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实践

2024-04-27 14:22李春霞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树人学校
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知识情境

李春霞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树人学校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效、真实课堂的构建逐渐成为教师必须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游戏情境、生活情境、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顺利消化和掌握数学知识,为其日后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原则

(一)遵从互动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初中数学学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过去,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不够关注和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理念,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遵从互动性原则,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不仅能更好地传递数学知识,还能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消化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理论和实践融合原则

为了显著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数学教师应始终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还要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正式的活动中进行数学探究、分析、思考和感悟,实现综合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步提升。数学教师应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和调整课程功能,具体如下:

(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较为畏惧数学学科,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死记硬背、机械化学习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尽快改变和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优化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应借助自己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研究和分析。例如,教师需采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创设教学情境等方法,再利用不同类型的教具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改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考试中,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内容解决问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利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数学探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而保持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力。

(三)改变和调整课程功能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虽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但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高。面对核心素养,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态度,构建更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遵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调整数学课程的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从原本的学会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构建路径

数学教师需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任务,分析和研究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基于此,教师应尽快更新教学理念,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1.构建生活情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如今,教学情境逐渐成为教师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能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也能产生充足的学习兴趣,全面感受和体会数学学科的乐趣。数学知识本身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应回归日常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教师应从生活角度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和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发挥生活情境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轴对称图形是非常常见的,如铁塔、蝴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在小学阶段,学生就曾接触过与轴对称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创设教学情境,展示一些与轴对称相关的实物、图片等,并要求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轴对称图形。当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性质等,让这节课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2.构建游戏情境

为了让学生保持活跃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初中阶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能保持充足的参与热情,也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情况下,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游戏融合起来,让学生快速产生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完“分式的运算”后,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利用游戏情境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可先鼓励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介绍自己常用的运算方法,实现思维的碰撞。之后,教师需继续引导:“接下来,我们将会进行一个有趣的运算游戏。在多媒体屏幕的上方会出现算式,在计时开始后上方会掉下各种各样的数值,同学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运算,在掉落下的数值中找到正确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得分最高的学生即可获得游戏的胜利。”当所有学生都理解游戏规则后,教师就可以正式开启比赛,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游戏状态。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需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反思、归纳和总结,回顾整个运算过程,从而让学生顺利掌握更多的运算方法。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体验

如今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当前教学中最常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可有效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也能有效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灵动。在构建数学课堂时,教师可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教学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或信息,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形象演示优势,利用有趣、严谨的方式说明圆的几何性质。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新版“龟兔赛跑”,为学生的学习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小兔子骑着方形轮胎的自行车,乌龟穿着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双方比拼看谁先到达终点。之后,画面一转,小兔子满头大汗地骑着车,但一直赶不上悠闲骑行的乌龟。最后,乌龟轻松获得比赛的胜利。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生对圆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知。之后,教师还可利用教学视频带领学生探究圆的性质,让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引导自主探究,锻炼自学能力

1.推进学案导学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被动学习的情况,只能在教师的催促下去学习,非常依赖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可采用更具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能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时,教师可采用微课教学与导学案融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上课前,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内容,设计导学案,加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问题、回顾反思等环节。在导学案的开头,教师应设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此次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在学习问题上,教师可加入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是否会一定发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一定不会发生、有可能发生,并举例说明。另外,教师还应加入一些难度较高的应用题,设置多个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还可加入微课视频,并分享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在下节课上课时,教师应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尝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前预习的内容展示出来。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2.注重小组合作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总归是有限的,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探究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同时,教师还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在完成小组划分后布置学习任务,逐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分别是什么?(2)如何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3)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如果只能满足以上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那么是否也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4)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三角形△A′B′C′,画出的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何才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只给出一两个条件,能否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各小组的学生需要认真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并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所有小组都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可让各小组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任务完成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优化练习活动,促进学以致用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习题训练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传统的习题教学通常会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以此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优化调整习题教学模式,逐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练习压力,让学生能在解决习题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投影和视图”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等,并将这些立方体放在讲台上,从立方体的上方照射下来一束光,鼓励学生观察呈现出来的影像;教师需不断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影子的影像变化。在完成前期的铺垫后,教师可提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从正面看,圆锥体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从右面看,圆锥体呈现怎样的图形?利用现有的立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绘制出这个立方体的三视图。在这样的练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图形知识,还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日后学习做好充足准备。此外,教师还可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围绕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设计练习题,尽可能应用到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在完成练习题的设计后,教师就可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行开展练习活动,分享自己准备好的习题,再进行比赛。在练习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回顾本节课接触到的练习题,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这样的练习活动,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畏惧练习活动。

(五)构建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可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就需要保持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学习和掌握构建评价体系的方法。首先,教师应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多元评价主体,就意味着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科学衡量每个阶段的教学成果,为后续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完善提供更加可靠和真实的依据。因此,教师应在自己主导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再加入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以及学生在组内的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应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倾向、学习表现,准确把控好鼓励和批评的度,从根本上保证评价体系能够对学习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例如,针对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始终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遵从精益求精的原则,指出学生的问题与不足。

总而言之,教师需保持与时俱进,调整数学教学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优化练习活动;同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各项能力的同步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