的不同药材 各古籍文献的辨认不一,主要有大托叶云实、高良姜、紫铆子及油麻藤子,现对这四种药材辨别介绍如下。
1.2.1 高良姜 藏药里姜分三种,以颜色而分,红姜称“满嘎”即为高良姜,山柰称“嘎云”,黄姜称“姜黄”。其断面白色油汁少者为未成熟品,断面红色有油汁者为成熟品。满嘎,汉译为“高良姜”是姜科山姜属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为藏语名称“满嘎”译语:药材干后能入药的姜。高良姜在《晶镜本草》里记载,赤褐色或粉红色的根。皱褶地下横卧。节间铺满了根部的细腱,并用百菌包起。高度约0.3~0.8 m;绿叶扁平,前后无毛,细剑状,双叉式下部包裹着怒火。4~10月间,开穗呈下垂状的粉红色至淡粉红色的花筒。荚果不张,成熟变橙色。药剂是根。一般大拇指粗细切迹分枝、分枝在细密的皱褶处,下面有掉毛痕迹的疹;性质坚如磐石,紫红色或棕色,有的呈棕褐色或略粗。粗重(又粗又硬)红色或棕色,油质,以味辣者为佳。功效能暖身、开胃、治培根、隆的合并症[5]。《中华藏本草》[10]记载,原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个或数个连生。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 cm左右。叶2~4片,铺散地面;叶片近圆形或宽卵形,长6~15 cm,宽3~9 cm,顶端急尖,基部广楔形或圆形,幼时被短柔毛,下面被疏长柔毛;叶退化成叶鞘状或苞叶状,膜质;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具5~10朵花;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5 mm;萼管长20~25 mm;花白色,花冠管细长,长25~30 mm,花冠裂片狭披针形,长12~15 mm;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状楔形,长约12 mm,唇瓣2裂至中部以下,2裂瓣顶端微凹,喉部紫红色;能育雄蕊1枚,无花丝,药隔附属物正方体,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2细长棒状物,头盘状,具缘毛。蒴果。花期7月,果期8月。《藏医药中的姜科药用植物资源》记载产于我国华南地区,根茎入药,暖胃开胃、止泻止呕、舒胸,治“培根”和“龙”的合并症,肺脓;胃寒,消化不良,泻痢,呕吐等症[11]。高良姜实拍图如图1所示。
1.2.2 大托叶云实 《晶珠本草》记载,大托叶云实名加木哲,又名玛尼扎帕拉,斋温,玉贡、珠贡等。大托叶云实树深黑色,叶碎裂有刺,花黄色,果实椭圆形,种子淡青灰色,卵状,摇动时壳内有滚动声。《图鉴螺眼》记载,大托叶云实状如蛇蛋。《中华藏本草》[10]记载,原植物为藤本。具刺披散状灌木。枝密被黄色柔毛,有多数直立或钩状黄色小硬刺。二回羽状复叶,长30~60 cm,羽叶6~9对,基部有钩状硬刺样托叶;小叶6~12对,长椭圆形,顶端钝圆,基部偏斜,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上部稠密,下部稀疏,长15~25 cm;小花梗棕色,被柔毛,苞片被棕色柔毛,开花时脱落;萼片5,内外均被柔毛;花瓣黄色,上面一瓣较宽略短,其余4瓣稍窄略长,呈倒披针形,与萼等长,有爪;花丝短,基部被白毛;子房被毛。荚果革质,膨胀,短圆形,长5~7 cm,宽4~5 cm,表面被细长的针刺。种子1~3粒,呈不规则的长圆形,长约15 mm,铅灰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生于山谷林中、草地。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及台湾等地。”[10]如图2所示。
1.2.3 紫铆子 《晶珠本草》载紫铆子治虫病。本品之名有固尼札、玛茹孜、玛茹孜尕保、玛茹孜玛保等,隐语中称森布玛奈卜等。《图鉴》中说:“治虫病药物紫铆,产于温带地方。叶色青而大,茎细,花为黄色,果实呈红黄,如鼠肝,味苦而甘。功效治虫病。花基部蓝色,尖黄色,果实被毛,内有种子五粒。”《图谱》中说:“紫铆形如女孩阴核,种子色如鼠肝,红色。”本品分红、白两种。”《中华藏本草》[10]记載原植物为中等乔木,高13~17 m,树干直立,嫩枝被灰色或棕色绢状短柔毛。三出复叶,小叶片倒卵状菱形,长15~20 cm,顶端钝或圆,基部广楔形,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一侧下斜,上面无毛,下面被蛛丝样绢毛;托叶小,外弯,被短茸毛。总状花序通常生于无叶的枝端;花大而密集,猩红色或橙黄色,常3朵生于膨大的节上,小花梗长约2.5 cm,密被棕色茸毛;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萼片长约1 cm,密被暗褐色绒毛,萼齿急尖,上面2齿连合,下面3齿三角形;花冠蝶形,长5~7 cm,密被银色绒毛;雄蕊10,结合;子房上位,花柱短。荚果长12~22 cm,宽3.5~5 cm,厚2~4 mm,膜质,被柔毛。种子1~2粒。花期1~3月,果期 5~6月。原产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我国云南有栽培,青藏高原不产。如图3所示。
1.2.4 油麻藤子 《晶珠本草》油麻藤子又名藜豆清脾热。《味气铁鬘》中说:“藜豆比上述二药凉。”《甘露之滴》中说:“黎豆温平,外敷消肿,种仁为滋养良药。”让钧多吉说:“藜豆治肺病、培根病。”本品之名有夏鲁嘎、拉嘎肖下、朗莫合,且尔哇肖夏等。《图鉴》中说:“藜豆树小而细,果实黑花,肾状。如上所述,藜豆树细,叶圆而厚,花白色,荚果心状,种子肾形,表皮有黑色花纹。种子形状半月形,上面有突起的黑色种脐,描述尤其逼真。以饱满充实肥厚、状如脾形者为佳。”《图鉴铁鬘》中说:“藜豆状如半月形[1]。”《中华藏本草》记载:“原植物为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er木质大藤本,一年或多年生高大缠绕木本。茎直径达30 cm。小叶3枚,卵矩形,长7.5~125 cm,两面无毛,革质,有光泽,顶端渐尖,细脉明显;托叶较小。总状花序着生于老干上;花萼钟状,上两个萼齿合生,下面一个比中部为长;花冠暗紫色,长65 mm,突出于萼外;旗瓣远比翼瓣为短,长约后者的1/2;雄蕊10(9+1);子房无柄,花柱内变,无毛,柱头头状;荚果木质,长30~60 cm,宽28~35 cm,荚节间缢缩稍呈串珠状,无翅,有黄色刺毛;种子近圆形,表面光滑,一侧略平,种脐略凸起,围绕种子的三方,两侧面中央常略凹。花期4~5月。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有分布。”[10]如图4所示。
经过对“甘然杂”的学术辨认和图片比较,可以明显看到“甘然杂”的外观如手掌相合,虽然油麻藤子的外观也有此状态,但它的如手掌相合是好几个一起连着的,因此不是同一种药材。另外两种药材在形状外观上与其基本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各派学者可能是根据性味化味辨认的。
通过古籍文献对比研究后,得知大托叶云实和“甘然杂”是同一类药材。见表2。
2 从性味化味及功效研究
2.1 文献记载情况 在《藏药“性味化味”理论阐述以七味竹黄丸为例》中说明“性味化味”理论作为藏药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藏药配伍规律必不可少的传统理论,是以藏药特有的“五源”理论为基础,涵盖了藏药从采集、加工、配伍到成品全过程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是由六味为表层药性、三化味为内层药性、八性及十七效为深层药性,以及药物的最终功效、本质性能、凉温7种药性属性和与此对应的疾病三因、二十种特性、热寒3种属性所构成[15]。《四部医典》云:“药物的味都来自于五行即土、水、火、风、空,药物依靠土生长成形;水使其潮湿;火使其生出温热;风使其活动;空使其有发育长大的空间。因此药物生长的情况大致相同。但是药味各有区别,土与水使其生出甘味;火与土使其形成酸味;水与火的成分生出咸味;水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苦味;火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辛味;土与风的成分大时则生出涩味。”[12]两个大种的成分配合不同,随之也产生了药物的六种味道。
在藏药里“甘然杂”大部分由五行里水火和土火组成。味苦而涩,化味苦,性热,功效暖胃、开胃。古籍文献里辨认不一药材的性味化味及功效见表3。
由表3得知,紫铆子和油麻藤子与各书籍记载的“甘然杂”性味不一,而高良姜和大托叶云实与“甘然杂”有相通之处且功效也相似。
2.2 对比研究结果 从以上得知,如果把“甘然杂”辨认为紫铆子,那么首先两种药性不同,紫铆子为寒性药物而“甘然杂”为热性药物,其次对于功效而言,紫铆子能驱虫而“甘然杂”功效为升胃火,因此非同类材。同样“甘然杂”与油马滕子从性味化味功效均不同,所以也不是同种药材。
“甘然杂”与高良姜以及大托叶云实从性味化味功效能看有相似之处,单方面也可以认为是“甘然杂”,但结合上述古籍文献,可看出“甘然杂”与高良姜非同种药材。“甘然杂”与大托叶云实不仅在性味化味相同,同样也有学者认为从《四部医典》的功效上看,这两者不是同一种药材。但结合上述古籍文献研究在《四部医典》后序本里石榴子八章中说大托叶云实配方能提升胃火,也在《四部医典论述》里记载了大托叶云实能升胃肾火[14],因此大托叶云实和“甘然杂”是一种药材。《蓝琉璃》里记载,其实质,本品是一种温暖地带树木的果实,味和化味甚苦,这个不可能是大托叶云实,宇妥巴尊者的说法无误。但是,“嘎罗尼杂”一词不是大托叶云实的对字,“嘎罗尼杂”的名类和大托叶云实不同,音义相违,因而二者肯定不是一物。即使拼合一样,大托叶云实治肾寒症,因而功效不反,但是提升胃阳等特别的功效不同,与真确的《图鉴》记载不相符合[4]。但在《四部医典》论述本药物的性能记载了苦味药物虽然能治赤巴病引起培根病和龙病,但是大托叶云实、木藤蓼均能治培根病和龙病[12]。表明了甘然杂味苦但它能治培根龙病,刚好反驳了蒂寺的观点,证明了“甘然杂”和大托叶云实是同一个药材。而外形颜色不同是因为采摘时间不同的缘故。
3 小结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通过查阅古籍文献,“甘然杂”不仅在外形,也在性味化味功效都表明与大托叶云实共通之处,说明这两者药材是同种植物,由于药材采摘时间不同而有外观颜色差异且前者比后者大温,其他无不同之处。笔者通过对系统查阅医药古籍文献并进行逐条分析对比,发现由于早期交通不便且高原地区资源稀薄,在临床中使用了很多相似药效的替代药,导致出现了同名异药、一药多名、辨认不一等现象。因此加強藏医药药材的名称和辨认规范化和准确性,可为藏药基础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帝玛尔旦增平措.晶珠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82-186.
[2]西藏藏医药大学藏药教研室.药植物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71.
[3]金巴次旺.金巴四部医典注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31.
[4]蒂司桑吉嘉措.蓝琉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9.
[5]嘎务多吉.晶镜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102-164.
[6]索卡瓦洛追加布.祖先口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31.
[7]香萨格桑曲吉坚才.香萨四部医典批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45.
[8]达尔马洛桑曲扎.论述部注释灿烂宝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33.
[9]措吉寻怒.后续疑难注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3-1088.
[10]罗达尚.中华藏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31-290.
[11]邵艳红,张颖君,杨崇仁.藏医药中的姜科药用植物资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5):20-21.
[12]宇妥云旦贡布.四部医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480-528.
[13]孟正木.豆科紫矿树(Butea frondosa)种子驱虫成分的研究[J].南药译丛,1962(Z1):27.
[14]金巴次旺.四部医典论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9.
[15]益西拉姆,嘎务.藏药“味性化味”理论阐述——以七味竺黄丸为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8):20-25.
(收稿日期:2023-05-06 编辑:陶希睿)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2022年度局级科研课题《藏药齐当敦巴丸的剂型改革研究》(编号:JJKT2022020)。
作者简介:次仁曲珍(1999—),女,藏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藏药学。E-mail:2841025960@qq.com
通信作者:顿珠(1965—),男,藏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藏药学。E-mail:xzzyxydunzh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