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邵金宝 马艳 闫国跃
【摘 要】 瑶医“神路”理论是瑶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学术意义及临床运用十分丰富。其中既包含了瑶族瑶医自身的人文观、自然观、生命观和医学观,又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道医“气生万物”的气化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结合瑶医、中医、道医三者的理论思想来诠释“神路”的具体内涵。文章通过对瑶医“神路”理论内容的实质与发展探赜索隐,追本溯源,展望其能用于促进瑶医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
【关键词】 瑶医理论;神路系统;中医观念;道医思想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03-0014-07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03.zgmzmjyyzz202403004
An Analys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Divine Road” in Yao Medicine
LI Tong1,3,4 SHAO Jinbao1 MA Yan2 YAN Guoyue1,3,4*
1.College of Yao Medicine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China;
2.Basic theo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thnic medicine, Guangxi International Hospital of Zhuang Medicine, Nanning 530001,China;
3.Guangxi Research Center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andardization of Diseases Common in Yao Areas,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4.Guangxi Talent Highland for Zhuang and Yao Medicine and Combination and Medical Care and Elderly Care,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The “divine path” theory of Yao medicine,which has rich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contents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Yao medicine.The theory contains both the yao medicine own humanities view, value view of nature, life and medical view, moreover,it ha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spirit view of “Qi generates all things” in Tao medicin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rpret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Divine Road” by combining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of Yao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ao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way of God” in Yao medicine are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 and it is expected that it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Yao medicine.
Keywords:Yao Medical Theory; God Path System;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Medical Thinking
在历史长河的民族多元化交流中,瑶族与汉族的医学理念多有交集,尤其是两者对于人體生理系统的认识各具特色且又殊途同归。瑶医神路理论是在学习借鉴中医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由于瑶汉两族的文化差异以及人文信仰不同,使得神路理论与经络学说有所差别。瑶医在治病疗疾的过程中探索实践出神路不仅对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联络,信息传导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人之神气及精魄附着的载体,由此形成瑶医学独特的神路理论体系。笔者将对瑶医“神路”的具体内涵与深刻实质进行探析阐述,以飨同道,抛砖引玉。
1 瑶医神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瑶医认为“神”指整体生命活动固有规律的主宰及由此引发的一切生命现象的统称[1]。其具有多重含义,包括自然万物的神灵,人体自身的精神,载于肉体的神魄等。诚如《灵枢·天年》所言:“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说明人之生命基础源于先天父母之精血,人体阴阳之精气,然后气血充足,营卫调和,五神俱全,神机乃立,形神兼备而成人。同时人的形体活动由神识系统支配、协调,而神又附载于人之肉身[2],两者相互作用调节才能使人得神而生,瑶医“神路”之“神”的意义便来源于此。神路系统与经络系统有着共同功能即能够联系沟通人体内外表里,运行气血津液;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犹如万千条道路一般无处不到,遍布全身,这正是“神路”中“路”的含义。建立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上的瑶医神路学,认为人体神路具备经络功能的同时,也是神气附着的载体、人体精魂的通路,邪气侵袭人体的道隧以及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连接的渠道等。这是区别于中医经络的独特含义,于是瑶医称经络为“神路”。
2 神路与人精神层面的关系
2.1 神路蕴含瑶医生死观 生死观是瑶族传统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也是神路理论的内在体现。瑶医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精魂构成的,神魂附着在肉体上,精气饱满,人就是健康少疾的;暂时离开了肉体,精神涣散,就会做恶梦或生大病;永远离开了肉体,精气离决,就要死亡[3]。有学者[4]认为“瑶族人离世之后的魂魄一分为三,一个在墓地,一个在家中,一个在扬州十八洞”,亡故的灵魂无形无状,去往自有归宿,可以投胎转世,进行六道轮回。以上说明神路作为人体神魂的出入通道,对于人生老病死的状态至关重要。汉代王充《论衡·论死》篇曾云:“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表明人之精气是生之根本,充养濡润人之形体,颐养固摄人之精神。《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知阴阳的平衡即瑶医“盈亏平衡”是维持人体形神合一,健康无病的关键所在。盈亏平衡则神路通畅,精气充盛,身体强健,生命裨益无穷。因此,笔者认为神路系统作为精魂通路的作用体现在能输送人之精气至人体内外,濡养四肢百骸、形体全身;也能指引人死之后的魂魄归于故里,转世轮回。
2.2 神路与瑶族鬼神观的联系 瑶医认为人生病虚弱或精气不足之时,神路系统保护人体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这时如若不慎进入坟场墓穴或神殿庙宇之地,鬼神易害之。故神路是“鬼神邪魅”侵犯人体的途径。这种鬼神文化略带迷信色彩,笔者认为所谓的“鬼神邪魅”不过是人在患病状态下由于心神不定,胡思乱想的心理作用而产生的幻念。正如王充《论衡》所言:“阴气逆物而归,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谓之神”“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这正说明鬼神之物,由心而生,境随心转,虚无缥缈。佛教《无常经》也说道:“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亦可理解为起心动念所生鬼神之相皆为虚妄。
2.3 神路对于心理疾病的作用 瑶族先祖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违背了某种自然意志导致触怒神明、冲犯神灵受到惩罚而获咎的结果[5]。瑶族民间把因鬼怪作祟而导致言行举止反常,头脑神志昏乱的病症称为“中邪”,而瑶族中能够治疗“中邪”病人的医生被称为师公。通过神路接收自然的能量与信息,某些修为高深的瑶医或师公便具备了与神灵沟通的能力,拥有某种治病的“法术”及“神通”。虽然目前尚未知晓其中原理(可能与心理疗法有关),但确实有治病疗疾的效果,尤其针对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佛家有言“诸病无非心作,心有忧愁思虑,邪气得入(《摩诃止观》卷八)”,因此笔者认为瑶族中所谓的“中邪”多是因人体神路壅塞不通或亏虚不充,邪气乘虚而入,导致了人体气血逆乱,心神散乱,言行怪乱。因此瑶医在瑶药治疗上多以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宁心安神,补益心脾为主。同时在仪式中令患者跟随仪式或唱或跳,手舞足蹈,运动排汗,通过神路渠道激发阳气,驱邪外出。然后师公便借助“法术”和“咒符”让病人进入形似睡眠状态的“虚空”境界[6],使其身心达到平和静谧状态,恢复其神志,神志清则病邪除,心境静则鬼神灭。这符合道家中的“致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守持宁静,淡泊虚无的宗旨,也与《黄帝内经》中“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素问·生气通天论》)静心凝神,固护阳气的精神一致。
3 神路与人形体健康的关系
3.1 神路为外邪侵袭人体的路径 瑶医认为人体神路既是精元营卫、气血津液等基本生命物质的运行通道,也是诸毒传变、病邪留滞的道隧[7]。瑶族人民长年居住在山岭丛林,痧气瘴毒弥漫,蛇虫猛兽横行,环境恶劣,外邪百毒丛生。因此神路也成了痧气、瘴气、蛊、毒、风等致病因素侵袭人体的道隧。这些邪毒从人体肌表侵袭而入,人体卫外功能失常,由表入里,随气血传经进入神路系统,从而阻滞人体气机,损伤人体正气,造成盈亏失衡。盈亏保持平衡中合,人体才会健康;盈亏失去平衡协调后人就会生病[8]。根据瑶医“诸病入脉”理论,虽然神路为邪毒侵袭人体的通道,但也是邪毒排出人体的出路,因此瑶医通过神路系统因势利导从而达到解毒、清毒、排毒的目的。
3.2 神路对于养生防病的重要作用 瑶族地区的人民为了维持机体神路的防护屏障不受破坏,固护人体正气不受到外来邪毒损害。凭借着对自然的崇敬瞻仰之心,在十万大山中探索发现了植物、动物甚至是食物的药用价值,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养生习惯。例如:小儿刚刚降生时,瑶民通过焚烧苍术产生的香气熏染产房,以便祛邪化浊、预防外感;同时会给新生儿频频含咽泡好的黄连水泻火清热,以解胎毒[9]。“药食同源”也是瑶族人民最常见的养生方式,他们运用瑶山盛产的瑶药和当地特产的食物,经过精当的配伍,制成药食两用的膳食佳肴[10]。通过“食助药力,药借食威”的作用,在日常就餐中不知不觉就达到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目的,如瑶族的油茶就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方法。药食皆入胃,脾胃运化药食后通过神路系统输送这些营养物质至全身各处来滋养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使身体强健,正气充足,抵抗邪毒。瑶族的药浴也是醫养结合的体现,如产妇在产褥期间结合食疗与药浴的作用促进产后子宫愈合及产道修复,帮助产妇恢复身体。一般来说产妇在产后1小时内就可进行药浴,三到五天恶露即排出干净,八到十天就可以劳动干活,俗称“产后三泡”[11]。笔者认为瑶医药浴作用于人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依靠神路系统传递药效,使气血通行,脏腑调和,精神平和,身心舒畅。
3.3 疏通神路为防治疾病的关键 《庄子·养生主》所言:“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直接意思就是顺着督脉,让经络保持畅通。其引申含义是养生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保全天性,养护生机,方可颐养天年,福寿永康。说明人体经脉通畅是养生防病的关键,正如《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经络系统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及皮部等部分组成[12]。其作用如《灵枢·本藏》所言:“筋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瑶医神路也具有运行气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相同作用。瑶医也格外重视神路的瘀堵阻塞不通对于身体疾病的影响。因此瑶医常常运用瑶药结合外治疗法通经活络,驱邪外出,排毒祛病。很多瑶药都具有解毒活血的功效,如入山虎、上山虎、大钻、大散骨风、鸡肠风、急惊风等,不胜枚举;瑶医外治法中能够排除邪毒,通达神路的疗法非常具有瑶族特色,如:瑶医杜闷倒治疗外感风寒之邪;瑶医撮痧疗法治疗暑湿痧气等邪毒;瑶医杉刺疗法尤其擅长治疗热邪、风邪等。瑶族人民通过医药结合,调养机体,保持中和,使人体神路通而不瘀,行而不滞,充而不壅,从而达到盈亏平衡,长生久视之道。
4 神路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4.1 神路为人与自然联系的通道 瑶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与大自然接触中认识到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以及寒来暑往的四季更迭与人体生命活动联系密切的规律性现象。瑶医医道的理论纲纪为“三元和谐论”,即人之生命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会通,天地人三元统一。人体生命信息、能量、物质与自然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感互通,是通过神路作为人与天地自然沟通的渠道而实现的。《素问·至真要大论》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说明人与天地之气相通应,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13]。瑶医“三元和谐论”和中医“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观所见略同,既把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又从宇宙的认识高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在特定的宇宙时空背景下来观察天、地、人三者联系,来研究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的意义。人之“神路”是天地人三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也是接收宇宙自然能量信息的通路。因此笔者认为瑶医神路系统具备与天地共参、与万物相应的规律。
4.2 神路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 瑶医学认为,人禀天地交泰之气氤氲而生,并与之息息相通。瑶医重要理论“气一万化论”指出气具有化生万物、能量守恒、包罗万象的特性[14],是人生存的根本基础,是生命活动之主。这源于道医“气化论”的认识。诚如《太平经》所言:“元气行道,以生万物。”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又如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是为德,德就是一,一也称元气,万物之生皆禀此德性元气,也为万物阴阳之始。故而道家有“一气化三清”及“抱元守一”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亦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说明气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也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因此道家道医在修真入道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气的修炼。例如道家颇为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术:服气,也称食气、炼气,是一种通过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结合导引按跷术的养生修炼方法。同时道家内丹术筑基气功的五个阶段: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说明炼气是修真者得道成仙最重要的基本功。瑶医神路系统与道医的经脉丹道系统一样,是人体元气、真气、精气的载体和通道,自然而然成为瑶医修行者必须打通的层次。瑶医的 “神气道”学说也蕴含了道医修身的思想内容,瑶医通过调气、运气、守气,提升心灵与心性的境界,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15]。
4.3 神路为人体内外相应的通路 根据瑶医“百体相寓”及“诸病入脉”理论的阐释:人体整体与局部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二者属于相互包容的辩证哲学关系,即整体统率主导局部,局部体现反映整体[16]。人体的神路与五脏六腑之间联系密切,在生理上相互依赖,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瑶医治疗疾病,不仅重视整体的病因病机,病性病势,而且兼顾局部的病症病位[17]。无论病邪是从人体外部而犯还是人自身从内部而病,病邪都会通过神路系统在全身扩散、传变。所以很多疾病会在人体外在体表出现病气的变化反应,如身体某个明显的压痛点,或者某处皮肤色泽的变化,或者四肢末端指甲颜色和形态的改变,诸如此类。这是瑶医通过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原理认识疾病的方式。这些理论常指导瑶医临床诊断,例如瑶医有许多特色望诊法:瑶医目诊、瑶医眉诊、瑶医手诊、瑶医甲诊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瑶医观目诊病。《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人体神路输送精气于眼,使眼睛清澈明亮。健康长寿的人往往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双眼散乱无神通常表明病入膏肓,命不久矣。临床上通过观察人体眼睛的形态变化从而分辨发病部位、判断疾病性质、预测病情发展[18]。
5 瑶医“神路”理论的渊源与沿革
5.1 瑶医神路理论与道教文化的联系 传说“蚩尤传神药,神术医百病”,瑶医药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19]。虽然瑶族与汉族在文化信仰上存在差异,但是作为生活在同一片九州大地上的同胞,华夏民族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鲜血,拥有同样的生命密码,所以瑶汉文化也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溯源于上古圣贤先哲的智慧。对于瑶族文化以及瑶医发展影响最为深刻久远的就是黄老道教文化以及中医岐黄之术。道教在创立、发展的各个时期,都重视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瑶族是受道教影响最深的民族, 在魏晋时期, 瑶族的先民就已接受了道教[20]。一个民族信仰的宗教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最能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瑶族的很多文化活动都源自于传统道教仪式,因此瑶族的道教保持了中国道教的本质面貌[21]。瑶族宗教活动中最重要度戒仪式就是道教正一道授箓仪礼的衍化[22]。广西十万大山瑶族认为,受戒者死后能升天成仙,不度戒者死后将变成野鬼,此度戒成仙思想来源于道教[23],在瑶族度戒仪式中,受戒的师男必须进行清洁身心的斋戒修持,不仅要学习道家经典,接受瑶族道经教义的教化熏陶,还要守斋吃素, 独自在专门的房间里静思养性,恪守道教守斋不出的传统。笔者认为这一系列斋戒的活动一方面表明瑶族师男长大成人,是平常日子与神圣日子的分开,世俗事务与神圣境域的分开,通过分隔两个不同境界或领域的斋戒 ,象征师男与旧的社会地位的脱离[24]。另一方面能够使受戒者身心内外清净,神路系统通畅,以便更好地接收道家仙尊圣祖的精神洗礼和信息传递以及瑶族先祖的保佑庇护。
瑶医重要理论“气一万化”论也是来源于道家对于气的认识。瑶医所谓“万化”,是指气具有万物基源、包罗万象、能量守恒、性质万变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气有基础、守恒、变化、化生等特性[25]。诚如《太平经》所言“元气行道,以生万物,”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的。又如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说明气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也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同时道家在修真入道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气的修炼。例如早期道家的一种颇为重要的修炼方术,“服气”也称、行气、食气、炼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煉方法。能够吸收天地间的生气或日精月华,服外气以养生。道家认为服气是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同时道家内丹术筑基气功的四个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也说明炼气是修真者得道成仙最重要的基本功。瑶医的 “神气道”学说也蕴含了道家修身的思想内容,瑶医通过调气运气,关注于心灵、心性境界的提升,从而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26]。那么神路作为人体元气、精气、营气、卫气、宗气之通路,自然而然成为修行者必须打通的层次。上述为瑶医神路与道家道医的渊源。
5.2 瑶医神路系统与中医经络的关系 瑶医很多核心理论都学习借鉴了传统中医的理论,被中医奉为圭臬的《黄帝内经》也是瑶医必须学习钻研的经典,可以说瑶医“神路”的理论雏形就源于《黄帝内经》中经络学说。经络是上古圣哲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整体观察方法与自然万物相比类而修身自证、体察内观所得。《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这说明人体经脉主管着人的生老病死,是每位医者必须掌握的知识。中医经络系统常见的概念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还有经筋、皮部等[27],其作用如《灵枢·本藏》所言:“筋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也正是瑶医神路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在《内经》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8]。诚如《灵枢·天年》指出:“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说明神识系统必然要依赖五脏的存藏,才能发挥支配、协调五脏的作用,五脏必然要依靠神识系统的支配、协调才能发挥存藏精、神、血、气、魂、魄的作用[29]。瑶医“神路”之“神”的意义便来源于此。瑶医学认为人体神路可运行“气”和其他生命物质,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无处不到,遍布全身。瑶医对于中医穴位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瑶医把穴位叫穴区,比中医的取穴范围广泛,通常指人体某一部分区域,这是基于“百体相寓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全息理论”而总结的经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神路”理论的来源与发展始终与道家道医、传统中医的思想理念密切相关,这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互包容,兼收并蓄,具有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特点。
6 瑶医“神路”理论的发展途径及运用
“神路”理论虽然是瑶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究及发展,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撑及完整的知识框架,因此需要加强“神路学说”的理论研究,并且要结合临床实践,使其能够成为瑶医学独特的观点、深厚的经验,为祖国传统医学添砖加瓦,为临床疾病提供更加丰富的治疗选择,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为此笔者就瑶医“神路”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冀望:首先要深化“神路学说”的理论核心。目前“神路”在瑶医学理论体系当中还是停留在概念化阶段,不够具体化,这需要把瑶医学其他重要理论融入进去,例如:瑶医“盈亏平衡”“气一万化”“三元和谐”等基础理论都是以人体“神路”作为基本通路对机体产生作用,即形体系统和神气系统保持平衡,神路使得这两个系统产生沟通并达到平和,同时能够使人接收天地之间的气化所传递的能量,由此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还有“百体相寓”与“诸病入脉”等生理功能更是与人体“神路”系统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人体某一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的反映,而“神路”系统则是传递局部与整体反映的重要通路。因此瑶医药基本理论都与“神路学说”息息相关,互通互用。同时道教文化对于瑶医理论的影响不言而喻,道医学中人体“物元”(人体内、自然界以及法界中,一切可以作用于人体生命的有质无形的物体)[10]的能量传输系统与瑶医神路系统对于人体的作用十分相似,因此可以借鉴道医学相关理论补充瑶医神路理论的不足。
其次,瑶药对于疾病的治療作用也可以利用“神路”进行指导。瑶医自古医药不分家,民间很多采药师就是最传统的瑶医,口口相传的“老班药”很大一部分是由那些老瑶医的经验总结而来。瑶药大部分取之于大自然中,这和中药有着共通之处,而中药有着“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通过“神路”和瑶药“五气八味”理论亦可总结出与之相似的理论,根据人体体表通过神路反应出脏腑气血盛衰,盈亏失衡的变化状态,以及瑶药“温、热、寒、凉、平”[30]五气特性,和“苦、甜、麻、酸、锥、辣、涩、淡”[30]等八种药味治疗疾病的作用。笔者把与中医“归经”相似的理论称之为瑶医“归路”理论,例如:“五虎”类瑶药都属于药性峻猛的打药类,具有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把“五虎”归于肝经(篮经)胆经(党经)、心经(勋经)等。笔者根据打类药、风类药、风打相兼药的特性总结出“归路”理论的基本规律:瑶药“打药类”的“归路”为肝经(篮经)、胆经(党经),心经(勋经)、小肠经(港端经)、膀胱经(越飘经)、三焦经(防纠经);“风药类”为脾经(榜经)、胃经(扑经)、肾(嘴经),肺经(泵砰经)、大肠经(董港经)、厥阴经(勋标经);“风打相兼药”则是两者兼具,当然如果具体到每一味瑶药,那就根据瑶药的作用功效、药物性质再进行更加细化的“归路”,例如“小钻”为“风打相兼药”,其功效不仅能够健脾和胃,还能行气活血,则归路为脾经(榜经)、胃经(扑经)、肝经(篮经)等。如此把瑶药“归路”则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精准的思路,方便医者根据脏腑辨证,对症下药。同时瑶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中有“主药”“配药”“引路药”之分,这也可以利用瑶医“神路”理论进行瑶药作用的主次区分,因为“神路”不通,百病丛生,瑶医开方则可辨病施治。如《伤寒论》中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脉证”则为“神路”反应人体气血盈亏,内脏病变的变化,而瑶药中“主药”“配药”“引路药”针对疾病病情的传变发展能相互配合,及时防变,整体治疗。
7 结语
有学者[31]认为瑶医药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认识领域的高屋建瓴,实践应用的至简至易”,神路理论印证了此观点。瑶医神路理论不仅揭示了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以及生理病理的影响因素,还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瑶医学由内而外,由外及内的生命观察方式,体现了瑶医生命认知的高度。神路将人体自身内外表里联系起来,也将人与天地宇宙沟通起来,因此对于建立瑶医药理论体系整体观与生命观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神路理论治疗疾病时往往能执简驭繁,切中肯綮,效如桴鼓。因此神路理论升华了瑶医临床实践的理论内核,在指导诊断疾病、遣方用药、养生防病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覃迅云,李彤.中国瑶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3.
[2]莫飞智,邓铁涛.五脏神识系统的形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545-549.
[3]叶涛.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6.
[4]胡庆生,陶红云.贺州瑶族.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5:258.
[5]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 (3):107-111.
[6]李海强,刘小梅,李民杰,等.宗教意识形态下的瑶族医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656-3658.
[7]宋宁.瑶医学术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5):542-543,552.
[8]李彤.瑶医“盈亏平衡理论”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9):3-4.
[9]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02:37-159.
[10]李彤,闫国跃,覃倩.壮瑶医医养结合的方法与运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4.
[11]闫国跃,李彤,白燕远,等.瑶族养生养老资源初探[J].大众科技,2016,18(12):63-65.
[12]马晓彤.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8):960-962.
[13]付琨,蔡佳丽,金正浩,等.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对先天运气禀赋与心系疾病罹患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3):391-393,397.
[14]冯秋瑜,李彤,闫国跃.瑶医“六行学说”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6):764-765,871.
[15]马建泽,李彤.瑶医神气道学术体系“巫医文化”内涵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2):1-4.
[16]李彤.瑶医医理简述[J].广西中医药,2003(6):39-41.
[17]唐汉庆,黄岑汉,黄秀峰,等.瑶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其对瑶医药应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349-3350.
[18]韦晓嵘,闫国跃,符标芳,等.瑶医观目诊病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及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11):66-68.
[19]覃枫,李彤,闫国跃.瑶族医养思维及方法的溯源与考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2,28(2):55-57.
[20]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J].民族研究,1997(6):92-99.
[21]雅克·勒穆伊纳,李增贵.瑶族的历史和道教[J].广西民族研究,1987(3):81-87.
[22]張泽洪.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J].民族研究,2002(1):40-48,108.
[23]罗宗志.瑶族宗教研究九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宗教学研究,2020(2):146-153.
[24]刘昭瑞.瑶族宗教信仰若干问题讨论[J].思想战线,2018,44(4):9-16.
[25]冯秋瑜,李彤,闫国跃.瑶医“六行学说”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6):764-765,871.
[26]马建泽,李彤.瑶医神气道学术体系“巫医文化”内涵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22):1-4.
[27]马晓彤.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8):960-962.
[28]周荣易,马丙祥,任献青,等.《黄帝内经》中医之“神”视角下的中医生命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9):5260-5264.
[29]莫飞智,邓铁涛.五脏神识系统的形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545-549.
[30]覃迅云.中国瑶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1):29.
[31]傅景华.瑶医药理论的特色与优势[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2):1-2,57.
(收稿日期:2023-05-18 编辑:刘 斌)
基金项目: 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20BS022);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项目(XP019076);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派杏林青年英才”项目(2022C036);广西壮瑶医药与医养结合人才小高地项目课题GXZYYYRCXGD202002;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民族医药学重点学科〈瑶医学〉)(GZXK-Z-20-63)。
作者简介:李彤(1966—),男,瑶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瑶医药基础理论及疾病防治。E-mail:272072926@qq.com
通信作者:闫国跃(1985—),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瑶医药基础理论及疾病防治研究。E-mail:4190883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